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題
1.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为迅速富国强兵,各国统治者“养士”成风,甚至有“士贵王不费”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 各国都对“士”礼遇有加 B.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 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D. 百家争鸣对周礼的冲击
2. 董仲舒改造的儒学能够通过“君权神授”神化皇权而让皇帝欣喜,也能够通过“天人感应”限制皇权而让皇帝愤怒,但喜怒交加的皇帝最终还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这主要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
A. 给皇权披上神秘的外衣 B. 有利于皇帝勤政爱民
C. 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D. 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3. 宋朝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唯心,一切唯识所造,无所住以生其心”。下列理念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三纲五常 D. 知行合一
4. 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顾炎武提出了“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的见解,王夫之表达了“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愿望。这些思想
A.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追求 B. 是对现实问题的政治性反思
C. 系统地提出了新的社会方案 D. 反映了人们对君主制的厌恶
5.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进而提出“求知即求德”的命题。这一命题
A. 扩大了自然科学的范围 B. 有利于雅典社会健康发展
C. 提升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D. 改变了雅典人的关注对象
6. “作为一场运动,历经百年,席卷欧洲,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云和桎梏,让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闪亮。”这场运动
A. 是新经济因素发展的结果 B. 力图实现民主政治
C. 标志欧洲人文精神的起源 D. 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7. 在欧洲宗教改革中,新教认为“现在上帝的脾气变了,只喜欢富人,不喜欢穷人;只有富人才可以当议员,当市长,当国王”。新教还主张经商可以信教,信教也可以经商。这客观上反映了
A. 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B. 宗教改革缺乏社会群众基础
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 资产阶级主导各国政治生活
8.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教会深恶痛绝,称“教皇”是“两条腿的禽兽”,把“教士”说成是“文明的恶棍”,号召人们起来摧毁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伏尔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倡导民主政治 B. 反对教会统治
C. 进行思想解放 D. 否定上帝存在
9. 有西方学者说:“罗盘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文。“这说明,罗盘钟推动了
A. 欧洲人视野的开阔 B. 世界文明加速传播
C. 欧洲资产阶级夺权 D. 西欧开拓世界市场
10. 杜甫遭逢乱世,在颠沛流离,饱尝艰辛,目睹世间疮痍后,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这体现了杜甫
A. 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 B. 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C. 对统治者无能的挞伐 D. 突出表现自我的价值
11. 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戏曲故事性非常强,往往是一戏一故事,且故事中的良善之人多能逢凶化吉、始困终福,而作恶之人也最终难逃严惩,颇让人有“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感。”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戏曲
A. 剧本创作具有单一性 B. 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
C. 有助于儒学观的普及 D. 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12.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并非上帝创造,而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大质量的物体能使时空弯曲”。这两大理论都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否定了此前同一领域的成果
13. 下图是英国使用蒸汽机的早期煤矿生产的场景。据图中信息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普遍使用了蒸汽动力 B.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 机器已完全取代人工 D. 交通运输亟待发展
14. 漫画在一定程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面的漫画
A. 反映了中国饮食的独特性 B. 批判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C. 肯定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性 D. 阐明了中体西用的进步性
15. 严复所翻译的一系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最能反映其思想成就。他自己也说“所愿者,多成儿册译书,使同族者知彼族所为何事,有所鉴观耳。”可见,当时严复译书的主要目的是
A. 博览群书,以史为鉴 B. 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实业放国 D. 介绍西学,开阔视野
16. 近代中国历史上,尽管维新变法运动对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但是从整体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批驳,并形成社会氛围批判思潮的历史事件主张
A. “中体西用” B. “三民主义”
C. “师夷制夷 D. “民主科学”
17. 1912年,孙小中山发表题为《社会革命说》的演说,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据此可知,该演说的主旨是
A. 主张财富平等 B. 重视发展实业
C. 建立社会主义 D. 关注民生主义
18.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并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社会主义的前途指引
C.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D. 资产阶级革命已完成
19. 199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改草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这要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由此可知
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激烈 B. 改革开放的深化需要解放思想
C. 中国的发展无需考虑意识形态 D. 改革开放处于裹步不前的状态
20.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两弹一星”
A. 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 B. 以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C. 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 有效地避免了来自外部的侵略
21. 1956年的小说创作以“干预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姿态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初以颂歌为主调的文学创作模式,从而开辟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维度和新思路。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双百”方针的落实
C. 文艺工作管理的放任 D. 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2. 在中国现代的某一时期,人们写出了热情洋溢的诗歌:“北京传来大喜讯,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识青年齐响应,满怀豪情下农村。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下列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史实的是
A. 提出“全面教育”方针 B. 提出“科教兴”战略
C.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D. 高等教育遭受严重挫折
23. 西方某种文学流派“主要用象征性、荒誕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角色、意识”。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B.
C. D.
24. 不同于前期印象派更尊重科学的观念,在色彩观念上,凡高更强调色彩的对比要服从于心灵表现的需要,在他的作品中,客观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出凡高的作品
A. 不属于印象画派流派 B. 对艺术认识产生了迷茫
C. 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 D. 流露出消极悲观的心理
25. 有人指出,影视艺术若一味凭借科技手段营造视听奇观、宜扬声色犬马或胡治笑,那就只能止于快感和养眼,只能乐其外而決不能乐其心。影视艺术之美,不在迎上合下、而在引领观众,化人养心。此人意在说明影视艺术
A. 强调视听效果 B. 要迎合大众需要
C. 消极作用明显 D. 应该追求内在美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探究时代变迁是从文学开始的原因》
材料二 到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造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カ劳动的密切结合,依靠エ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为“双百”方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的代表思想家及其政治主张。(各列举一位即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双百”方针提出目的,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家争鸣”在性质和侧重点上的主要区别。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文化向为学界所关注。早在20世纪初、中期,学术界就有不少前辈和大家将目光聚集在宋代文化上,如,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写道:“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家人之所造就,十(之)八九可断言也。”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家》一文中也认为:“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陈寅恪更是对宋代文化赞美有加,提出了一个至今为人乐道的精辟观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编自彭民权《江西文人群与宋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并以宋代的文化成就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8. 康有为是中国19世纪晚期活跃在政坛和思想界风云人物,作为改革家他是失败者,作为思想家他却是惊世骇俗者,其做法与欧洲的文艺复兴颇为相似,他还自比为中国的马丁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此时并不是在进行一种脱离现实的学理上的研究和论证,而是要“借助亡灵”、用“传统”为“现代”服务,用“曾经有过”作为“制度创新”的合法依据
——摘编自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
材料二 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教廷决裂,但他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却不反对信仰《圣经》;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徳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康有为在维新宣传时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但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对孔子和经文的解读较为怪异,不但否定了古文经学,而且改变了孔子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维新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是如何““借助亡灵’、用“传统”为现代”服务”的?并分析他们“借助亡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自比为马丁路德的理由并分析二者的思想在实践上一成一败的原因。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那些与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天文学高度发达,是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也为了预卜世间的人事灾祸,因为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很少有人去探究了。比如天文学主要是记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不再追究了,以至于哈雷彗星从春秋到清末被记录31次,但古人始终没有发现其出现的平均周期为76年。
——摘编自毛传清、黎德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特质及其意义》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由官方组织的大型文化工程《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作为对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系统总结。
——摘编自申漳《简明科学技术史话》
材料三 重大的科学成就与重要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十分突出,其在叙述他做的力学实验时,谈及方法时说过:“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实验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只有重复的、大量的实验,オ可能从中归纳一些可能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否正确可靠,还必须通过演绎去具体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通过反馈,可以或证实、或否定、或修改归纳的结果。可以说牛顿的科学方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不问究竞的顶礼膜拜,而是进行科学研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牛顿力学使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摘编自査有梁《牛顿力学的方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科学研究上的方法,并分析牛顿力学产生的影响。
滑县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解析版)
一、选择題
1.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为迅速富国强兵,各国统治者“养士”成风,甚至有“士贵王不费”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 各国都对“士”礼遇有加 B.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 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D. 百家争鸣对周礼的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各国统治者“养士”成风,甚至有“士贵王不费”之说”可得出,在春秋战国社会动荡及变革时代,各诸侯国想要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因此需要招揽大量人才,故B项正确;A项太绝对,并不是各国都这样,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百穿争鸣的影响,排除D。
2. 董仲舒改造的儒学能够通过“君权神授”神化皇权而让皇帝欣喜,也能够通过“天人感应”限制皇权而让皇帝愤怒,但喜怒交加的皇帝最终还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这主要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
A. 给皇权披上神秘的外衣 B. 有利于皇帝勤政爱民
C. 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D. 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适应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因此被统治者采纳,C正确;ABD项都不是其被采纳的主要原因,排除。
3. 宋朝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唯心,一切唯识所造,无所住以生其心”。下列理念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三纲五常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万物的本原存在于人的内心中,所以他应该是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他主张心即理也,故选B;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排除A;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最早提出的,排除C;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排除D。
4. 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顾炎武提出了“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的见解,王夫之表达了“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愿望。这些思想
A.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追求 B. 是对现实问题的政治性反思
C. 系统地提出了新的社会方案 D. 反映了人们对君主制的厌恶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这些主张都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是对现实问题的政治性反思,故选B;他们不是资产阶级代表,并不是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化,也没有提出系统性的社会新方案,排除AC;这些思想都是他们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是人们对君主制的厌恶,排除D。
5.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进而提出“求知即求德”的命题。这一命题
A. 扩大了自然科学的范围 B. 有利于雅典社会健康发展
C. 提升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D. 改变了雅典人的关注对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德即知识”、“求知即求德”的命题反映出苏格拉底重视道德的作用,这是针对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提出的,这有利于雅典社会健康发展,B项正确;ACD项与主旨不符合。
6. “作为一场运动,历经百年,席卷欧洲,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云和桎梏,让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闪亮。”这场运动
A. 是新经济因素发展的结果 B. 力图实现民主政治
C. 标志欧洲人文精神的起源 D. 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阴云和桎梏”“人性的光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反对神学束缚,提倡人文主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它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故选A;文艺复兴没有上升到追求民主政治层面,故排除B;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是欧洲人文精神的起源,故排除C;文艺复兴使人们摆脱了教会的束缚,但并未摆脱传统封建专制统治,故排除D。
7. 在欧洲宗教改革中,新教认为“现在上帝的脾气变了,只喜欢富人,不喜欢穷人;只有富人才可以当议员,当市长,当国王”。新教还主张经商可以信教,信教也可以经商。这客观上反映了
A. 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B. 宗教改革缺乏社会群众基础
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 资产阶级主导各国政治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新教的理论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选C;材料内容客观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对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排除A;宗教改革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并不缺乏社会群众基础,排除B;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8.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教会深恶痛绝,称“教皇”是“两条腿的禽兽”,把“教士”说成是“文明的恶棍”,号召人们起来摧毁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伏尔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倡导民主政治 B. 反对教会统治
C. 进行思想解放 D. 否定上帝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伏尔泰认为教会是文明进步的阻碍,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目的是为了提倡民主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故选A;反对教会统治是对伏尔泰言行的解释,而不是目的,故排除B;思想解放是伏尔泰言行的作用,而不是目的,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抨击教会,不代表他否定上帝存在,故排除D。
9. 有西方学者说:“罗盘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文。“这说明,罗盘钟推动了
A. 欧洲人视野的开阔 B. 世界文明加速传播
C. 欧洲资产阶级夺权 D. 西欧开拓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罗盘应用于航海,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将相对孤立的世界各地连接起来,促进了西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故选D;视野的开阔和文明的加速传播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结果,不是罗盘针直接推动的结果,排除AB;欧洲资产阶级兴起和夺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和罗盘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10. 杜甫遭逢乱世,在颠沛流离,饱尝艰辛,目睹世间疮痍后,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这体现了杜甫
A. 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 B. 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C. 对统治者无能的挞伐 D. 突出表现自我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遭逢乱世,在颠沛流离,饱尝艰辛,目睹世间疮痍”可知杜甫的诗句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摹,体现了他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故选B;诗句是杜甫经过加工的艺术创作,并不是细致描绘,排除A;诗句描摹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不能体现对统治者的挞伐和突出表现作者的自我价值,排除CD。
11. 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戏曲故事性非常强,往往是一戏一故事,且故事中的良善之人多能逢凶化吉、始困终福,而作恶之人也最终难逃严惩,颇让人有“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感。”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戏曲
A. 剧本创作具有单一性 B. 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
C. 有助于儒学观的普及 D. 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良善之人多能逢凶化吉、始困终福,而作恶之人也最终难逃严惩”、“善恶到头终有报”可知中国古代的戏曲往往劝善惩恶,具有教化功能,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社会作用,并非是剧本创作的特点,排除A;劝善罚恶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思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戏曲朴素的教化功能,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无从体现,排除C。
12.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并非上帝创造,而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大质量的物体能使时空弯曲”。这两大理论都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否定了此前同一领域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进化论打破了宗教的神创说,相对论打破了绝对的时空观,都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深化的表现,故选A;进化论不是通过科学实验论证得来的,排除B;进化论属于生物学领域,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排除C;相对论是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没有否定之前的物理学成果,排除D。
13. 下图是英国使用蒸汽机的早期煤矿生产的场景。据图中信息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普遍使用了蒸汽动力 B.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 机器已完全取代人工 D. 交通运输亟待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的是第一次工革命时期煤矿运输的场景,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运输条件较为落后,因此反映出交通运输亟待发展,D正确;AC项太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环境污染,排除B。
14. 漫画在一定程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面的漫画
A. 反映了中国饮食的独特性 B. 批判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C. 肯定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性 D. 阐明了中体西用的进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漫画内容揭示所谓中体西用只是在饮食上出现了变化,这只是停留在表面,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所以是批判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故选B;漫画是在批判中体西用,而非反映中国饮食的独特性,排除A;漫画内容是批判中体西用,而不是肯定,排除CD。
15. 严复所翻译的一系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最能反映其思想成就。他自己也说“所愿者,多成儿册译书,使同族者知彼族所为何事,有所鉴观耳。”可见,当时严复译书的主要目的是
A. 博览群书,以史为鉴 B. 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实业放国 D. 介绍西学,开阔视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使同族者知彼族所为何事,有所鉴观耳”可知严复译书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以起到思想将解放的作用,故选B;严复是借鉴西方国家,不是以史为鉴和实业救国,排除AC;严复的目的是开启民智,而非开阔视野,排除D。
16. 近代中国历史上,尽管维新变法运动对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但是从整体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批驳,并形成社会氛围批判思潮的历史事件主张
A. “中体西用” B. “三民主义”
C. “师夷制夷 D. “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整体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批驳,并形成社会氛围批判思潮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民主科学,故选D;A是洋务运动的主张,B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C是指向西方学习,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口号不符,排除ABC。
17. 1912年,孙小中山发表题为《社会革命说》的演说,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据此可知,该演说的主旨是
A. 主张财富平等 B. 重视发展实业
C. 建立社会主义 D. 关注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因此D正确;AC与孙中山代表的阶级立场不符,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8.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并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社会主义的前途指引
C.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D. 资产阶级革命已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依据中国的特殊社会性质,将中国革命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9. 199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改草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这要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由此可知
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激烈 B. 改革开放的深化需要解放思想
C. 中国的发展无需考虑意识形态 D. 改革开放处于裹步不前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邓小平认为对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纠结是阻碍改革开放的障碍,所以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就应该解放思想,不过分纠结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故选B;题意体现的是解放思想的必要性,而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激烈斗争,排除A;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20.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两弹一星”
A. 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 B. 以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C. 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 有效地避免了来自外部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体现的是“两弹一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A正确;当时的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1. 1956年的小说创作以“干预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姿态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初以颂歌为主调的文学创作模式,从而开辟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维度和新思路。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双百”方针的落实
C. 文艺工作管理的放任 D. 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1956年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新的创作模式,这是文学创作百花齐放的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年提出了“双百”方针,所以主要原因是因为“双百”方针的落实,故选B;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基本确立,排除A;“管理的放任”明显错误,排除C;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主要还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并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创作态度和思路,排除D。
22. 在中国现代某一时期,人们写出了热情洋溢的诗歌:“北京传来大喜讯,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识青年齐响应,满怀豪情下农村。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下列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史实的是
A. 提出“全面教育”的方针 B. 提出“科教兴”战略
C.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D. 高等教育遭受严重挫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知识青年齐响应,满怀豪情下农村。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文革期间我国停止高考招生,高等教育遭受严重挫折,故选D;ABC与文革期间教育遭受严重挫折的史实不符,排除。
23. 西方某种文学流派“主要用象征性、荒誕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角色、意识”。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角色、意识”是现代文学的特点。其中A是浪漫主义文学,B是现实主义文学,C是现代主义文学,D是无产阶级文学,故选C,排除ABD。
24. 不同于前期印象派更尊重科学的观念,在色彩观念上,凡高更强调色彩的对比要服从于心灵表现的需要,在他的作品中,客观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出凡高的作品
A. 不属于印象画派流派 B. 对艺术认识产生了迷茫
C. 强烈主张个性抒发 D. 流露出消极悲观的心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表明凡高强调绘画色彩的对比要“服从于心灵表现”,故C项正确;凡高仍然属于印象画派,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25. 有人指出,影视艺术若一味凭借科技手段营造视听奇观、宜扬声色犬马或胡治笑,那就只能止于快感和养眼,只能乐其外而決不能乐其心。影视艺术之美,不在迎上合下、而在引领观众,化人养心。此人意在说明影视艺术
A. 强调视听效果 B. 要迎合大众需要
C. 消极作用明显 D. 应该追求内在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此人认为影视艺术应该发挥引领观众、化人养心的作用,而不应该过分注重一时的快感,说明他主张影视艺术应该追求内在美,而非外在的视听效果,故选D,排除A;影视艺术应该追求内在美,引领观众,而非迎合大众,排除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法体现影视艺术的消极作用,排除C。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探究时代变迁是从文学开始的原因》
材料二 到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造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カ劳动的密切结合,依靠エ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为“双百”方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的代表思想家及其政治主张。(各列举一位即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家争鸣”在性质和侧重点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1)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孔子: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新兴的地主阶级: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君舟民水。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生产者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各阶级或阶层列举一位即可)。
(2)目的:需要调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侧重于政治主张;新中国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化方针,侧重于学术的自由争论。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老子、孔子;新兴的地主阶级孟子、荀子、韩非子;小生产者墨子中分别各举一例并指出各自政治主张即可。
(2)目的:根据材料“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カ劳动的密切结合,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可知,需要调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侧重于政治主张;新中国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化方针,侧重于学术的自由争论等角度进行回答。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文化向为学界所关注。早在20世纪初、中期,学术界就有不少前辈和大家将目光聚集在宋代文化上,如,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写道:“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家人之所造就,十(之)八九可断言也。”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家》一文中也认为:“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陈寅恪更是对宋代文化赞美有加,提出了一个至今为人乐道的精辟观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编自彭民权《江西文人群与宋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并以宋代的文化成就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繁盛宋代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步;理学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宋词和风俗画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宋杂剧和南戏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大发展。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家人之所造就,十(之)八九可断言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知,严复、王国维和陈寅恪等学者对宋代文化给予高度评价,由此,可归纳材料观点为“繁盛的宋代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次,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学技术、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并分别说明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即可。
28. 康有为是中国19世纪晚期活跃在政坛和思想界的风云人物,作为改革家他是失败者,作为思想家他却是惊世骇俗者,其做法与欧洲的文艺复兴颇为相似,他还自比为中国的马丁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此时并不是在进行一种脱离现实的学理上的研究和论证,而是要“借助亡灵”、用“传统”为“现代”服务,用“曾经有过”作为“制度创新”的合法依据
——摘编自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
材料二 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教廷决裂,但他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却不反对信仰《圣经》;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徳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康有为在维新宣传时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但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对孔子和经文的解读较为怪异,不但否定了古文经学,而且改变了孔子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维新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是如何““借助亡灵’、用“传统”为现代”服务”的?并分析他们“借助亡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自比为马丁路德的理由并分析二者的思想在实践上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人文主义者: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宣传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康有为:借助经学和孔子,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原因:客观上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巨大;主观上资本主义因素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理由:二者都对本国的统治思想进行了改造。
马丁路德改革成功的原因:马丁路德对原有宗教理论进行合理的改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教皇的黑暗统治损害了各阶层的利益;群众基础广泛。
康有为变法失败的原因:康有为对传统思想和孔子的怪异改造遭到多数人抵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
【详解】(1)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者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宣传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康有为借助经学和孔子,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原因:结合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对比进行分析即可。
(2)理由:根据材料“康有为在维新宣传时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对本国的统治思想进行了改造。原因:关于二者的原因可从当时的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群众基础及传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那些与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天文学高度发达,是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也为了预卜世间的人事灾祸,因为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很少有人去探究了。比如天文学主要是记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不再追究了,以至于哈雷彗星从春秋到清末被记录31次,但古人始终没有发现其出现的平均周期为76年。
——摘编自毛传清、黎德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特质及其意义》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由官方组织的大型文化工程《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作为对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系统总结。
——摘编自申漳《简明科学技术史话》
材料三 重大的科学成就与重要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十分突出,其在叙述他做的力学实验时,谈及方法时说过:“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实验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只有重复的、大量的实验,オ可能从中归纳一些可能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否正确可靠,还必须通过演绎去具体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通过反馈,可以或证实、或否定、或修改归纳的结果。可以说牛顿的科学方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不问究竞的顶礼膜拜,而是进行科学研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牛顿力学使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摘编自査有梁《牛顿力学的方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科学研究上的方法,并分析牛顿力学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探讨;多采用现象描述、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缺少实验和规律探究;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推动力: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オ;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方法:大量实验,观察现象,归纳规律,演绎验证。影响: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开展;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那些与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天文学高度发达,是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可知,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探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很少有人去探究了。比如天文学主要是记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不再追究了”可知,多采用现象描述、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缺少实验和规律探究。推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オ、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2)方法:根据材料“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这些规律是否正确可靠,还必须通过演绎去具体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通过反馈,可以或证实、或否定、或修改归纳的结果。”可知,大量实验、观察现象、归纳规律、演绎验证。影响:根据材料“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牛顿力学使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并结合所学,从摆脱宗教神学的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