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单-反比例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单-反比例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20 21:4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导学单的编写与使用
张芳萍
导学单”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导学单要尽量简单明了。“导学单”编写的内容有:
一、表头:
(1)课题(2)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三种类型)(3)年级(4)学生姓名(5)设计人(6)审核人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的要求,因此编写时,要注意说明这一节课学生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要求做到目标明确又通俗易懂。尽量用一些“认识、学会,了解、知道、能用、会算、会读、能解决”等词语,孩子自己也能根据目标反馈自己哪里学的好,达到了目标。少用“理解、掌握”等词语,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掌握程度及离目标有多远。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反比例》导学单这一课我是这样来设计学习目标的。
(1)初步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及其字母表达式。
(2)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3)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使用时:学习目标教师应出示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齐读或个别读目标,使学生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重点词。
三、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的确定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主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或算法是什么?一般小学课堂中学习重点设计一个或两个就行了。
比如:《反比例》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四、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的确定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解,很难掌握,容易出错的知识。比如:《反比例》这节课的学习难点就是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这是学生很难掌握,容易出错的。
五、知识链接
这部分的设计主要为本节课学习新知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也是为学生自主预习本节课的新知做铺垫。习题设计以复习旧知为主,所以设计的题要紧扣新知,要少而精。
六、自主预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好习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来设计自学内容。自学内容不宜太多,太难,太复杂,主要以数学概念,公式,计算为主,通过自学课本内容能完成的问题。
七、课堂流程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激趣导入、探究新知,知识梳理,课堂训练和总结评价。?
(一)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大多是以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目标导入为主,导入要简洁明了,最多2、3分钟。
(二)探究新知
这是课堂的主要环节,主要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教师(探究点):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设计探究点。
学生(发现与展示):老师根据探究点设计学生活动,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分组展示完成活动。
活动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启发引导性、探究性。
如:1、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2、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3、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并思考;
4、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
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比如:《反比例》这节课的探究新知部分设计
教师(探究点) 学生发现与展示(ABC) 笔记纠错
探究新知 (引导发现)
探究一:反比例的意义
(重点)
探究二:反比例关系的判定
(难点) 活动一:阅读教材P47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
30
20
15
10
5
观察下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吗?
(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这些乘积有什么特点?
2、结合第1题的结论,我们发现,当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
3、小结: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这两种量就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x( )= k( )
4、你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活动二: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明。
关键是看相对应的两个量的( )一定。

导学单的使用,体现教与学的关系:
(1)学生自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将自己不会的,不懂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困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小组展示:
学生:学生在组内由小组长组织交流,先在本组内解疑释难,达成小组共识。在这个环节学生要充分发挥双色笔的作用,对于自己不会不懂内容要及时补充,错误的及时改正。补充或改正的内容写在笔记纠错栏内。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备全班展示时听其他同学讲解。
教师:教师在这个环节重点巡视各组交流情况,发现组内好的展示方法,好的交流方法,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全班展示时,让不同的小组展示本组擅长解决的问题。
(3)全班展示:
这是课堂的主要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注意倾听别人的见解,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难点、关键点,适当指导点拨,着重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力求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不讲,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提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方法与经验,学生之间通过展示学习新内容,组与组之间质疑、补充、点评总结提升.
(三)知识梳理(点拨归纳)
通过探究活动,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将自己获得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强化理解与记忆。
(四)课堂训练(堂堂清)
课堂训练是对本节课新知学习的巩固提高,也是对本节课新知学习是否掌握的反馈。习题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要有梯度,突出重点难点,形式要多样化。C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B学生以拓展训练为主,A学生以拔高训练为主。
比如:《反比例》课堂训练设计

四、课堂训练
(堂堂清)
填空:(ABC)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这两种量就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x( )= k( )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关键是看相对应的两个量的( )是否一定。如果( )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如果( )不一定,就不成反比例关系。
3、如果AB=8,那么A和B成( )比例关系。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 )比例关系
二、判断(ABC)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
(2)王芳做完10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 )
(3)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 ( )
(5)小明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步行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
(6)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反比例( )
三、根据表格回答问题。(AB)
长方形的长/cm
40
24
20
12
30
15
长方形的宽/cm
3
5
6
10
4
8
(1)表中(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积是( )。
(3)两个量的积表示的是( )。
(4)由此可知:(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四、判断下列题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说明理由。(A)
1、煤的数量一定,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
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
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




(五)总结评价
1、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还存在的疑问。
2、自我评价本节课自己的表现,表现好的方面,还要改进的地方。
3、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