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窦娥冤》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2.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课本P1注①,P14)
哪位同学结合初中学过的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3、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4、音乐: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徵(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5、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四大爱情剧:《拜月记》(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墙头马上》(白朴)
6、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见课本注释)
(1)字音
亲眷(juàn)
嗟(jiē)怨
杳(yǎo)无音信
埋怨(mán)
煞尾(shā)
尸骸(hái)
负屈衔(xián)冤
罪愆(qiān)
古陌(mò)荒阡(qiān)
甘霖(lín)
亢旱(kàng)
苌弘(cháng)
羊肚(dǔ)
盗跖(zhí)
湛湛(zhàn)
(2)词语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燕侣莺俦: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势行事。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阡:指荒凉的地方,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苌弘化碧: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四、简介《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瑞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3、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窦娥被抵作童养媳。
⑵窦娥拒绝改嫁。
⑶窦娥蒙冤入狱。
⑷窦娥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
诀别婆婆,至善至孝;
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有反抗精神。(板书)
教师总结课文:
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
这节课,我们重点是了解了戏剧的情节,初次窥见文字间滴滴血泪,下节课我们将分析人物形象。
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感知情节;
2、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人物的性格;
3、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5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