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在听、唱歌曲《东方之珠》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结构组成和相关乐理知识;在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了解香港相关历史知识,体验中歌曲中包含的炎黄子孙渴望领土完整的爱国之情。能在完成本课内容学习后,通过思考,归纳歌曲传唱不衰的要素。
教学重点:能在聆听、学唱的过程中感受到歌曲包含的对回归祖国的爱国之情;归纳歌曲流传的要素。
教学难点:三连音、休止符、弱起小节;歌曲结构划分。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岭南春早》,词曲作者罗大佑。歌曲旋律优美舒展,歌词深情凝重。作者以拟人化描绘,将香港比作一个饱经沧桑的恋人,即是对往昔坎坷岁月的追忆,又是对今日风采的赞叹,以及对她海枯石烂般的誓言。表达作者对香港沧桑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认同。
教学过程:
导入
1.打开PPT,背景音乐《童年》。
询问学生是否听过?跟琴或伴奏音乐演唱。
2.简单了解歌曲,作者罗大佑,1981年发行。
提问学生:为何接近四十年的歌曲依然能传唱至今?
(歌曲旋律轻快、贴近校园生活,容易让学生或经历校园生活的人引起共鸣)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学生能感到熟悉亲切的作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作者和本课内容,和拓展内容:歌曲传唱不衰的的要素—与人的情感共鸣。
3.简单了解作者及代表作。
作者的另一首作品《东方之珠》曾与1997年7月1日播放引起两岸三地百万人合唱,让我们先欣赏下这首让人们集体产生共鸣的歌曲。
初听歌曲
欣赏歌曲MV。带问题欣赏:歌曲的拍号、速度任何?
4/4拍 中速
观察课本,引出弱起小节。简单回顾弱起小节小知识。
学生跟随音乐打拍,使用击拍法,方便找出特殊节奏三连音。
找出休止符与三连音,三连音使用三角形挥拍方式,让学生快速学会。
【设计意图】找出本课的基本知识,分别进行学习。
学唱歌曲 重点:三连音
教师范唱,学生打拍,注意三连音挥拍方式。鼓励学生跟唱。
重点练习三连音挥拍,正确掌握节奏。强调多练习,需要的话可以使用歌曲的三连音段落或者专门针对性的三连音练习。
学唱歌词 重点:休止符
请学生朗读歌词,引出通俗歌曲歌词口语化概念。
带词演唱歌曲,注意休止处换气,贴合歌曲口语化特点。
【设计意图】通俗歌曲歌词通常具有口语化特点,通过让学生朗读或教师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运用,以及利用休止符换气的方法,避免枯燥的打拍卡时值的练习。
观察歌词,让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歌词的描写手法—拟人化的描写,引出香港的百年历史。
了解香港回归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描绘的香港百年沧桑。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词的观察,引出香港的沧桑历史,让学生加深对歌曲所描绘的香港对回归祖国的情感深度。
歌曲分析
歌曲段落分析,通过观察课本,结合歌曲情绪,A B B。
歌曲段落情绪分析,A段平缓抒情,B段激昂向上。
【设计意图】通过之前大量、多次的练习,除了个别细节上的差别,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判断段落,只是在情绪分析上需引导。
结合歌词,细分歌曲情绪,通过带领学生实践演唱,了解激昂的情绪从A段最后一句开始。
完整演唱歌曲
以正确的情绪演唱歌曲,对比AB段的情绪区别,可以用手势、动作等辅助提示学生情绪的变化。
拓展
结合教师提供的几条相关因素,能对歌曲流传原因自主分类归纳。
优秀的歌曲旋律(基本因素)
有浓厚的民族情节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有激励人心的作用
与生活息息相关
有浓厚的忧患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作品的流传因素进行归纳,加深学生对音乐包含的人文历史知识的思考。
八、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对《七子之歌 澳门》进行流传因素归纳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下课。
板书设计: 弱起小节 三连音 A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