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木叶”》 教学设计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得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得不同,把握“木”得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得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得。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得丰富意蕴,提高诗歌得阅读欣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得不同,从而把握“木”得艺术特征。
2、 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得特点,运用文中阐述得知识与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 教学方法 :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 教学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学完 《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得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得意境与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得学习。
二) 释 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就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就是文章论题,本文就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 研读课文 (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1、2、3段
1)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 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得,有用“叶"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得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得基础上创造,杜甫与庾信得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总结现象: 在古诗中,有用 “ 树 ” 得,也有用 “ 叶 " 得,但很少瞧见用 “ 树叶 " 。
可与 “ 树叶 ” 字面解释相同得 “ 木叶 " 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
5)“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得不同,关键点在哪?
6)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得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 读第四段品味诗句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与 “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比较诗中 “ 高木 与 “ 高树 得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
总结:“高树”与“高木”得不同:枝繁叶茂得饱满,落木千山得空阔。
2) 说说 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说明 “ 木 ” 得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 ” 比 “ 树 ” 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得因素
3)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 木 ” 暗示了 “ 落叶 ” 呢?(在第5段中找出)
因为 “ 木 " 具有 “ 木头 "“ 木料 ”“ 木板 ” 等得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 “ 叶 ” 排斥到 “ 木 ” 得疏朗得形象以外去。
4)思考: “ 木 ” 暗示得究竟就是怎样得 “ 落叶 ” 呢?(读课文第6段概括 “ 木 ” 在形象上得第二个特征)
“ 木 ”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 木 ” 所暗示得颜色,它可能就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就是干燥得而不就是湿润得。
3、总结:“木”得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得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得暗示性。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得落叶形象即就是“木”带给我们得暗示性,这样得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得内涵,透过“木叶”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得叹息,想起了游子得漂泊。自从屈原在一个秋风叶落得季节用到了它,它便成为秋天中鲜明得形象,从此就具有了整个疏朗得清秋得气息、
四)拓展练习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得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得情感连线起来、
2、阅读下面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得特点与诗人寄予得思想情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得美丽与大自然得活力。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得奸佞之人。
五) 布置课后作业 。
1、搜集有关含 “ 月 ”“ 梅 ” 等意象得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
梅:王安石《梅花》 陆游《卜算子 · 咏梅 》毛泽东《卜算子 · 咏梅》
月: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六)结束语
风雅颂就是诗,古乐府就是诗;
三闾大夫得狂放就是诗,诗仙太白得神游就是诗;
大江东去就是诗,把酒临风也就是诗; ? 诗,可以静静得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
爱诗,其实就是在爱着,我们得生活。
《说 “ 木叶 ” 》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说木叶》一文,内容比较集中,围绕古诗中得意象“木叶”深入到“木”得艺术特征谈 诗歌 得精微之处得表达效果,由此瞧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得 教学 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得诗文准确体察语文得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 诗歌 得内涵与抒情意蕴,真正感受 诗歌 语言得精粹、本文得 教学 重点之二就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 文学 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得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得教学目得 有三个 :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得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得不同,把握“木”得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得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得;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得丰富意蕴,提高诗歌得阅读欣赏能 力。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得,在梳理文章结构内容得同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全文总结时点出 “木”得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得诗歌问题即诗 歌语言得暗示性,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安排得连线题及鉴赏题旨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思想方法得渗透与应用 :
1)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课文之中找关键词句,用关键词句回答问题。
2)鉴赏诗歌意象(咏物诗)要注意从诗歌外在形象内化为诗歌得形象内涵,以此把握作者得情感表达。授课中,在重点研读第四段时, 比较诗中 “ 高木与 “高树”得不同意味,我有意提示学生抓关键词先找它们能概括外在形象得词语,然后找概括形象内涵得词语。有了这样得铺垫,在拓展练习鉴赏咏柳诗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陌生而无从着手、
3、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 。主要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 回答完后抓住学生回答准确得地方给予肯定 , 不足之处让其她学生给予补充。
4、板书设计旨在抓课文得重点,最终点出暗示性,基本完成设计。
5、作业得布置有针对性,列举了参读作品。
二)不足之处
1、在实际得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得理解达不到预想得要求,以至于在梳理课文时没有设计得那么顺畅,如果能有更充分得时间阅读课文,我想会更好。
2、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得两道题,一个针对诗歌意象固定得暗示性,一个针对意象鉴赏得灵活性、在授课中一名学生在做连线题时,将“柳”得意象与对应得情感联错,虽然我拿“杨柳岸晓风残月”做了提醒,但还就是忘了提醒学生此题审题时注意要求“潜在得暗示性”,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意识。第二个咏柳诗设计时旨在通过感彩得褒贬对比告诉学生意象鉴赏得灵活性,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得总结落实得不够,这与后面时间安排紧张有关、
3、 教学方法中“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落实得 还 不够好,这就是今后授课要重点改进得地方。 以后力求 创设合理情境 , 引发学习兴趣 , 充分运用多种资源与媒体手段 , 如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 , 力求教学直观形象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满足其学习需求 。
4、时间设计上超时了一会,最后得结束语可有可无,当时没有灵活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