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力的存在 学案(3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力的存在 学案(3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0 15:32:02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单位和弹力的概念。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单位,弹力的概念。
【难点】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知识点 力的测量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8~9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符号为
N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是实验室常用的测力工具。其结构有拉环、弹簧、指针、拉杆、面板和秤钩。
3.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弹簧的这种性质叫做
弹性
,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手拉弹簧时会感受到弹簧反抗拉伸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弹力

4.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也越长

【教师点拨】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不能超过量程,以免损坏弹簧测力计)。
(2)调零:使用前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重合,若不重合,应当调零。
(3)测量时尽量减少指针与面板的摩擦,秤钩、弹簧要与力的方向一致,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要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施力。
2.推力、压力、拉力、支持力等是需要直接接触才会表现出的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它们都是在相应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产生了相应的作用效果。
3.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跟进训练】
1.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
N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秤钩,读数为4
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
( C )
A.4.2
N  
B.4
N
C.3.8
N
D.无法判断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使用时必须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B.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C.使用前轻轻拉几下秤钩,看是否被卡住
D.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3.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第三课时 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感受用示意图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三要素,以及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力的三要素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00~10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当增大拉力,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会变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
大小
有关。而用力压弹簧时,弹簧将
缩短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
方向
有关。
2.在“把手拉起”的活动中,如果在靠近肘部处向上拉,很难将手臂拉起,但如果在前臂的腕部向上拉,则很容易将手臂拉起。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力的
作用点
有关。
3.力的三要素:力的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教师点拨】
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只有力的三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任意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跟进训练】
1.下列各要素中,不属于力的三要素的是
( D )
A.力的方向
B.力的大小
C.力的作用点
D.力的施力物体
2.用扳手拧螺丝,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扳手的中部省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 C )
A.与力的大小有关
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与受力面积有关
3.小明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拉力,同时水桶对他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 C )
A.都相同
B.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
C.只有大小相同
D.作用点、大小相同,方向不同
知识点二 力的示意图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科学上通常用
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
示意图

2.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
方向
,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
大小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
作用点

【教师点拨】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1)定作用点:一般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通常也被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定方向:沿着力的方向画线段。
(3)标箭头:在线段的末端,顺着力的方向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在箭头旁边标出力的符号、数值和单位。
【跟进训练】
1.关于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只能表示力的方向
B.只能表示力的大小
C.只能表示力的作用点
D.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吊灯挂在天花板上,则天花板所受拉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D )
3.下列表示斜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D )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第2节 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什么,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5~9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作用
。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2.力能改变物体的
形状
。如风力使树枝弯曲。
3.力还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即改变速度的
大小
和运动的
方向

【教师点拨】
1.力产生的条件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孤立的一个物体是不会出现力的作用的。
(2)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可以不接触。如磁铁间不接触也可产生力的作用。
(3)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如图所示,墙壁对静止的球没有产生力的作用。
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要么改变了形状,要么改变了运动状态,要么两者都发生了改变。应根据题意判断是哪一种情况,不能盲目地下结论。
3.一个物体只要发生了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它就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
【跟进训练】
1.某同学用手推小车,使车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
( B )
A.地球和小车
B.同学和小车
C.地面和小车
D.小车和同学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C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C.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
3.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B )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知识点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7~9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合作探究】
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答: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汽车撞柱子,汽车对柱子产生一个作用力,同时柱子对汽车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使汽车受损。
【教师点拨】
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发生作用的物体上。
2.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它们是“同生同灭,等大反向”的关系。
【跟进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B.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C.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D.用手推墙壁,人先推墙,墙再对人施加力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
( B )
A.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B.船工用撑杆推岸,船随之离岸而去
C.用力拉弓,弓发生形变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3.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
( D )
A.墙推人的力与人受到向后的力
B.人推墙的力与墙受到的推力
C.人推墙的力与人受到的阻力
D.人推墙的力与墙推人的力
4.用“以卵击石”来比喻自不量力,鸡蛋被碰得“粉骨碎身”,而石头却安然无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石头给鸡蛋的力大
B.鸡蛋只是施力物体
C.两者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同
D.石头只是受力物体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