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评价人物形象
学习人物富有逻辑的语言
深刻理解面对现实的智慧
【重难点】面对现实的智慧
【教学过程】
导语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呢?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花木兰替父从军......
这些少年被人们称为英雄,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富有担当精神,能智慧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英雄少年——甘罗,12岁就拜相,人称“少年宰相”。本节课让我们走进《史记》,听司马迁为我们讲甘罗的人生智慧。
明确学习目标!
重难点探究
(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那老师问个问题,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12岁的甘罗,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甘罗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先用原文回答,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甘罗面对的是国家问题,秦国想要扩大河间的土地......问题比较棘手,文信侯都一筹莫展了。此时,甘罗主动站了出来,帮助国家解决了难题。
学生活动:找找看,文中怎样看出甘罗帮国家解决了问题
教师小结:甘罗,使秦国未费一兵一卒就扩大了河间的土地,了不起,这是智慧的体现!
甘罗面对现实体现的智慧
文章是如何体现甘罗智慧的?
教师小结:人物语言,甘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与文信侯、张唐和赵王的对话上,三段对话都是甘罗主动劝说的,我们可以概括为甘罗三劝。
学生活动:品读人物语言,进而体会甘罗智慧
方法指导:读人物对话,要认真揣摩人物的身份、心情、思想
品读过程:
甘罗一劝:——学生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文信侯(丞相,因张唐的拒绝相燕心情不好),语气应不耐烦、蔑视
甘罗(文信侯的近臣),关心——自信——不服气
甘罗智慧:心思缜密、自信气盛
甘罗二劝:甘罗接下来要去劝说张唐,还会像刚才与文信侯说话时的语气吗?
——学生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甘罗、张唐身份,甘罗劝说张唐是势在必得的:抓住了张唐的心理,举武安君和应侯的例子,成功威慑了张唐。可以让学生画一下张唐、文信侯、武安君、应侯的关系。
甘罗的智慧:洞察力强、逻辑严谨
甘罗三劝:甘罗劝赵王,分析秦、赵、燕三国关系,阐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规劝了赵王。
——甘罗智慧:政治远见、胆识
教师小结:这就是甘罗,一位有智慧,有担当的少年政治家!
甘罗形象的现实意义
甘罗距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甘罗的故事呢?甘罗的智慧,尤其是担当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也是传统文化中大力弘扬的价值观,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甘罗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生发言(给几分钟时间,组织语言,表达要有逻辑)
教师小结:甘罗身上的担当等精神品质,早已渗透在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奋发图强。我们的民族才能历经风雨仍文明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学习甘罗,就是要汲取这些精神品质,努力提升自己,以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总结
分享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文字,与同学们共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课后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以强也 强:勉强
B.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请:请求
C.与强赵攻弱燕 与:帮助
D.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遽:匆忙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与燕共伐赵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牛何之
C.君其试臣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D.女焉能行之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行之 B.请归燕太子
C.欲攻赵而广河间 D.赵襄王郊迎甘罗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唐者与(得唐者)百里之地
B.(应侯)孰与文信侯专
C.(秦王)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D.(应侯)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