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2019)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课件(3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2019)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课件(31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0 22:57:35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2019)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一曲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让我们无比沉醉,这是秋之声;毛泽东独立寒秋,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秋之色;杜甫登高望远,叹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秋之情。秋也许是在黄金满地,也许是在漫山红叶;也许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许在于喜悦的丰收。或萧索,感伤,或绚丽,奔放,秋在同学们眼中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展示学生用PAD上传的绘画,摄影,文字作品截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秋的美文《故都的秋》,作者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看看郁达夫眼中的秋具有怎样的景致?他又是如何去描绘他眼中的秋景的?
二.学习目标:
1.品味并学习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精到细腻的语言。
2.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三.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四.学习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秋的写作方法。
五.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指出学生学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学生读课文1,2,13,14段,在此过程红进一步感受北国之秋的特点和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问题一:通观全文,你认为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以《北国之春》的曲子填词,学生演唱。
亭亭芦花,绰绰柳影,唧唧闻虫鸣。
泡一碗浓茶品尝,故都的秋天,
啊!故都的秋天味道浓。
江南当然也有秋天,只是感觉慢润淡。
不如故都清静悲凉,意境姿态差得远。
故都啊故都,我的故都,折寿愿在你怀中!
问题二: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郁达夫抓住哪些景物加以描写?如果我们用心去品味,就会发现景物构成的是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请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小院秋意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阅读鉴赏
问题一: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你认为哪些描写最能打动你?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幅或者几幅自主赏析。(可从色彩、词语、修辞、作者感受等角度赏析)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句子“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联系王安石在《北山》中的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
明确:王安石罢相后,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时间概念吗?透露出的是怎样的心情?——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和王安石异曲同工。作者细数日光,静对牵牛,清净闲暇中透出悲凉。
一山一水随处眠,石涧流泉觅清闲。
沙鸥麋鹿作伴侣,绝迹尘宇远尘埃。
点拨提升(写法探究)
问题一: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郁达夫笔下清丽又悲凉的秋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鉴赏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这些描写体现景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都有哪些“秋色”“秋声”?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白色)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师:这些色彩是冷色还是暖色?
生:冷色
师:这些色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冷清,凄清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秋声
秋声:鸽声
雨声
蝉声
人声
师:那么多声响交织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生:静
明确: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这样的静,反映出作者郁达夫怎样的心境?
生:悲凉。
师: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生:这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取向、时代背景、身世际遇都有关系。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问题二: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秋之故都,作者为什么不写怀念之景却写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呢?原因何在?
明确:不写众所周知的名胜,而写身边平凡的细小的事物,更有生活气息,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游人如织的地方热闹,不符合本文“清”“静”“悲凉”的意境。
(四)
课堂总结
郁达夫命途多舛,他所在的年代又动荡不安,所以,他热切地渴望着心灵的安宁。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我们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清丽,淡雅,韵味悠长,那些具有悲凉美感的秋景,让我们摒弃了尘世的喧嚣,冲刷着心灵的浮躁。郁达夫的作品,具有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审美风格。
(五)学以致用
秋天无声无息地来到了我们的校园。请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以诗歌或者散文的形式写一段文字。(诗歌可以模仿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描写方法)
学生习作展示:天净沙·秋
草木名花垂柳,夜月钟声美酒。
芦花虫唱深秋
静对牵牛
秋蝉残鸣不休
天凉好个秋!
(六)板书设计(共31张PPT)




郁达夫
张淑琪
程馨怡
夏仲亿
学习目标
1.品味并学习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精到细腻的语言。
2.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案问题反馈
教师发现的问题:
鉴赏部分过于简单
改进策略:
深挖文本,细致研讨
亭亭芦花,绰绰柳影,唧唧闻虫鸣。
泡一碗浓茶品尝,故都的秋天,
啊!故都的秋天味道浓。
江南当然也有秋天,只是感觉慢润淡。
不如故都清静悲凉,意境姿态差得远。
故都啊故都,我的故都,折寿愿在你怀中!
整体感知,巧拟标题
为了突出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郁达夫抓住景物加以描写,景物构成的是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请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要求:1.小组讨论1分钟2.整理出最佳答案
3.代表发言
阅读,鉴赏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你认为哪些描写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民居秋意图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阅读鉴赏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
——王安石《北山》
一山一水随处眠,石涧流泉觅清闲。
沙鸥麋鹿作伴侣,绝迹尘宇远尘埃。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
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
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秋雨话凉图
“唉,天可真凉了——”(这个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点拨提升:清,静,悲凉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白色)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鸽声
雨声
蝉声
人声
秋色
秋声
点拨提升
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秋之故都,作者为什么不写怀念之景却写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呢?原因何在?
明确:不写众所周知的名胜,而写身边平凡
的细小的事物,更有生活气息,更能引起读
者共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
游人如织的地方热闹,不符合本文“清”
“静”“悲凉”的意境。
围绕中心选材
郁达夫
1895-1945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学习心得
掩卷沉思,你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以致用
秋天无声无息地来到了我们的校园。请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以诗歌或者散文的形式写一段文字。
学以致用
诗歌组示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堂总结
郁达夫命途多舛,他所在的年代又动荡不安,所以,他热切地渴望着心灵的安宁。
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我们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清丽,淡雅,韵味悠长,那些具有悲凉美感的秋景,让我们摒弃了尘世的喧嚣,冲刷着心灵的浮躁。
郁达夫的作品,具有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