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数学
班级
单元
五
课题
长度比较
教师
日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各种比较方法。认识到测量时要有统一的标准。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二、目标制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
《长度比较》是下半学期第四单元中“应用”中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重要基础。新教材要求注重测量方法的探究与掌握,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将平时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比较方法正式化。并且要求学生感悟尺的产生原因,体验测量时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学生不仅有方法的探索与习得,更有亲身经历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2、学生情况分析:《长度比较》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概念。“直接比较”的方法,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比较出长度,但是对于比较方法却很少能有学生进行归类小结,其实长度的概念教学中进行方法的参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以后学习二维的面积、三维的体积都是有帮助的,这也是新基础中提及的不局限于知识点里的思考和备课。所以我把重点之一定位在方法归纳上。度量法是本课一个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出测量时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比较难,本节课又要求学生能记录结果,要求偏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各种比较方法。难点:对度量法的探究与习得。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2、学具:红、黄色纸条,表1,表2。四、板书设计:长度比较观察法
用眼睛看重叠法
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度量法
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口算
开小火车
巩固计算能力
一、观察引入
1、课件演示:比较旗帜的高低,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2、你们是怎么发现旗帜的高低的?3、这种用眼睛直接看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生:1号旗最高。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是:1、3、2、4。一眼看出来
二、核心推进
(一)直接比较1、出示两根纸条(红色10cm、黄色12cm)遮住两张纸条的一端,让学生说说哪一条长。2、揭示课题:《长度比较》3、动手来验证要求:1)动手比一比2)说说你是怎么样比较的。4、反馈:演示比较的方法,说一说比的过程。5、比的时候要把纸条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板书:一端对齐,看另一端。6、这种方法叫重叠法板书:重叠法7、请小朋友选择身边的一样物品,同桌两人进行比较。
动手操作可能1:纸条并排,一端对齐。可能2:纸条重叠,一端对齐。可能3:纸条并排放,没有一端是对齐的。可能4:纸条重叠,没有一端是对齐的。
对纸条的长短,进行直观比较,既练习了观察法,又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揭示课题做准备。结合本学期数学组的发展思想,对学生提出自己比,自己说的要求,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出示第4种错误的方法,此环节设计意图是为了学生自发的强调要“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再引出重叠法。使学生对重叠法的要领有深刻的印象。
间接比较1、比较同桌2张桌子的横边,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比较吗?用现有的纸条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要求:1)同桌合作2)只选用一种颜色的纸条测量。3)记录在表格内3、过程性指导做记号,记号开始再往后量4、按照这样的方法,再来测量一下。5、汇报测量结果说一说用什么样色的纸条测得的结果是几条。板书:红色
6条
6条
黄色
5条
5条6、这种借助工具的测量方法叫度量法。板书:借助工具测量
度量法7、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测量这条横边。选择你一件你喜欢的工具,比如说……重新测量课桌的横边,并在刚才的表格内作好记录。每个人独立完成。8、汇报结果说一说用什么工具测得的结果是几。(板书)
能动手操作学生上前操作,边做边说。再次操作用红色纸条测量结果为6条。用黄色纸条测量结果为5条。学生可能借助橡皮,尺,铅笔,垫板,铅笔盒等等工具。独立操作汇报结果
对所学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对方法掌握以及应用的能力。新基础教学中,非常重视过程性的指导。我在这里预设到学生有困难,所以放学生自己动手后,马上收,进行了过程性的指导,通过指导后,再让学生动手,也就是新基础教学的二放二收的过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运用的工具,做到活学活用。
(三)统一度量标准1、我们来看一下记录,为什么一样的课桌测量结果不同?2、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在数学中尺就是统一的测量工具。下节课我们会学习如何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通过学生自己的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要有统一的标准。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两只小乌龟要回家去了,它们沿着这两条路线回家,如果两只乌龟爬行的速度是一样的,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请你观察一下,哪一只小乌龟先爬回家?
预测结果2、动手验证3、反馈
四、总结课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你还想学习什么?长
度
比
较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P50、5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直接观察、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数方格)。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长度。
3、培养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教学难点: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长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1.小游戏:说反义词。(边说边比划)
长——短、高——矮(低)、厚——薄。
(师:我说长。
生:我说短。)
2.揭题:这些都和长度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实践体验
(一)差距明显,直接观察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来比一比吗?(注意表达规范)
1.蜡笔和铅笔比:蜡笔比铅笔(短),铅笔比蜡笔(长)。
2.字典和故事书比:字典比故事书(厚);故事书比字典(薄)。
小结:像这样差距非常明显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直接观察。
(二)差距不明显,规范方法。
1.比身高
师:昨天有两个小朋友来做了一个比高矮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比较的结果呢?(课件出示两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学生,高的学生站在地面上,矮的学生站在椅子上)
大家看,A和B比,B比A高,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要都站在地上)
现在能直接比较了吗?为什么?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比身高的时候要站在同一地面上才能比较,现在我们只要看他们的(头顶)就能比出高矮了。
谁能用这三句话来说说比较的结果?(谁和谁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比铅笔
①课前,老师让小朋友们每人准备了一支铅笔,请你和同桌的铅笔比一比,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呢?
比的时候想一想,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呢?
②交流反馈方法:
预设1:直接观察:这两支铅笔差距很明显,你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来了。
预设2:用尺:你们真厉害,已经会借助尺来比较了,这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方法。
预设3:一端对齐,比另一端:你们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方法很不错。
比绳子
师:听,小亚、小巧、小胖在干什么?
听录音:小亚:我的绳子最长。
小巧:不是的,我的绳子最长。
小胖:你们都不要争了,是我的绳子最长。
谁能帮帮他们,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归纳:在比较绳子长短的时候,我们要先把一端对齐,再拉直,然后看另一端就能比较出长短了。
4.小结
无论是比身高、比铅笔、还是比绳子,我们都是先把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
5.小练习(1)4面彩旗(找最矮)。
(2)4名学生(找最高)。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多种素材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体验、感知物体长度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灵活运用,合理比较
(一)比较彩带的长度。
1.直接观察(出示两根长度差距比较明显的彩带)
师:你们都学会了吗?接下来,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这里有两根彩带,谁能来比一比长度。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红的比蓝的长。(直接观察)
小结:这两根彩带差距这么明显,聪明的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红的比蓝的长了。
2.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出示两根长度差距不明显的彩带)
师:现在你还能一眼比较出这两根彩带的长短吗?(不能)它们的长度比较接近,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比较了,那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
小结:当我们无法一眼看出结果的时候,要先一端对齐,再看看另一端的长度进行比较。
3.看清整体(出示两根左边被遮住的彩带)
师:你能来比一比这两根彩带的长短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彩带的一端被遮住了,无法知道它的一端有没有对齐。
师:(遮掉的部分慢慢移到中间,露出彩带的两端)那现在呢?
生1:可以比较了,红的彩带长。
生2:不能比较,中间被遮住了。
师:看来小朋友们有不同的想法了,我们来验证一下。
小结:我们在比较物体长度的时候,不仅要将物体的一端对齐,而且要将物体看完整,然后再比较。(板书:看清整体)
4.折一折(出示长方形纸片)
师:刚刚我们的彩带是可以移动的,现在;两根彩带在长方形纸片上,不能移动了,你有什么好方法能比较它们的长度呢?
师小结:长方形中的蓝边沿着红边对折,使一个点重合,也就是两条彩带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就可以知道比较的结果了。(板书:折一折)
(二)比较文具的长度
1.师:昨天老师买了些文具,而且将这些文具画成了图,编上了编号(课件出示),所以不能移动,要一下子比较出它们的长短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伙伴(方格纸)(出示方格纸),现在你有什么新想法?
生:数方格。
请2生带领大家一起数2种文具。
然后请小朋友独立思考,把你数的格数在文具旁边标出。
谁能把这些文具从长到短用编号排列出来。
小结:因为每个方格的大小相同,所以我们只要数出这个物品占了几个方格,就能知道这个物品的长度,这样就能比较出这些物品的长短了。(板书: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探索,获得借助方格纸进行物体长度比较的方法,这是一个由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的环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为后继测量长度学习打下基础。】
四、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哪只小猫先吃到老鼠(
)。
2、蓝色纸片和红色纸片比(
)。
(1)
一样长
(2)
红色纸片长
(3)
蓝色纸片长
(4)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不仅渗透变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师生总结,自我评价
(略)
附板书设计:
长度比较
直接观察
拉直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折一折
数方格
PAGE
1《长度比较》教案
一、教学内容:沪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课本第50-51页。
二、教材分析:
《长度比较》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教材基于小学生已有的“长短”、“高矮”、“厚薄”、“宽窄”等知识和经验基础,创设了比较绳子的长度,让学生感受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编排了比旗子、小朋友高矮,比铅笔盒里文具的长短,比长方形纸红边绿边的长短,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文具的长度等练习,意图帮助学生逐步经历“长度的初步感知——长度的直接比较——长度的间接比较——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的思维发展过程,为后续《度量》的学习打下知识与经验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长度的度量是可以用感官和工具来测定的,从思维发展来说,长度度量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长度的初步感知;第二阶段,长度的直接比较,又分为目测和将一段对齐比较;第三阶段,长度的间接比较;第四阶段,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第五阶段,长度单位概念体系的形成。
长度的测量有两种,第一种是定性分析,第二种是定量分析。实际上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
“长短”、“高矮”、“厚薄”、“宽窄”等知识和经验,也能够通过视觉来比较物体的长短,这也就是定性分析,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的整体建构和长度比较方法的数学表达还比较抽象,定量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尚在萌芽状态,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等操作与表达的过程,感悟比较物体长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丰富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活动体验,完整建立长度概念,并感悟到统一单位定量比较长度的优越性和简洁性,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度量”学习做好知识与经验的铺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初步建立长度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数一数、折一折等动手操作与数学表达活动,感悟比较长度的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在猜测与验证的活动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出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初步探究比较的方法。
1、板书课题:长度比较
师:你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问题。
2、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
??(1)(老师手握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两根小棒各有一部分握在手心里)哪根小棒长?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导生生之间质疑追问)
??(3)这样拿能确定哪根小棒长吗?为什么?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能比出两根小棒的长短?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进行操作验证,得出两根小棒的长短。
4、统一认识。
回顾两根小棒的长度比较过程,统一认识。
板书: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二)进一步观察比较,完善认知。
1、信封下面有两根绳子,一根是红绳子,另一根是蓝绳子。(只露出绳子右端)
?
你能确定哪根绳子长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说说是怎么想的。
3、课件演示去除信封的左端部分,出现绳子的另一端的情况。(绳子中间部分仍被遮住)
师:现在能不能确定哪根绳子长?
?
学生交流,产生冲突。
?
课件出示绳子完整的情况(其中一根绳子中间有弯曲)。
?
师:怎么比较这两根绳子的长度?(拉直,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
板书:曲——直
4、从这两根绳子的长度比较,你对刚才的结论有什么补充?
?
小结:要全面观察,才能正确进行长度比较。
(三)实践领悟长度比较的多种方法。
1、出示纸片。
师:你能提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
2、你有办法能比出红边与蓝边的长短吗?
?
要求:先独立思考,想想准备用什么办法比,再拿出纸片动手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讨论。
?
(学生动手操作比较蓝边与红边的长度。)
3、交流不同比较方法。
4、梳理归纳不同方法的共性。
?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有的用两张纸片这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借助与手中的铅笔做标记后再比;还有的用折一折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想一想,这些办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5、小结。
(四)发现新问题,自主解决。
1、出示学习用品图。
师:你能提什么问题考住大家?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方格纸覆盖学习用品图,比较长度。
3、跟进练习:谁的身高最高?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