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下第八单元第二十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检测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
?
?
?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得分
???
1.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缺乏(?
)。
A.?空气?????????????????????????????????B.?水分?????????????????????????????????C.?阳光?????????????????????????????????D.?适宜的温度
2.小麦在子粒形成期间遇到连绵阴雨,往往会导致减产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温度?????????????????????????????????????D.?空气
3.在探究实验“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
A.?阳光??????????????????????????????????????B.?水温??????????????????????????????????????C.?水??????????????????????????????????????D.?空气
4.韭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 )
A.?肥料?????????????????????????????????B.?水分?????????????????????????????????C.?光照?????????????????????????????????D.?适宜的温度
5.稻田生态系统中蝗虫、水稻、蘑菇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依次是(??
)
A.?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6.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要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B.?没有消费者??????????????????C.?分解者很少??????????????????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7.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
)
A.?生产者????????????????????????????????B.?消费者????????????????????????????????C.?摄食者????????????????????????????????D.?分解者
8.下列选项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校园????????????????B.?地球上的所有生物????????????????C.?整个月球????????????????D.?整条桂江的所有动植物
9.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水稻→水蛇→田鼠??????????????????????????????????????????????B.?小麦→田鼠→猫头鹰
C.?阳光→野兔→鹰??????????????????????????????????????????????????D.?水稻→草鱼→食鱼鸟→细菌
10.如图所示,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
A.?5
条?????????????????????????????????????B.?4
条?????????????????????????????????????C.?6
条?????????????????????????????????????D.?7
条
11.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隐含着一条食物链:稻→蛙
1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1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之后,与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相比(??
)
A.?加罩网的实验区小草生长旺盛?????????????????????????????B.?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场虫害严重
C.?加网罩的实验区草场虫害严重?????????????????????????????D.?生长一样良好
1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
15.在一个由林木、植食昆虫、食虫鸟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虫鸟被大量捕杀,植食昆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图2中的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
A.?????????????????B.?????????????????C.?????????????????D.?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
二、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4分)
得分
???
16.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相同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生长状况相近的绿色植物水草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A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图A缺少生产者。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请写出两个)。
(2)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3)若将以上四个装置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装置________。
阅卷人
???
三、综合题(共6题;共42分)
得分
???
17.资料分析题
海阳市的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狐等野生鸟兽168种,水杉、紫椴、赤松、山杜鹃(映山红)等植物600余种,还有近千亩江北最大的淡竹和毛竹林。每年5月杜鹃花开时,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花。请分析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
(2)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
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3)招虎山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2%,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招虎山中大山雀的食物主要有叶蝉、松毛虫、蝗虫等,天敌主要是蛇和苍鹰,大山雀与蝗虫是________关系,蛇和苍鹰是________关系。
18.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了很多水果、蔬菜采摘园。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小小的采摘园都是由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将图1中的概念补充完整: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如图2表示弱光照下,采摘园植物叶肉细胞内两种能量转换器(Ⅰ代表线粒体、Ⅱ代表叶绿体)之间、细胞与外界之间气体交换情况(①②③④表示气体,箭头表示方向),则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3)若你是扶贫技术员,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摘园的品质和产量,请你提出三条好的指导意见。________。
(4)从生态环保的角度,你觉得在进行现场采摘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项?________。(举出三点)
19.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后绘制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
(2)写出图中最短的食物链________。
(3)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蜘蛛、蛙、鸟、鼠、蛇等动物属于________。
(4)若大量捕杀青蛙,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
20.下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者。
(2)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其中,草属于________,兔、狐等属于________。
(3)检测发现该生态系统中A,B,C,D,E五种动物体内均含有不同浓度的DDT,结果如下表,那么表格中哪个字母代表的是食物网中的鹰?________
???
(4)冬天,草减少时,兔和狐的数量会________。夏末,雨量充沛,草生长茂盛,此时,兔和狐的数量将会________。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21.??
2019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处置,绿色发展人人有责。餐厨垃圾是城市垃圾的一个重要来源,既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导致大量生物能源的浪费。为更好的处理餐厨垃圾,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通过呼吸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产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可将垃圾中大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除产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这种清洁燃料外,沼气池中的残渣、废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有机物/无机盐)。
(3)为探究处理餐厨垃圾的适宜方式,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4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等量菌种加入不同发酵罐中,每间隔两天就同时分别加入________,在35℃、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③实验过程中定时测定甲烷的产率,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进样浓度为________g-VS/L时,既能处理最多的垃圾,又对甲烷产率影响不大。
(4)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你作为环保志愿者会提出哪些建议来合理利用垃圾,将它“变废为宝”(至少两条):________。
22.我国珠三角平原地区洪涝多风,当地人民创建了一种“基塘台田”生态农业模式。如图所示,将地势低洼,易发洪患之处挖成池塘养鱼养鸭,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桑树、果树、粮棉等。这样既能防洪,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基塘台田是一个人工构建的________。在组成成分上,水草和浮游植物属于________。
(2)鱼、鸭属于________;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
(3)鱼、鸭粪便不仅可作为浮游动植物的养料,还可在产甲烷菌等________者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化为沼气,另一部分转化为________被水草和基堤上的作物吸收利用。
(4)如果有人向池塘中投放了一些大黑鱼(肉食性的鱼类),则短时间内池塘中的小鱼的数量减少。如若黑鱼获得800kJ的能量,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至少是________kJ。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水影响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因为:第一水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第二水是植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如化学反应的溶剂,物质的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等。由于各种植物对水的要求不同,所以就影响了植物的分布。沙漠地区降水量很少,干旱缺水,因此生物种类稀少。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答案:
A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因此连绵阴雨天气无光,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合成的有机物就少,影响产量。
故答案为:A。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3.答案:
B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水温对金鱼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水的温度,就要设置以水的温度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B正确。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4.答案:
C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韭黄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韭黄移到光下,韭黄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因而将变绿色。因此,韭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光照。肥料和水分为韭黄提供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为韭黄提供生长的适宜条件。故答案为:C。
【分析】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韭黄呈黄色,这是因为韭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光照形成的,据此解答。
5.答案: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蝗虫属于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消费者;水稻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蘑菇是真菌,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6.答案: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7.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A.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错误。
B.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故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正确。
C.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没有摄食者,错误。
D.分解者指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8.答案:
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A.整个校园,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整个校园属于生态系统,故A符合题意。
B.地球上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故B不符合题意。
C.月球上的环境条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不属于生态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
D.整条桂江的所有动植物,只有部分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及分解者,不属于生态系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等,据此解答。
9.答案:
B
考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水稻→水蛇→田鼠”这一表述中“蛇”以水稻为食而又被田鼠捕食,显然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捕食食物链的书写要求,A不符合题意。
“小麦→田鼠→猫头鹰”
这一表述中,田鼠以小麦为食,又被猫头鹰捕食,其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符合实际,B符合题意。
“阳光→野兔→鹰”
这一表述中,野兔直接以阳光为食,显然不符合实际;捕食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C不符合题意。
“水稻→草鱼→食鱼鸟→细菌”
这一表述中,前部分“水稻→草鱼→食鱼鸟”正确,但是后面出现了不该有的细菌。第一,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第二,捕食食物链不能出现细菌等生物,其末端是终极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10.答案:
A
考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每条食物链必需从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尾,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五条。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1.答案:
D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A.“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捕食关系,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应了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因此属于环境影响生物,因此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和光照,B正确。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的是青蛙捕食水稻的害虫,使水稻增产,因此正确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生物适应环境。
12.答案:
C
考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不符合题意;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符合题意;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13.答案: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由于鸟不光吃草籽还吃害虫,所以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后,虽然草不被鸟吃,但害虫缺少天敌而增多,小草被虫大量食用,草场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草的生长受到影响。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场中草、虫、鸟之间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相比虫害弱。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人为干预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关系会打破平衡。据此回答。
14.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题中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因为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弱。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
15.答案: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时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等方面切入。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林木,消费者--植食昆虫(初级消费者)、食虫鸟(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林木→植食昆虫→食虫鸟”中。如果食虫鸟被大量捕杀,则植食昆虫先因食虫鸟的减少而增加,导致林木数量减少,后来则因林木的减少而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
二、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不能;水、温度
(2)光
(3)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1)图中A里面有小鱼、细菌真菌等以及非生物部分,所以
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图A缺少生产者,生态因素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识图、分析题意,比较四装置可知,有它们具有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温度、水、空间等;
(2)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3)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与小鱼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D装置中的小鱼存活的时间最短。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三、综合题
17.答案:
(1)生态因素
(2)湿度
(3)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捕食;竞争
考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因此,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湿度。(3)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所以招虎山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2%,植物能够进行蒸腾作用,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捕食关系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而形成的关系;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所以招虎山中大山雀的食物主要有叶蝉、松毛虫、蝗虫等,天敌主要是蛇和苍鹰,大山雀与蝗虫是捕食关系,蛇和苍鹰是竞争关系。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8.答案:
(1)生物圈;生物部分;分解者;食物链
(2)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3)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②适当延长光照时间,③改良新品种,增加叶绿体的含量等
(4)①采摘时只摘果实,不破坏枝叶,花朵。大家要文明采摘,采摘时,不要破坏枝条枝叶,没有成熟的果实不要摘,未结出果实的花朵不要摘;
②采摘时不踩地下的瓜果秧子;③采摘时,远离电线杆等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1)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B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C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D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2)因为是“弱光照”,因此呼吸作用的强度要比光合作用强度强,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所以它吸入的气体与释放的气体最明显,故Ⅰ为线粒体,Ⅱ为叶绿体。由于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推出①③为二氧化碳,②④为氧气。(3)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摘园的品质和产量可采取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②适当延长光照时间,③改良新品种,增加叶绿体的含量等;(4)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在进行现场采摘中,值得注意的事项有①采摘时只摘果实,不破坏枝叶,花朵。大家要文明采摘,采摘时,不要破坏枝条枝叶,没有成熟的果实不要摘,未结出果实的花朵不要摘;
②采摘时不踩地下的瓜果秧子;③采摘时,远离电线杆等。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19.答案:
(1)5;捕食和竞争
(2)草→鼠→
鹰
(3)草;消费者
(4)先增加后减少
考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1)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5条,分别是: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蜘蛛→蛙→蛇→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蛙→蛇→鹰;食草昆虫→鼠→蛇→鹰;绿色植物→鼠→鹰。青蛙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还有共同的食物昆虫,所以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2)根据上一题分析,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鹰。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的,在食物网中,位于食物链始端的生产者数量最多;所以,在一个食物网中,正常情况下,数量最多的生物就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数量是最多的。蜘蛛、蛙、鸟、鼠、蛇都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属于消费者。
(4)如果大量捕杀青蛙,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蜘蛛和食草昆虫会因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加,大不会持续的增加,蜘蛛和食草昆虫的食物会大量减少,又会制约它们的数量的增加,使蜘蛛和昆虫的数量减少,所以,若大量捕杀青蛙,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故答案为:(1)5、捕食和竞争;(2)绿色植物→鼠→鹰;(3)草、消费者;(4)先增加后减少。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难度不大,解答此题要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方面考虑解答,注意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需要理解:食物链上某一个环节的数量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环节的数量变化,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0.答案:
(1)非生物;分解
(2)5;生产者;消费者
(3)D
(4)下降(或减少);上升(或增多);自动调节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能够为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生存空间,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图中缺少了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图中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其中,草为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兔和狐等为动物,属于消费者。
(3)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毒物质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根据图中数据分析,表格中,D中DDT浓度为75.5ppm,食物链中,鹰是最高营养级,所以D为食物网中的鹰。
(4)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如果草减少,兔和狐的数量会因食物的减少而减少,在夏季,草生长茂盛,此时,兔和狐的数量会随着食物的增加而增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非生物、分解;(2)5、生产者、消费者;(3)D;(4)下降(或减少)、上升(或增多)、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此部分内容为重点内容,需要熟记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能够为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生存空间,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书写方法是:起点是生产者,各种生物之间用箭头相连,箭头指向吃者(捕食者)。
21.答案:
(1)分解者;物质循环
(2)无机盐
(3)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8
(4)围绕垃圾分类后的回收、利用、处理等,如餐厨垃圾用作饲料、好氧堆肥、厌氧发酵技术等;塑料、废纸回收处理和再生等
考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1)生态系统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产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可将垃圾中大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除产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这种清洁燃料外,沼气池中的残渣、废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3)实验设计时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而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为探究处理餐厨垃圾的适宜方式,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餐、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4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菌种加入发酵罐中,间隔不同时间分别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③据图分析可知,进样浓度为8g-VS/L,隔一天加样,能处理最多的垃圾,又没有减少甲烷的产率。(4)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你作为环保志愿者会提出哪些建议来合理利用垃圾,将它“变废为宝”如:围绕垃圾分类后的回收、利用、处理等,如餐厨垃圾用作饲料、好氧堆肥、厌氧发酵技术等。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据此解答即可。
22.答案:
(1)生态系统;生产者
(2)消费者;非生物部分
(3)分解;水和无机盐
(4)20000
考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基塘台田是一个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人。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基塘台田既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也有水草、鱼虾等生物部分,所以基塘台田是一个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水草和浮游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水草和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2)鱼、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除图中所示生物成分外,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3)甲烷菌等作为分解者,能够将鱼、鸭粪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水和无机盐,被水草和基堤上的作物吸收利用,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产生沼气,作为清洁能源。因此,鱼、鸭粪便不仅可作为浮游动植物的养料,还可在产甲烷菌等分解者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化为沼气,另一部分转化为水和无机盐被水草和基堤上的作物吸收利用。(4)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传递给下一级。在食物链水草(浮游植物)→小鱼→大黑鱼中,若黑鱼获得800kJ的能量,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至少是多少kJ,说明传递比率是20%。所以如若黑鱼获得800kJ的能量,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至少是800÷20%÷20%=20000kJ。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中,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