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
2020
学年第一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0
分)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文字这种被预先约
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而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
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乡村工作者所谓乡下人的“愚”是不成立的。他反驳得很好。但是,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
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的就是认几个字,不是睁眼瞎,说明村民还是求一点文字的基本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没有供应也就想不到学字这个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
材料三:
费孝通的隔代学子陈心想在透视文字下乡时提出一个观点以求深化这一讨论:供应创造需求。用供应来审视,确实一言难尽。
政府作为供应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需求供应”的关系。特别是在集权政体下,政
府的供应可以无视需求方的愿望和利益。于是,在不同阶段,分别造就了政府供应与乡村需求背离、供应名存实亡、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其一,1922
年民国政府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但科举的目标没有了,而新式教育与农村现实严重脱节,乃至出现了费孝通观察到的:很少有人来
上学。其二,1949
年后,城乡教育呈现极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国家出钱,农村则村民集资,即乡村的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其三,1990
年代政府推行高校扩招政策,在校生数量大大高于社会需求,
日后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陈心想在农村读书期间,正值义务教育名实不符。他对此有切身体会,故难以接受费孝通“文字下乡难”的说法。
(摘编自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
下列对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材料一从文字的用处及其传情达意的缺陷进行议论,强调了在面对面的群体中,语言没有文字来得完善。
为避免词不达意所引起的误会,我们用文字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而说话时完全可以没有文法。
在陈心想看来,只要能让乡村人民富裕起来,并且有教授文字的人才,文字下乡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材料三从供应角度来审视文字下乡的问题,阐述了在不同阶段由于政府供应造就了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文字发生是为了解决在空间和时间中人与人接触发生的问题,“面对面的往来”属于讨论文字在时间情境中的情况。
文字所记的情意在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异时异地的情境,说明文字所记的情意具有时效性。
陈心想认为乡村人有崇拜识字人的风尚,再加上识字可满足适时所需,所以文字下乡是有必要的条件的。
陈心想不能接受费孝通的观点是因为他在农村读书时,正值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即政府供应农村教育名存实亡。
在阻碍文字下乡的问题上,费孝通和陈心想有着不同的看法。请从材料一概括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难的原因,并指出他与陈心想思考这个问题的不同立足点。(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20
分)
春夜不归人高洪珍
①春天的夜,冷得跟初冬没有太大差别。天空没有月亮,仅有点点星光。在这样的春夜里,总有黑色的身影行走在鲁北平原广阔的大地上,他们是前辈,是家人,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是这片土地的耕种人。
②秦皇台地处鲁北平原东北部,粮田灌溉都是靠引黄干渠里的黄河水浇灌。每年春天,韩墩干渠提闸放水只有一次。没有水的日子,人们在田间地头瞅瞅这里,看看那里,干不下活儿,其实也没有什么活儿,化肥都撒进了地里,就只等着春灌了。
③终于在一个晴日的午后,人们得到了提闸来水的消息。仿佛跟吹了集结号样,在家的劳力都纷纷扛起铁锹奔向了麦地。庄稼是百姓的命根,庄稼喝不上水,种子撒不进泥土,生活就成了虚妄的空袋子。这田野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是一辈子的依赖。
④我家大哥,是我们家中最棒的劳力。听说来水了,大哥迅速开起整装待发的拖拉机,拖着抽水泵,拉了一车的塑料管子,去了东洼。凭着经验,抢占地点最重要。浇地不像打仗往高处寻,而是专拣蓄水比较多的深水处蹲机子,放泵,顺管子,即使管子多一点也无碍。
⑤西南坡是我家地块最集中的地段。大哥加上两个侄子三条汉子像钢铁战土,在黑夜里成了一抹动人的剪影。他们扛起铁锨,拿上手电筒,精神抖擞,浑身的肌肉都在鼓动。两个抽水泵同时蹲在沟渠的崖畔上,吐着白花花的碎银,让心底亮亮堂堂。叔侄兄弟们平日各自忙碌,凑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趁着这样的夜晚,趁着这样寒冷的春夜,带上一瓶老白干,拿上两个成鸭蛋,一包花生米,地头席地而坐,谈天说地,笑声不断。一杯酒下肚,热辣辣,暖和和,驱寒又保暖,心醉如仙。安静下来的夜,更显辽远。起身去巡视一圈,发现决口了,一声呼唤,三条汉子迅速围堵,激战一般。一大锨一大锨的泥土,同时落向决口处。再大的决口,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次力量的冲锋,一次肌肉的伸展。
⑥大妹家的麦田在大东洼。大妹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自从大妹夫的腿受了伤,她就像一个铁打
的男子汉,甚至比男子汉更坚强。她知道,这个家的老小需要她,被车挤断了腿的丈夫需要她,这
二十多亩地更是需要她。站在这个距离村庄二里地的大东洼,就站在了旷野的最深处,幽深与黑暗、静寂与孤独缠绕着这个坚强的女人。一棵树都没有的大东洼,连个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都没有。脚下
就是刚刚化冻的大地,坐下也是一阵寒凉。其实,也无心坐,必须围着地边逡巡,怕水冲坏了坝子。日子就像这地坎,坎坎坷坷,一直走得很艰难。
⑦“哗——”,还没等转到地北头,就发现坝子决口了。白花花的水,像是猛兽,拼命挤着往外跑。大妹就近用铁锨从地里挖起泥,甩过去,水流湍急,泥一下子被冲没了。此时,没有别的补救方法,唯有踩进决口处,减缓水流。穿着高筒雨鞋,一脚扎进已成泥的地里,泥水也随之进入了雨鞋,腿触电一般冷到大半截。没有时间去求助,也没有时间去哭泣,更没有时间去抱怨命苦。只有使出浑身力气,拼了命地补救这溃败的堤。就近挖出带着麦苗的泥快速甩到脚下,再挖,再甩……
水流在大妺拼命甩过来的泥土下渐渐平静了,冲垮的口子终于一点点缩小了。裹着棉衣的上身汗透内衣,而停下来就冷得打颤。没有人陪伴的夜晚,只有天空的星星作伴,那是一种遥远。隔着时空一般的村子,偶尔一两声狗吠,像缥缈的另一个世界。在人前从不哭泣的大妹,在这空旷的没有人烟的地里,在此刻,尽可以让泪汹涌。想想家中尚不懂事的两个女儿;想想丈夫那做了四次手术炎症仍然未消的腿,走路一瘸一拐,根本不能到泥水地里来;生活就像这断了的腿,失衡又无奈。沉重的医药费和孩子的学费,无尽的愁绪和压力,伴随着无尽的叹息和默默的泪水,在黑夜里流淌。那只是稍稍停歇下来才有的无助的泪。也只能让所有的痛安放在这黑夜里,安放在稍稍轻松些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候太少。生活如潮水,当春浇的忙碌再一次袭来,只能把所有压力和无奈切换成眼前的拼命千活。
⑧从小就特别胆小的大妹,看到一只老鼠都吓得尖叫,看到一只虫子都吓得哭泣。就是这样一个胆小的大妹,在一个个春天的夜晚,在每年的春浇时节,都会与黑夜有一个彻头彻尾的相遇。种地累,春浇争分夺秒,不分白天黑夜,更累。生活的艰辛,把她锻打成了一块铁,在黑夜里闪光。大妹曾经多少次光着脚在这块地里打药。这个在炎热的夏天都不曾光着脚的女人,背起四五十斤重
的喷雾器,就跟背书包一样轻松自如,那是长久的体力活,已经原本柔弱的身体适应了这种高强度
劳动。一块铁有多坚硬,大妺就有多坚强。为了摆脱贫困与负累,只有坚持,坚强。眼前的冷,夜
晚的黑,又算什么呢?眼睛就是这个春天夜里的一盏灯,能够看清脚下的地,更能够看出回家的路。
⑨在与泥土打交道的活儿中,春浇算是最累的。春种秋收,没有这泥泞的春浇,怎么换来那金
黄的麦子,丰硕的秋天?!没有这三五天甚至七八天带着泥水的衣裤、疲惫的身子、熬红了的眼晴,
怎么会有幸福的笑脸和冬日的悠闲?!老百姓地里出,地里攒。挣分钱,不是血就是汗。
⑩多少个春天,多少个夜晚,在鲁北平原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无论是壮年还是老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在这春浇里建立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经风沐雨,坚持劳作,成了这片土地上永远的守夜人。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选自《散文百家》2020
年,有删改)
作者在第⑤⑦段分别叙述了大哥和大妹两处春浇场景的故事,概括这两个场景有何不同。(5
分)
散文通常会夹叙夹议,请结合第⑧段简析这样写的好处。(5
分)
文章结尾写道:“都会在这春浇里建立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成了这片土地上永远的守夜人”,结合全文,分析“信念”的意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17
分)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四冠乡举。绍兴十五年廷
对,考官定其级在三,迨进御,上擢为第一,授镇江军签判。是冬,入省为正字。明年,迁秘书郎
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迁著作佐郎。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
自此始。秦桧当国,嗛①不附已,风言者媒蘖②其罪,出倅筠州。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
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使金还,除权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
绢,高宗愕然曰:“刘章必无是事。”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起居郎王佐讼其.冤,
亦坐绌。起知信州,未久,复请祠。孝宗受禅,念旧学,命知漳州,为谏议大夫王大宝所.格。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彦端惧不测。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
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彦端获免,人称章长者。进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选德殿,问章:“今年几而容貌未衰,颇尝学道否?”章拱对曰:“臣书生无他长,惟菲俭自度。晏婴一狐
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上嘉叹久之.。亲洒宸翰以赐,俾安职。章力告归,以显谟阁学士食祠禄。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卿父学士安否?”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卿归侍,为朕致此意。”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注】①嗛:古同“衔”,用嘴含,引申为
怀恨。
②媒蘖: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
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
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
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
作《师说》以.贻之B.起居郎王佐讼其.冤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为谏议大夫王大宝所.格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D.上嘉叹久之.
古谓之.天门溪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刘章年幼时就很聪颖,通晓《小戴礼》,他四次乡举都考第一名。绍兴十五年被授予镇江军签判,第二年,升为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
刘章忠诚正直,不阿谀权贵。秦桧当政之时,他记恨刘章不阿附自己,让言官构陷他的罪过,
结果刘章被外调筠州任副职。
在刘章为赵彦端秉公直言后,赵彦端得以免罪。后来,朝廷起用刘章为信州知州,不久,又任命他为漳州知州。
淳熙元年,皇帝在便殿召见刘章的儿子刘子衡,皇上向他问刘章的身体状况,抚问慰劳了好几遍,并要刘子衡转达慰劳之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4
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8
分)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②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①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②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开篇“青青”喻园中葵生长茂盛,以此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
发愤努力。
园中葵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全诗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结尾,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颓废的色彩。
《长歌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三)名句默写(8
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
4
题,共
8
分)
,
,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千岩万转路不定,
。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示自己会像古人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的句子是:
,
。
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对人生短暂与个体渺小的感伤是: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杀”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客从外来”现在说
“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吕叔湘《语言的演变》转引自《语文常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
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
《插秧歌》的作者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自于他的名作《小池》。
《芣苢》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
305
篇,每篇都是四言诗,分《风》《雅》《颂》三部分。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
文中划线处说“‘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请写出“忌不自信”的句式,并再写一句你学过的这种句式的例句。(3
分)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高一新生小丁正在复习语文。他打开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发现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一个重要的复习点。这个单元导语中说:“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读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
他心想,应该做一些基础知识的训练了。请你和小丁一起完成
17-21
题的练习吧。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失向.来.之烟霞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古之学.者.必有师18.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不拘于时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蚓无爪牙之利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渺渺兮予怀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顺流而东.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大珠小珠落玉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在“双创”等激励政策支持下,我国新登记市场主体持续保持高增长,2019
年新登记市场主体
2377
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
2
万户,活跃度大约在
70%左右。
B.2020
年
6
月
23
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中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正式完成。
C.近日,衢江盒马村·阿里数字农业示范区暨衢江区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启动仪式在杜泽镇举行。目前,盒马鲜生已从衢州遴选
92
个优质农产品进入销售平台。
D.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地区经济实力壮大都具有重要意义。
某校高一新生小刘学习了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非常喜欢《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这几句写景状物的文字。(6
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
的家虫。
(《故都的秋》)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去;……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读过这些文字后,你发现这些文字都写到了一种意象。(2
分)
(史铁生《我与地坛》)
请以这个共同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②语句连贯自然优美。③不少于
80
字。(4
分)
80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衢州某高中学校开展“我和我的家乡”的主题照片征集活动,探讨“家乡的变化”。你翻开家中有些泛黄的相册,找出了三张符合主题的照片: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的留影;一处已经消失了的家乡老屋;你与一位对你很关爱的老人合影。
你准备选择哪一张照片上交呢?可以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说说你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2020学年第一学期衢州五校联盟高一期末联考答案
小现代文
项,从材料一尾段“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
语言而采取文字呢?”可知原文说的是语言比文字
材料一第四段最
在说
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是可以不注
不是完全可以
不用
绝对,文中说
关键的方
对面”属于空
空间情境。且从概念看,时间情境明显不符
答案:原因
社会
往来是不需要用
2分)费的
足点:面对面的社群(熟悉社会、熟
会
会)(1分)陈
点
需求(困难)与供应(匮乏)(1分
大现代文
4.①反复使用反问句。两次运用“没
反问句式,强调了辛苦春浇
攸获幸福的源泉。②词语藻饰,多加修饰语。如“泥
金黄的、疲惫
等,使事物形象更加饱满
突显情感。③长句和短句
既赋予本段
内容的节奏
发人深省。(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叙述大哥春浇,主要表现出春浇的简单易做;而叙述大妹春浇,表现为一种
常艰难的窘境。②大哥春浇,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
大妹春浇,处处
示出一种孤寂冷清、无助无奈的
大哥春浇,表达了作者对男子的力
和劳作的赞美;而大妹春浇,表达了作者对大妹的同情,并暗含对大妹不畏生
艰难的赞美。(每点2分,答对三点5分
①叙议交错,使内容表达富于变化。本段在叙述大妹生活艰辛和议论她的品质
不断交叉,使行文灵活多变,波澜起伏。②便于抒发感受或阐明
在黑夜
有坚持,坚强”等
述大妹,一边即时抒
发对大妹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
使议论更加深刻,耐人寻味。比如,“眼睛
就是这个春天夜里一盏灯
作者在叙述大妹艰辛生活的基础上阐发对大妹
的议论,令人深思。④可以充分抒发情
共鸣。如
铁有多
硬,大妹就有多坚强”,作者可以在叙议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加强抒情性,使表
感染力。(每点2分,答对三点5分
守土地。土地养育庄稼,庄稼养活
依赖和圣地
念是辛勤劳
有辛勤劳作
坎坷,人才能改变
才能走
困境。③信念是坚持
的精神。守夜人要有坚持、坚强的精神,不能被
活所打倒。坚强地耕种
着努力,才能让人不惧黑暗,勇敢地走向未来
(每点2分,答对
其
来,表
起表被动/所字结构。D.“之”
助词,无义/代
C朝廷起用刘章为信州知州是在赵彦端事件之前。刘章没有当过漳州知州
本来朝廷任命他为漳州知州,但被谏议
①朝廷商议筹划夺取
从各郡调集部
很受扰乱,少卿赵彦端指
责说不对。(采分点:经略
各1分
分
何况我与你在江上的小洲上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采分点:况、渔樵、侣友各1分,表达通顺1分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颓废色彩,此句劝诫人们应该珍惜时
及时努力
物起兴。此诗唱叹人生从园中葵起调,由园
托物起兴
兴。园中葵有比喻意义。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
的叶片上滚动
着露珠,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焜黄华叶衰”比喻青春不再
老去
穿全诗,形象生动。园中葵经历了春生、夏长,到
天
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这与人由青春勃发、长大到老死相对应
动形象地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每点2分
怅寥廓,问苍茫大
(2)故不积跬步,无以
(3)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
泉(4)周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经》以四言
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