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后练习
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 )
A. 袅 袅 ( niǎo ) 照 浦 ( bǔ) 褒 贬 ( bāo)
B. 灼 灼 ( zhuó) 亭 皋 (gāo) 寒 砧 ( zhàn)
C. 涔 阳 ( chén) 言 筌 ( quán) 万应 锭 (dìng)
D. 窸 窣 (sū) 迢 远 ( tiáo) 翩 翩 ( piān)
2 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雨势突然增大 , 组委会不得不 了比赛 , 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 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
A. 中止 留传 反映
B. 终止 流传 反应
C. 中止 流传 反映
D. 终止 留传 反应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 其女之美 , 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 , 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 “烟中列岫青无数 , 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 (2020. 江苏南京、盐城期末联考 ) 下列各选项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 )
A.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峻岩。
D. 只看云断成飞雨 , 不道云从底处来。
5.(2020. 江苏南通全真模拟 ) 下列诗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杏花微雨染春衣,汤沟春酿醉乡愁。
②粉浪幽幽夏至天,荷风缕缕鸟声连。
③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④蒹葭白露早纷纷 , 上下参差意象分。
A. ①白露②夏至③立秋④清明
B. ①白露②立秋③夏至④清明
C. ①清明②夏至③立秋④白露
D. ①清明②立秋③夏至④白露
(2020. 山东烟台冲刺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10 题。
材料一 :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 , 找寻了方向。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 , 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 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 , 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作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再只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 ;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的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们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 , 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 摘编自《今传媒》)
材料二 :
初唐的题画诗不仅用词华丽、色彩鲜明 , 而且有陈子昂诗中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 , 抒发真实的情感 ; 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 , 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形成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的支配下,艺术真实产生了,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 , 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由于这个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涌现出来,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位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 , 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的《杜工部集》中有 18 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 , 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 , 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该诗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 , 而是用“星
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了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这首诗通过对画面的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 我相生 , 即景生情 , 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时期经济极其繁荣,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的题画诗《画鹰》有云 :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 , 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前写鹰,后寓意。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以题诗为手段,寓意为目的,以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根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象征着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迎画诗领城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 ( 题田写县图 ) ”我昔三十六 , 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止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 有删改 )
材料三 :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朝诗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在杜甫以前 , 唐代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前所未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 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的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 ,13 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 5 首。
刘商所写的 6 首题画诗有 5 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意义。
( 有删改 )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在一 - 定程度 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 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致性问题。
C. 诗歌和绘画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
D. 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7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的美学思想 , 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性、清晰性,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B. 《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之风的诗歌创作主张。
C. 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 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影。
D. 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
8.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绘画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 ; 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 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要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
C. 题画诗的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作之外,加人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
D. 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 , 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
9 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 有何内在关联 ? 请简要概括。
10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慨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
11. 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出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 : 夫妻、亲子、手足、 朋友、群己。下列诗篇 , 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 )
甲 : 自君之出矣 , 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 , 连延不可穷。
乙 : 游人武陵去 , 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 , 平生一片心。
丙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 - 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丁 : 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
戊 : 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
A. 甲丙乙丁戊 B. 丙乙甲丁戊
C. 甲戊丁乙丙 D. 丙丁戊甲乙
12. 苏轼曾对王维有此评价 : “味摩请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竹里馆》一诗云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下面根据本诗的意境,展开想象,拍摄了一个意境优美的短片。请你模仿镜头一、再安排两个镜头,要求语言连贯、生动。
镜头一 : 诗人独自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申,深林 " 幽篁”使人产生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
镜头二 : 。
镜头三: 。
参考答案:
1.D A 项,“浦”应读“ p ǔ ";B 项,“砧”应读“ zh ē n ” ;C 项,“涔”应读“ c é n" 。
2.C 中止 :( 做事 ) 中途停止 ; 使中途停止。终止 : 结束 ; 停止。根据语境 . ①应该选用“中止”。流传 : 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 : 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根据语境 , ②应该选用“流传”。反映 : 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 ; 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 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 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人的心理 ( 感觉、表象、观念、概念、情绪、愿望、意志等 ) 是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反应 : 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
应的活动或变化 ; 化学反应 ; 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 ; 事情
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根据语境,③应该选用“反映”。
3.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 , 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这是比喻“老当益壮 , 老有
所为,积极进取”,重点大学的学生用此诗句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明显不符合语境。
4.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懂题目中图片的意思 ; 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大类,主文化又分为先进文化和暂时先进文化两类,其中暂时
先进文化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沦为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属于亚文化的三大分支之 - , 其他两个分支是中性文化和先进文化萌芽。先进文化萌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先进文化。综合分析可知 , 图片的流程暗含新旧的交替转换关系。 A 项的意思是树林里新生的树叶催换 者旧的树叶,流水中前面的波浪让位给后面的波浪。寓意新代替旧,符合图片的意思。 B 项的意思是全面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需要很长的时间。 C 项的意思是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地较过险段 , 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 ,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蒙危岩呢 ! 诗句借助日常最物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避很险,随遇的安的人生态度。 D 项的意思是人们只知道用是从云的缝职里落下的,却不知道云从哪里来。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安的人生态度。 D 项的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的,却不知道云从哪里来。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 ,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
5.C ①诗句中“杏花”表明是春天,选项中的四个节气,只有清明是在这个季节,可排除 A 、 B 两项。且“微雨 " 表明天在下雨,我们可以联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景,因此①句对应的节气为清明。②由诗句中“夏至天”“荷风”可推知节气为夏至。③诗句中“一枕新凉一扇风 " 有秋风习习之意,可知节气是立秋。④由诗句中的“白露”可确定节气为白露。故选 C 项。
6.C , A 项,“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材料的表
述是“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其中的“找寻了方向 " 不等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B 项,“也有效地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说法绝对,以偏概全。材料的表述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 , 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作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再只是纯粹 地用语言诉说情感” , 其中“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再只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有效地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 - 致性问题 " , 同时 , 这里讲的只是王维的诗,并不是他所有的诗。 D 项,“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无中生有。材料三文中的表述是“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朝诗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商的形成” ,其中“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不等于“ 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7. A
A 项 , “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曲解文意。材料一的表述是 " 但王维却通 .... 而不再只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 , 其中的“而不再只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8.C ,材料二阐述的是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和审美追求, C 项中的“加入自已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与材料二中的“在其情感真实的支配下 , 艺术真实产生了,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观点一致。 A 项 , 强调题画诗的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 项,强调题画诗与画家的关系 ;D 项,强调唐代题画诗的艺术理论价值,这三项均与材料二表达的观点不一致。
9. ①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重点阐述
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②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
发展及其影响。
10. 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的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 ; 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 ; 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 , 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11.C 甲的大意 : 自从你离开后,房里用丝罗做成的帷幕只能独自吞咽秋风。我对你的思念如曼生的野草,连绵不绝啊 !
乙的大意 : 游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时,我将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他,用以表达我平素对朋友的片真心。
丙的大意 : 孤雁不吃不喝,只是哀鸣着想找同伴。谁来可怜它形孤影单,与雁群失散于云雾重重之中。同伴身影 , 似现天边,孤雁于是
更努力地哀鸣,希望同伴能听见。偏偏林中的野鸦不知孤雁的心绪,犹自乱纷纷地鸣噪。
丁的大意 : 春天的时候,屋檐间流下的水滴,在台阶上滴答作响,让
苔藓的色泽更加青翠。想起小时候常一起 对床听雨,如今年纪大了
却无法同听雨声,真令人感伤。雁鸟飞得不知去向,连梦中都不曾出现 ; 但鹊鸟啾瞅却又像是在诉说什么。突然接到你从远方寄来的信 , 忍不住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哪怕眼睛看花了 , 灯油快用完了 , 还是起身来把灯拨亮继续看。
戊的大意 : 灯火似乎也害怕寒冷而显得暗淡,忽然又听到一阵急雪敲打窗户。即便夜深 , 也不敢抛却手上的剪刀与尺,只因为要陪伴
小孩继续读书。
12. 答案示例 :( 镜头二 :) 诗人随意地弹着颜色深暗的古琴时而又发出长 啸,借此抒发寂寞的情感。那琴声铮铮 , 闲适淡雅 ; 那啸声高亢激昂 , 划破深夜的寂静。
( 镜头三 :) 诗人独自隐居在深林之中,一轮皎月 将银辉洒在诗人身上,在这样的夜晚,只有明月与诗人心心相印。
[ 解析 ] 解答此题,考生要在理解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
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的光辉静静相伴”。此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考生作答时,要精心安排有镜头感的场景 , 选取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并且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意境变得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