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同步训练 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同步训练 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0 23: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疟(nüè)疾 肆(sì)虐
宝藏(zànɡ) 化瘀(yū)
B.精髓(suǐ) 肘(zhǒu)后
发掘(jué) 羟(qiǎnɡ)基
C.瑰(ɡuī)宝 呼吁(yù)
福祉(zhǐ) 中药砒(pī)霜
D.相悖(bèi) 浸渍(zì)
处(chù)方 繁衍(yǎn)昌盛
2.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最负盛名 单位协作 学界称诵 青蒿素
B.震奋人心 威胁人类 找到熔点 突破口
C.血管陕窄 启动项目 沧海一粟 新领域
D.各行其是 遭受重挫 临床试验 发展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1)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    很难开展。
(2)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    。
(3)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A.实验 启示 授予 B.试验 启示 授予
C.试验 启事 赋予 D.实验 启事 赋予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B.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直将“信”“达”“雅”奉为圭臬,重视有加,然而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的却是译文对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偏离。
C.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D.屠呦呦的中医学研究漫长而艰深,可作者自己却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研究的原理与探索过程,读者读来饶有趣味。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在京发布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今年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预计均为6%。
B.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有识之士马上支出奇招:大学生要就业首先要放下精英观念。据说,大学生只要不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
C.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
D.官者,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商者,社会财富的创造与流通的推动者;学者,科学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者。三者各司其职(“官”用好权,“商”赚得钱,“学”尊且贤)。如此一来,百姓获益,社会有序,可曰:和谐。
6.下列语句,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非常庆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规划》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
C.此处噪音扰民已有6年之久,群众反映多年,但一直遭到有关部门推诿扯皮,始终没有解决。其中不但环保局应该管,还应负主要责任。
D.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药医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8.下列对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有关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宝藏”“精妙”说明中医药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它博大精深,还和中国传统哲学密切相关,是一门系统科学。)
B.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青蒿素的发现和奎宁的发现一样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C.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一定的”“似乎”词语的使用,分寸把握比较恰当,体现出科学类文章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
D.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虽然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在致辞中,屠呦呦一直使用“我们”一词,由此可以看出她把成绩归结于团队的合作,体现出屠呦呦淡泊、谦虚的高尚品质。)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冈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吗?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冈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第2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却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文章第3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4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2.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3.作者借“乡野里的青蒿”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胖猪。①            ,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尿水往坡上走,柔软的挑担波闪着高上来。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一声长叫响起:“卖麻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是一堆一堆的柔草。菅草苫盖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            ,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的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都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引用、夸张 B.比喻、拟人、对偶
C.排比、拟人、夸张 D.排比、引用、对偶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它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①           ,氧气压力越大,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②            ,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人员研究发现,③            ,在整个服用阶段中青蒿素药物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
5.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5字。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此次选录该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八年级下册,对屠呦呦科研团队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
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的高尚品格汇聚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
答: 
 
 
6.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生物社团 王哲
2019年5月10日
答: 
 
 
7.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8月24日)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 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 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8月16日)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8年8月29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
10.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答: 
 
11.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及屠呦呦成功的原因,分析二者成功的相似之处。
答: 
 
 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D项“处方”中“处”读“chǔ”。
答案:D
2.解析:A项,诵—颂;B项,震—振;C项,陕—狭。
答案:D
3.解析: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这里用“试验”。启事: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这里的“启”是“说明”的意思,“事”就是指被说明的事情。启示: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启示”的“启”,则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这里用“启示”。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授予:郑重地给予。这里用“授予”。
答案:B
4.解析: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不合语境。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独辟蹊径:独自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使用正确。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使用正确。
答案:A
5.解析:A项,“农村经济绿皮书”引号改书名号;C项,《文献》去掉书名号;D项,去掉括号,在“各司其职”后加冒号。
答案:B
6.解析:A.用语生硬,不礼貌;B.“府上”为敬辞,应称对方的家;D.“庆幸”错,应为“荣幸”。
答案:C
7.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支柱”后加“产业”。B项,语序不当。应为“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将“不但”调至“环保局”后。
答案:D
8.解析:提示:不是对比的手法,是同类相比,属于类比。
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A.“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错,是从侧面体现青蒿生命力的顽强。B.“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错,没有体现出“深切同情”的意思,无中生有。C.“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手法”错,没有比喻。
答案:D
2.解析:考生首先要明确物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意义(由物及人而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哲理等)两个方面,然后结合题干提示分析出文本中的人物对待主要物象的不同态度、做法,最后归纳总结为物象身上体现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价值即可。
答案:①命运的戏剧性变化。青蒿因无人问津而被扔掉,又因被人发现而名扬世界,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②价值的巨大差异。女科学家在它身上发现的是拯救人类生命的无限的医学价值,农村妇女在它身上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斤十几块钱的微不足道的经济价值,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价值差距巨大。③揭示哲理。现实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被发现之前,往往会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④给人启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怕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只要真正有价值,终究会被发现,终究会造福人类。
3.解析:写景状物散文往往借景或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写物的目的最终落实到与物象相通的人物身上。“青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因此作答时,要分析作者透过它阐述了哪些与人相通之处,据此整合答案,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①坚忍不拔,不负生命。②平凡朴实,有益众生。③坚守本色,豁达淡泊。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似流行歌星的长发”是比喻,“牛在犹豫”是拟人,“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是对偶。
答案:B
2.解析: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每处不同的独特作用,要侧重分析原文好在什么地方,可以从句子长短、表意连贯、写景角度等方面入手。
答案:①原文的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主语一致,更具连贯性;③原文层次感明显,先写近处的弯弯曲曲的小河,再写远处的小河。
3.解析:①后面有“只是树冠牵连”,说明此处应填写“树”并未相连的意思,或用“稀疏”,或用“疏落”。②前文有“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此处应填写类似的内容。
答案:①树其实稀疏着 ②不知道还是否原样
4.解析:第①处,根据横线后面的“氧气压力越大……”可知,此处应填“与氧气压力有关”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导致疟原虫死亡”以及横线后面的“对其他……抑制作用”可知,此处应填“青蒿素除了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外”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横线后面的“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可知,此处应填“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与氧气压力有关 ②青蒿素除了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外 ③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
5.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综合三段内容,可知整则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学有三科教材选用了屠呦呦的事迹,目的是用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
答案:屠呦呦事迹被纳入中小学三科教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
6.解析:本题所选材料为书信,因此要考虑目的,注意谦辞和敬辞等。“大家”,著名的专家;“霸主”,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最有声威、势力的人或集团。相比之下,“大家”更显对对方的尊重。“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用在此处不当,应用“屈就”。“绵薄之力”,谦辞,自己微弱的能力。用在此处不当,可用“指导帮助”。“佼佼者”,美好、突出的人物,多用来评价他人。此处应改为“爱好者”。“编安”只适用于编辑人员,此处用它指“屠呦呦”,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安康”。
答案:①将“霸主”修改为“大家”;②将“忝列”修改为“屈就”;③将“绵薄之力”修改为“指导帮助”;④将“佼佼者”修改为“爱好者”;⑤将“编安”修改为“安康”。
7.解析: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和内容的一致性。本题要求围绕“国家精神”仿写,组成“排比句”。画线句的结构为“它是一种……精神”,内容上引用名人名言,概括精神的特点。据此仿写即可。
答案: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8.解析: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其在文章中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错,原文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故选B。
答案:B
9.解析:“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错误,原文为“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故选C。
答案:C
10.解析:此题要求概括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答题时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偏离材料随意发挥。
答案: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11.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即可。
答案: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①国家重视,将其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队长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屠呦呦成功的原因: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支持,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②同事及团队的合作。③团队的坚持反复实验,并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
相似之处: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技术的传承,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及团队合作,更离不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