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邹忌类比说理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邹忌类比说理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邹忌类比说理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讽谏”的妙处!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邹忌“暮寝而思之”,使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3.大声朗读课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4.速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齐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令初下”时“门庭若市”,表明纳谏之前,齐国积弊之多,验证了邹忌说的“王之蔽甚矣”。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明进谏者逐渐减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概括地表明齐威王在纳谏过程中,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修明。
6.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7.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8.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9.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在与人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总之,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能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不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虽然只有343字,却具有健康的思想性和极强的艺术性。其构思精巧,语言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人际交往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学会将古代前贤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点亮智慧人生!
五、课堂检测
1、请选出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C
)
A、臣/诚知/不如
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期年(满一年)之后
B、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C、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
D、吾妻之美(漂亮)我者,私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
【答案】A?【解析】?A早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C?过错/到;D?名词:集市/动词:买
4、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还要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5、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邹忌从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规劝齐宣王纳谏。
B.“门庭若市”表明向齐宣王进谏的人很多。
C.“无可进者”的原因是人们对进谏已经懈怠。
D.“皆朝于齐”写出纳谏的巨大成效。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答案】D?【解析】“间”是偶尔的意思,表示偶尔有人进谏,此句理解错误。
六、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战国策》
第六单元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讽谏”的妙处!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邹忌类比说理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妾
吾孰与徐公美?
客
吾与徐公孰美?
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
三答
合作探究
2.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邹忌“暮寝而思之”,使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邹忌找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为讽谏齐王埋下伏笔。
三思
合作探究
3.大声朗读课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以切身经历为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比
王之蔽甚矣
合作探究
4.速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齐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上书谏寡人
中赏
谤讥于市朝
下赏
面刺寡人之过
上赏
门庭若市
无可进者
时时而间进
齐王广开言路
,悬赏求谏。
战胜于朝廷
三赏
三变
合作探究
①“令初下”时“门庭若市”,表明纳谏之前,齐国积弊之多,验证了邹忌说的“王之蔽甚矣”。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明进谏者逐渐减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概括地表明齐威王在纳谏过程中,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修明。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三问
问其妻
问其妾
问其客
三答
君美甚……君也
徐公何……君也
徐公不……美也
三思
私臣
畏臣
有求于臣
三比
莫不私王
莫不畏王
莫不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后,时时间进
期年后,无可进者
合作探究
总结
合作探究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6.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合作探究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7.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合作探究
7.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小结:应该看到,邹忌讽谏的思维过程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由“我”及“君”,二是由家及国,三是以小见大。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8.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9.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合作探究
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在与人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总之,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能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不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虽然只有343字,却具有健康的思想性和极强的艺术性。其构思精巧,语言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人际交往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学会将古代前贤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点亮智慧人生!
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
“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妾的回答较之于妻子少了一句直接赞美的话“君美甚”,
表现出妾因地位低下不敢过于亲昵,显得顺从畏怯。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
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D
1.
下列对文中语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
【答案】A?【解析】?A早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C?过错/到;D?名词:集市/动词:买
A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还要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C
课堂检测
4、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从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规劝齐宣王纳谏。
B.“门庭若市”表明向齐宣王进谏的人很多。
C.“无可进者”的原因是人们对进谏已经懈怠
D.“皆朝于齐”写出纳谏的巨大成效。
C
课堂检测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答案】D?【解析】“间”是偶尔的意思,表示偶尔有人进谏,此句理解错误。
D
课堂检测
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齐国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燕、赵、韩、魏知道这种情况后,都到齐国朝见。
B.本文既表现了邹忌高明的讽谏方法,同时也表现了他大胆进谏的勇气。他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齐威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C.邹忌进谏的成功,还在于齐威王能够纳谏;齐威王对于邹忌的进谏表示接受,并制定了奖励进谏者的方案,可见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D.齐威王以悬赏的方法鼓励“群臣吏民”提意见,结果各类人都为得奖而来,弄得门庭若市。
D
课堂检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内容
:
齐王纳谏
进谏缘起:
三问——三答——三思
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治国大事
生活小事
三比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变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国内
四国朝齐—国外
善于进谏
虚心纳谏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