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09: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部分:课文知识点
第二部分:课文教材习题答案
第三部分: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部分: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故事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被压迫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三、理解词义
1.大抵:大概,大都。
2.消夏:过夏天。
3.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4.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5.宽慰:宽解安慰。
6.怠慢: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7.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8.凫水:游水。
9.潺潺: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0.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11.自失: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12.弥散:扩散,布满。
13.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14.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15.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16.棹:划船。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
第二部分(4—30):详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五、问题归纳1.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土”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我”在这里是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2.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这段文字表现了平桥村什么样的特点?
表现了平桥村淳朴、善良和好客的民情风俗。特别是小朋友之间没有等级制度,是平等的,更是民风淳朴的表现。说明此地是一片净土。
3.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4.“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迫切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5.“月还没有落……满被红霞罩着了。”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是从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是看戏回来 ,天黑了 ,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避免了与前文重复。
6.《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7.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写文章的重要手法,请以《社戏》为例,加以说明。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行船、看戏、归航,是因为要表达农村这块自由天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之所以要略写钓虾放牛,是为下文写看社戏作铺垫 。?
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经过了精心选材,详写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豆麦的清香,那起伏的连山,那几点渔火,那仙境般的戏台,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对江南水乡生活的向往,抒写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故事的完整服务的。
六、课文主题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第2部分:教材课后习题
一、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归航偷豆 ?六一送豆
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特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议论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现力。如“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为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没有了趣味,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表现出了“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三、“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戏的内容,而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所以那豆也是无比的好吃,戏也是无比的好看。更令“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他们的淳朴善良,还有那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流露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1.这里是虚写,通过对唱戏的锣鼓声、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内容的幻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戏时,既焦虑又失望、沮丧的心情,进一步表现“我”对看戏的渴望。
2.“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欢喜愉快的心情。
3.句子化静为动,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4.“支撑”写出“我”看戏的勉强,“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写出了“我”因戏不好看而心生困意。这句话描写非常细腻,形象地刻画出“我”睡眼蒙眬时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富有神话色彩的“大白鱼”比喻航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船行之快,孩子们的驾船本领的高超,从侧面烘托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作者写“我”在剧场看戏的失望、无聊反衬了看社戏的美好;在剧场里看戏,“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冷漠、隔阂的关系,而看社戏时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爱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互相映衬,互相加强,紧密统一,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第3部分:同步练习及答案
1、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闹哄(hōng) 起哄(hōng)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g)
D、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xù)  晌午(shǎ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屈
C、叛徒  诚恳  鉴别  婉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
  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4.、《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文章应紧扣题目,写这些内容,扣题不紧,可以不写。
  B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C 这些内容可以少写点,多了就冲淡了看戏的内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
  D 开头和结尾所记的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阅读提高
(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__,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5. 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指出文中加粗词的词性:
   朦胧( )  依稀( )   也许( )   然而( )
   和( )   去年( )   呢( )    在( )
7.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8.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9.A “但我还以为船慢”;B “然而又自失起来”;C “果然是渔火”;D “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10. 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船上 仰视   B 岸上平视    C 船上 平眺   D 岸上眺望
11. 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1)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离开平桥村,行驶急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
  B、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C、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
14.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 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6.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名词 助词 动词
7.D
8.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9.急切 陶醉 惊讶 惊喜
10.C
11.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②、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12.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13.B
14.表现了“我”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热爱,天真烂漫的童趣和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