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湖心亭看雪 学案 主备人: 陈双喜欢 审查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文章语言生动、精美的特点,学习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
3.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及深沉的故国情怀。
把握全文: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亡以后,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谈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一、导入新课
由《江雪》引入,极寒极冷之天,卓立独行之人,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又是如何写雪?如何抒情的?
二、自学指导1
1.听朗读录音。
学生自读,要求能基本成诵。
2.分组理解课文,重在疏理,能看清全文。
由学生互相抽查提问,教师注意补充重点字词。
俱绝: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正沸:
强饮: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指名通译全文
(第1人看课文译,尽量忠于原文;第2人可拓展,加些自己的理解想象,合理就行。)
三、自学指导2
再读全文研讨:
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找出写景、叙事、抒情的句子,三者有何关系?
2.在叙事,写景中能见作者心态情趣吗?
3.本文写景有何特点?
4.品味其它写景句。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是日更定点,——独往湖心亭看雪”。
5.赏雪之中为何写奇遇?
四、自学指导3
讨化P208 二
五、小结
《陶庵梦忆》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
此品,以俭省之笔,交待作者的行踪,抓住夜中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巧妙对比,是写景,不止于写景,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以天涯遇知音的情怀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情绪。
六、作业
1.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作者往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体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第三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的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2.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其中包含着 的深情。
3.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1)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一:惟长堤一痕
上下一白
(4)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雕栏相望焉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孝南区车站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科课堂教学设计活页
上课时间: 2011 年 月 日 教研组长签字: 审定:
课题: 29. 湖心亭看雪 主备人: 陈双喜 主讲人: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品味文章语言生动、精美的特点,学习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3.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及深沉的故国情怀。
把握全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亡以后,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谈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一、导入新课由《江雪》引入,极寒极冷之天,卓立独行之人,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又是如何写雪?如何抒情的?二、自学指导11.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要求能基本成诵。2.分组理解课文,重在疏理,能看清全文。由学生互相抽查提问,教师注意补充重点字词。俱绝:消灭湖心亭一点:一点轮廓余舟一芥:芥茉,比微小,译:一叶小舟正沸:滚沸强饮:尽力,(不译勉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怎么能3.指名通译全文(第1人看课文译,尽量忠于原文;第2人可拓展,加些自己的理解想象,合理就行。)三、自学指导2再读全文研讨: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找出写景、叙事、抒情的句子,三者有何关系?2.在叙事,写景中能见作者心态情趣吗?——“独”,充分展分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金陵”,南京,明初都城,暗含对故明的深沉思念。(“崇祯五年”亦同)3.本文写景有何特点?——巧用白描,形神兼备“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先总写,大处落笔,写雪后全景,然后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使用夸张手法,形象描绘出眼前景色的渺小、微弱,与旷达苍茫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态度,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4.品味其它写景句。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这种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B:“是日更定点,——独往湖心亭看雪”。极寒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其孤寂情怀溢于言外,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5.赏雪之中为何写奇遇?——“痴”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四、自学指导3讨化P208 二五、小结《陶庵梦忆》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此品,以俭省之笔,交待作者的行踪,抓住夜中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
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巧妙对比,是写景,不止于写景,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以天涯遇知音的情怀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情绪。六、作业1.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段交代作者往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B.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体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C.第三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的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2.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其中包含着怀念故国的深情。3.辨析下列一词多义。(1)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2)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3)一:惟长堤一痕 (一道)上下一白 (全)(4)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里) 雕栏相望焉 (句末语气助词)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