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同步训练 第16课 (一)阿房宫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同步训练 第16课 (一)阿房宫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0 23: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一)阿房宫赋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逦迤(lǐ) 骊山(lí)
妃嫔(pín) 剽掠(piào)
B.横槛(kán) 椒兰(jiāo)
秀妍(yán) 突兀(wù)
C.媵嫱(yìng) 涨腻(nì)
囷囷(qūn) 鼎铛(chēng)
D.椽子(chuán) 辇来于秦(chē)
不霁何虹(jì) 纷奢(sh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夫战,勇气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齐楚之精英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D.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号樊川居士,后世称“杜樊川”,与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
B.“妃嫔媵嫱”各有等级,嫔的等级比妃、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等。
C.辇,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如辇车、帝辇、凤辇。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其微,有成语“锱铢必较”。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几千万落”,极言亭台楼阁之多,不计其数。
B.“长桥卧波……何虹”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突出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以不辨楼阁的方向来突出这一庞大建筑群的错落有致。
D.“歌台”“舞殿”运用互文的手法,表明台既可舞,殿亦可歌,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注】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 隐宫:古代的一种酷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B.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C.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D.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后来的宰相。
B.“史”,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D.“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统一天下后,下令群臣议论帝王的称号问题,秦始皇采纳群臣的建议,把自己称为“皇帝”。
B.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挖运北山的石头,从蜀地、荆地输送来木料,建成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C.秦始皇厌恶别人说死,但在他统一天下之前,就开始派人在骊山开凿洞穴,为自己营造陵墓。
D.秦始皇夜间易服出行咸阳,在兰池遇上盗贼,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
译文: 
 
(2)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译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        ”。
(4)《阿房宫赋》中,作者谴责秦王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极尽奢靡的句子是“        ,        ”。
(5)《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钳民之口的句子是“        ,        ”。
(6)《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统治者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        ,        ”。
(7)《阿房宫赋》中,作者指出秦王朝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        ,        ”。
(8)《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    ),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却早有所闻。
参天大树,巍然而长,冲云挺拔,傲立孤独,必与周围其他树保持自然很远距离,互不依附。“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说的是正人君子,走得正,行得端,    ,谋事不谋人。正人君子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就一番事业,哪会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上面?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坚持原则,敢做敢当,敢于当面指责小人的过错,相信邪不压正,做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凭天地良心为人处世。
藤萝在石涧树林里生长,软弱无能而又    ,于是生出特殊的智慧和本领,或沿壁攀附,或死抱一团,呼朋引类,藤绕藤结成关系网,“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排斥异己。藤群中正气难伸,好苗出不了头,大树都能被活活缠死。蔓藤在抱团的小圈子里如鱼得水,    。“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凡是小人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地方,气味就不对,正气不足,而邪气有余,走后门,找路子,行码头,拜帮主,依靠山。小人谋人不谋事,肯花时间、精力去算计人,谋划如何打倒异己,以保自身地位与名利。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他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
C.他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参天大树,巍然而长,冲云挺拔,孤独傲立,必与周围其他树自然保持很远距离,互不依附。
B.参天大树,冲云而长,孤独傲立,巍然挺拔,必与周围其他树自然保持很远距离,互不依附。
C.参天大树,巍然而长,冲云挺拔,孤独傲立,必与周围其他树保持自然很远距离,互不依附。
D.参天大树,冲云而长,巍然挺拔,孤独傲立,必与周围其他树自然保持很远距离,互不依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居心叵测 得不偿失 志同道合 面面俱到
B.光明正大 贪得无厌 同流合污 左右逢源
C.居心叵测 贪得无厌 同流合污 面面俱到
D.光明正大 得不偿失 志同道合 左右逢源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①        ,你能不能付诸实践,怎么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合理的目标。当然,②        ,你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还需要什么呢?③        。抓住发展的机会,你将更容易成功。
5.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写一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两千多年后,在恢复重建的秦阿房宫遗址内,一部大型史诗乐舞景观剧《阿房宫赋》再现秦王统一六国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②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短暂辉煌过后
③让观众穿越历史,重温两千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荣辱兴衰
④他留给后人的,除了“兵马俑”的举世震惊
⑤还有对三百里阿房宫的无限遐思
答: 
7.最近某城市大兴豪华医院建设之风,有关部门对此大加赞赏,而该市农村医院建设却一直得不到改善,专家对此深表忧虑。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评论性语段,表达你的观点,注意语言简洁有力,观点清晰明确。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沿用到清朝。
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曾国藩针砭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译文: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译文: 
 
12.曾国藩为什么建议裁减士兵?请简要说明。
答: 
 
 
 
 
第16课 (一)阿房宫赋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A项,“剽”应读“piāo”;B项,“槛”应读“jiàn”;D项,“辇”应读“niǎn”。
答案:C
2.解析:A项,动词,统一;数词,一次。B项,动词,喜欢;动词,吝啬,吝惜。C项,都是动词,拿。D项,动词,灭族;名词,家族。
答案:C
3.解析: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用在句首的发语词。D项,都为介词,比。
答案:D
4.解析:①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③古今都形容“星光或灯烛光明亮的样子”。④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⑤古今都指“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⑥古今都指“泥土沙石”。⑦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⑧古今都指“说的话”。
答案:C
5.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6.解析:D项,①“辇”,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A项,①“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杀尽;②“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B项,①“弦”,名词活用为动词,奏乐;②“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C项,“收藏”,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
答案:D
7.解析:D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其他都为判断句的标志。
答案:D
8.解析:应是“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答案:B
9.解析:“错落有致”错,应为“交错纷杂”。
答案:C
10.解析:①②④的“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③“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仔细观察该画线句子,句式有其特点,“东西五百步”和“南北五十丈”句式对应,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句意,“阁道”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A项,丞相不一定是宰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答案:A
3.解析:A项,“采纳群臣的建议”有误,应为“部分采纳”;B项,“建成了”有误,无中生有;D项,“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有误,应为被盗贼围困,武士杀死了盗贼。
答案:C
4.解析:(1)要点:“微行”,“兰池”前省略“于”,“见”表被动。(2)要点:“穿近”“辄”。
答案:(1)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
(2)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弩箭就会自动射向目标。
【参考译文】
秦国刚刚兼并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说:“六国国君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不改换名号,就不能颂扬建立的功业,流传后世。希望议论一下帝王的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叫作‘皇帝’。”
秦王兼并了全国,确定了皇帝这一称号,于是抚巡东部地区,到达琅玡。齐人徐市等人上书,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叫作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斋戒沐浴,和童男童女寻求三座仙山。于是派遣徐市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到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武士杀死了盗贼,在关中大肆搜查了二十天。
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兴建朝宫。首先建造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堂上可以坐一万人,殿堂下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周围环绕着架起阁道,从殿下直达南山。在南山的山顶上修建标志,作为门阙。在空中架设道路,从阿房宫渡过渭水,与咸阳相连接,以此象征天下阁道越过天河直至营室。阿房宫尚未建成;建成后,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名字称呼它。因为在阿房建造宫殿,所以天下人称它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成几批营造阿房宫,或修建骊山工程。挖运北山的石头,输送蜀地、荆地的木材都到这里。关中共计宫殿三百座,关外四百多座。
有一颗星坠落在东郡,到了地面变成石头,百姓有人在这块石头上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到了,派御史挨个审问,没有人认罪,便把在石头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并用火烧毁这块石头。
秦始皇出外巡游,到了平原津就病了。秦始皇厌恶说死,群臣没有人敢提到死的事情。七月丙寅,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九月,把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了全国,把天下各方的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骊山,把隧洞一直挖到见水的地方,用铜封锢,然后把棺椁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百官和各种珍奇异宝都徙置其中,藏得满满的。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弩箭就会自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做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机械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种天象齐备,下面有地上景象万千。利用人鱼的脂肪作蜡烛,估计很长时期不会熄灭。有人说工匠制造机关,墓里埋藏的情况他们都知道,(如果把工匠放出去,那么)里面陪葬的事就会泄漏出去。葬礼结束,已经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又关闭了当中的墓道,放下了最外面一段墓道的大门,把工匠和奴隶全部关在里面,没有一个逃出去的。
5.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6)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括号前先说李德裕是名相,后说他的作品,故括号内应按照这个顺序先说“政声好”,再说“有文才”,据此排除A、D两项。再根据括号后“但”可知,其前紧跟“未曾”衔接更为紧密和通畅,排除B项。
答案:C
2.解析:A项,“巍然”与“长”、“冲云”与“挺拔”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孤独傲立”应与“巍然挺拔”互换位置。C项,“巍然”与“长”、“冲云”与“挺拔”不搭配;“保持自然很远距离”语序不当,应为“自然保持很远距离”。
答案:D
3.解析:居心叵测: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根据语境,应选“光明正大”。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贪得无厌:贪心大,老不满足。贬义词。根据语境,应选“贪得无厌”。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思想相合。褒义词。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语境,应选“同流合污”。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根据语境,应选“左右逢源”。
答案:B
4.解析:①处,需要理解前文“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的含意,即梦想容易产生;再结合后面的分句分析可知,应填写“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②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语句是对前文的轻微转折,再联系后文“你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还需要……”可知,应填写“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③处,所填语句是对前文“还需要什么呢”的回答,再联系后文的“抓住发展的机会”分析可知,应填写“还需要把握发展的机会”。
答案:①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 ②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 ③还需要把握发展的机会
5.解析: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描绘的是一幅图景;其次,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并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最后,通读例句,把握描写的重点。
答案:(示例1)河曲夏夜图:天空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缥缈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火,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浅唱。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清明。
(示例2)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无边的泪水滚落了,那是滂沱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
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从整体上感知各个句子的语意,概括出句群的大意,然后确定句子的首句,最后根据各句间的标志性词语、内在的语意逻辑层次来进一步确认各句之间的关系。比如本题,统览各句后可知,这些句子是围绕“秦始皇的阿房宫”来叙述的,并且这五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写两千多年前,一是写两千多年后,前者包括②④⑤,后者包括①③。而②④⑤按照先后顺序应排在①③前,各句之间的小顺序根据语意很容易排列出来。
答案:②④⑤①③
7.答案:(示例)一些医院无限扩大,争建豪华院区,争买最好设备,固然会在一方面起到让患者就医条件更好的效果。但在另一方面,建设超大医院、豪华医院后,医院会不会增加患者医疗收费?同时,这种无序的扩建也将导致对病源的无序竞争。这些投资如何收回成本?如果以提价收回成本,将造成患者负担更大。如果不提价的话,又肯定会加剧对“病源”的争夺,极易导致和基层医疗机构抢饭吃的局面。道理显而易见:如果豪华大医院就医条件又好,价又不贵,患者将蜂拥而至。医改的目的,首要就是体现公益性,让更多的国民受益。如果好的医疗资源都愈来愈集中于大城市,那么在短时期内,农村的有限资源势必得不到增加,甚至更有被挤占的危险,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情形将加剧。
8.解析:若在“竦然”前断开,“竦然”的主语就成了曾国藩,不合逻辑,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答案:B
9.解析: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答案:C
10.解析:“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
答案:C
11.解析:翻译文言句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句子切分为词;第二步,把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解释出来,这里要关注两点,即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思,只能意译的词语解释时要尽可能简洁、准确;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对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词语等。
答案:(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12.解析:本题答案集中在曾国藩上书的内容中,筛选关键句,如“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自乾隆中增兵议起……饷愈多则国愈贫”,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
【参考译文】
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个是天下大患。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自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