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小结与测评
知
识
体
系
概
览
主
题
归
纳
整
合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丝绸之路、草原丝绸
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古代
手工业品(输出);畜牧、
海上丝绸之路
与7/(代
农产品等(输入
商
宗教、艺术等(输人);科技
路\化
(输出)
贸\交
世界市场初成→~世界日益成为
易\流
中国茶叶先后输出到亚洲其他
经济整体世界贸易曲折发展近代
近代日国家及其他各洲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服饰体现中西互鉴特点
钟表从欧洲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共41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教
材
细
研
素
养
奠
基
烟草
亚欧
美洲
股份
欧洲
北美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
世界贸易组织
贸易
知识
茶室
万里茶道
茶道
龙凤
孔子
和服
中山装
澳门
文化
电影
主
题
拓
展
素
养
提
升
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W(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
材
细
研
素
养
奠
基
中亚
张骞
“凿空”
割据
里海
广州
西汉
养蚕
瓷器
汗血马
苜蓿
棉花
服饰
犹太教
石窟
主
题
拓
展
素
养
提
升
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W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古代中西方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2.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古代商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1.名称来源
(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通道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2)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而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2.标志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分支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4.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综述: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2.概况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3)“海上丝绸之路”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④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3)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1.阅读教材P49插图“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思考:这幅画描绘的事实有何意义?
提示:壁画的内容是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批注:
2.阅读教材P50“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提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开通道路,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中西交流之路被打开,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官方的中西交通要道。张骞的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及中亚各地的联系,使汉与西域的交往逐渐频繁,丝绸之路上,使臣与商旅往来不绝于道。我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丝绸生产技艺也由此西传。
批注:
3.阅读教材P50左侧插图“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思考:它蕴含了哪些信息?
提示:(1)说明丝绸很早就成为中西方进行贸易的商品。
(2)说明中国的制瓷技术很早就传到西方。
(3)反映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有悠久的历史。
批注:
4.阅读教材P5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提示:(1)计划:由西南开辟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
(2)原因
①张骞从与大夏国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
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这样可以避开此风险。
批注:
[思维导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材料一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1)根据材料一,广义的丝绸之路在形成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包含哪些路线。
提示:特点:连续性、继承性。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的学者认为丝绸之路与近代列强侵略有何关系?
提示:古代丝绸之路使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向往,这使得近代欧美列强认为与中国交易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于是它们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扩大中国的贸易。
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2
600余年的历史。
(2)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
600余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1.下列属丝绸之路起点的是( )
A.长安 B.敦煌 C.北京 D.兰州
A [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
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往来,中原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故选B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为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六周年,2020年6月19日,“2020年丝绸之路周”主场活动开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活动发布《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来自9个国家的31位文化遗产领域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队,对过去一年的考古发现、学术研究等板块推出相应榜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梅希蒂尔德·罗斯勒在视频贺词中称,丝绸之路精神值得发扬光大。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互学互鉴精神,还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共同基础和起点,为人类构筑心灵的和平屏障。
(1)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我国利用这一通道将各种东方的特产传入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独有的特产传到了东方。
(2)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的四大发明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受到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艺术熏陶。丝绸之路让唐朝接受了不同国家的舞蹈和音乐等文化。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欧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3)促进了多种宗教的传播和交流。很多国外传教法师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进行传教,促进了文化交流。唐朝的玄奘西天取经促进了唐朝和印度的宗教交流。丝绸之路让各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许多外来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3.《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B [根据材料“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故选B项;幻术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音乐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4.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B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B项。]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2.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商品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地理大发现后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
②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③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
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以后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条件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1)饮茶风俗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③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④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技术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3.发展
(1)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1.阅读教材P55插图“油-醋瓶”“茶叶瓶”,思考:这两件瓷器透露出哪些信息?
提示:(1)中国的瓷器传入到欧洲后,受到各国君主和达官显贵的喜爱。
(2)中国瓷器影响到欧洲国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
批注:
2.阅读教材P55右下角插图“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思考: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世界贸易的扩大。
(2)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
批注:
3.阅读教材P56插图“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思考: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提示:(1)荷兰的商业实力非常强大,芬兰商人的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2)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商船,船队来往于世界各地,承揽了世界海上大部分运输。
批注:
4.阅读教材P57“学思之窗”,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提示:(1)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
(2)跨国公司占各国GDP的比重总体呈增加趋势。
(3)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非常激烈。
批注:
5.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思考:你从这则材料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1)当时只是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世界贸易还没有大规模发展。
(2)茶叶当时在西方还没有成为公众的普通消费品,只是作为宫廷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
(3)中国的茶具和茶叶当时在西方很受社会上层的欢迎。
(4)英国诗人沃勒名为论茶,实则借助茶叶之物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生日之时,抒发自己对茶叶的感情和对王后的歌颂与祝福。
批注:
[思维导图]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材料一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1)依据材料一,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提示:资本输出规模大,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2)从材料二中,你发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为什么?
提示:现象: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原因: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1)世界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战后1948—1985年的37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加到17
525亿美元,增长了31.5倍。
(2)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重要表现。1984—1989年,国际金融市场净融资额年递增率达25.2%,而目前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年成交额已是世界商品和劳务年贸易总额的25倍以上。
(3)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商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优质化和综合化、整体化。技术贸易发展扩大。
(4)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生产合作和装备业务、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合资贸易、合资经营、国际分包合同、来料加工以及联合投标等。
(5)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发达国家的贸易额由20世纪50年代末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6%提高到目前的71%。发达国家已占国际货币资本市场融资的80%左右。
(6)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的1/3。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三大区域经贸集团。
1.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 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 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A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但香料在此前就已存在,故②错误;可可是美洲物种,故③错误;牛肉为旧大陆物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入美洲,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2.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
A.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D [据材料“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故选D项;16世纪,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排除A项;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联合体的过程,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排除B项;世界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排除C项。]
茶向西方传播,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容
茶是中华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权威、最具价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国茶叶曾经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各大名茶更是蜚声海外,誉满天下。然100年后的今天,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在总量上,或在单品上都超过了中国。
(1)唐宋时期,朝廷大力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得茶叶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同时,也为“海上茶叶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外国人著述立传,为传播茶叶作出贡献
①851年,阿拉伯人苏莱曼详细介绍了中国广州的情况,其中特别提到了茶叶。14世纪到17世纪,中国的茶叶经陆路输往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再通过阿拉伯人首次传到西欧。
②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科鲁兹等对于中国的茶风、茶俗、茶事活动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记载(《利玛窦——中国札记》、科鲁兹《广州述记》),使得西方人通过这些著作加深了对中国茶叶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的美誉度。荷兰人在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到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到俄罗斯和法国等国。
③欧洲殖民者将饮茶的习俗传入美洲和大洋洲。品饮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一种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高档礼品。
(3)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是两国进行通商贸易的商业贸易中心,茶叶是其中重要的商品。俄罗斯商人将茶叶贩卖到西伯利亚伊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等地区,甚至还一直运送到遥远的莫斯科与圣彼得堡。
(4)到19世纪,中国茶叶几乎传遍全球,俄罗斯帝国还学会了种茶、制茶技术。
3.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B [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
4.《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右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它在本质上反映了( )
A.茶在法国已不再是奢侈品
B.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
C.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D.中法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C [由“民众饮茶”可知,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法国普通民众的消费品,这说明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本质,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项结论无法由题干当中得出。][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1.欧亚大陆的东西交通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期
主要贸易商品
文化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
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传播之路、宗教文化传播之路、乐舞融汇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以开放的姿态去包容、吸收、创新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先秦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2.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并非总是由经济主导,有时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文化的交流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在不同的时期,贸易的主导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差别。
(2)国际贸易推动商品交流,而商品交流又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反过来,文化交流又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例如,茶既是一种商品,同时它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近代以来,茶叶的出口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变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3)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只有交流,不同的文化才会更好地融合,国际社会的经济贸易也会因此而提升。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1.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由“15、16世纪”可知,此时为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与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相符,故选B项;亚非拉地区当时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15、16世纪殖民战争刚刚开始,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最终确立,排除D项。]
2.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D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略中国台湾,17世纪上半期,荷兰建立的东印度公司盛极一时,故选D项;161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衰落,排除A、B两项;英国在17世纪中后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的大量殖民地,排除C项。]
3.海权不但涉及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军,也包括平时的商业与航运。“海权理论之父”马汉认为获得制海权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主动权。17世纪掌握“历史主动权”的是( )
A.西班牙
B.法国
C.荷兰
D.英国
C [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获得了制海权,故选C项;17世纪时,西班牙丧失了海上主动权,排除A项;法国拥有强大的陆军,没有获得过制海权,排除B项;17世纪后期,英国打败荷兰,掌握海上霸权,排除D项。]
4.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更是高达70.4%,食品从5%上升到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殖民扩张加剧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A [由材料“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制成品进口减少、原料进口增加,故选A项;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与殖民扩张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场日益饱和”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圈地运动为当时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料,与“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无关,排除D项。]
5.据统计,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
A.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B.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C.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D.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B [世界贸易总量增长,铁路线长度增长,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世界各地区间联系加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具体的国家,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870—1913年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排除D项。]
6.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
D.经济全球化的完成
C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因而“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排除A项;联合国的成立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 [由“18世纪末”可知,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需要大量的原料,促进了英国与东方贸易的发展,也使得以茶叶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在英国普及,故选D项;题干信息与等级观念无关,排除A项;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B项结论;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排除C项。]
8.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山装是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D [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1930年,美国出台了有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竞相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贸易战。
——《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是人类为建立世界多边贸易体系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成功试验。它证明,通过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人类不仅可以切实可行地协调与管制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行为,而且必将能够实现国际贸易关系中规则取向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实力取向的国家贸易政策的胜利。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之间的关系。
(2)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反映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等信息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的达成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 (1)关系:危机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长远看,贸易保护主义又加深了经济危机。
(2)宗旨:各缔约国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清除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趋势:全球化、体系化、法制化(或规范化)等。
10.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信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A [由图表可知,1800—1880年,世界贸易量不断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选A项;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是在16、17世纪,排除B项;贸易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交通通信工具只是手段,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4、15世纪,排除D项。]
11.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时期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地分工日益明显,形成了“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的情况,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时期,亚洲提供奢侈品,美洲为欧洲的殖民地,排除A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日本还处于幕府统治阶段,不会产生“利润主要流向……日本”的情况,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美洲还是殖民地,排除C项。]
12.2018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21日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由于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引起的争端。这说明世贸组织( )
A.消除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
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调解贸易争端是WTO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自由化组织,WTO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明显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选C项;A、B两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政治多极化,排除D项。]
13.保罗·波烈(右图)是时装界的幻想主义者,但他的幻想持续影响至今。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为它命名“孔子”。以后又推出以“自由”命名的两件套装亦是吸收了东方服装的剪裁方法。关于他设计的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
A.受俄国和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
B.受亚洲文化的影响
C.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D.使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
D [由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关于保罗·波烈服装设计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没有史实依据,符合题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
图2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图3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 题干中提供了三幅图片,图1是古代中国的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往返路线,图2是近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3是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交流的图片。题干的要求是任选两幅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如果选择图1和图2,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如果选择图1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如果选择图2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在具体论述的时候,要着重分析所选择的两幅图片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在结尾之处,要做一个小结,来照应论题,使得结构更加完整。
[答案] 示例一:
选择:图1和图2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二:
选择:图2和图3
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三:
选择:图1和图3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1/8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1.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完成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任务
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
C.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
D.他的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
B [A项与实际不符,排除;C、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故选B项。]
2.以下数个地方,是西汉丝绸之路必经之处,如果你带着一批丝绸从中原到大秦去,正确的走法是( )
①葱岭 ②长安 ③于阗 ④安息 ⑤楼兰 ⑥阳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②→⑥→⑤→③→①→④
D.①→⑤→⑥→③→②→④
C [由所学知识可知,C项才是西汉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
3.丝绸之路的南线自葱岭向正南通向( )
A.阿富汗 B.印度 C.大食 D.波斯
B [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进入南线后,到葱岭再向南折,就到了天竺,即印度。]
4.丝绸之路的北道开辟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北道开辟于隋唐时期。]
5.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A [“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
6.“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流沙”指沙漠地区,“驼铃”指运载货物的驼队,“桑麻”指丝绸物品,综合所有信息可知,题干中的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故选A项。]
7.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形成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D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标志性事件是明朝郑和下西洋
,故选D项。]
8.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
A.葛布、曲辕犁
B.玉米种子、水排
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
D.丝绸、定窑孩儿枕
C [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玉米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汉代纺织业已出现绒类织物,罗马金币经由汉代丝绸之路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定窑孩儿枕属于北宋定窑的代表性瓷器,故D项错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1)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分别指的谁?
[解析] 第(1)(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2)汉武帝,匈奴。
10.草原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更加畅通,其原因可能是( )
A.辽朝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有利的措施
B.沿途国家需要在经济方面互通有无
C.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较前相对安稳
D.草原丝绸之路比其他路线环境优越
A [草原丝绸之路在北方,主要穿行于游牧民族地区,宋朝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即位于此地区,它采取主动措施,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不是宋元时期独有的经济特征,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
11.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下列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B.广州、泉州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C.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D.是古代中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海上通道
A [海上丝绸之路最开始确实是陆上丝绸之路补充,后来陆上通道因战乱阻塞,加之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慢慢地演变为与陆上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贸易往来通道,故A项表述不严谨,符合题意;广州、泉州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唐宋时期繁荣,明清时期由于实施海禁政策而衰落,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B [通过中原与西域的物品交流,可对比出中原的产品技术含量更高,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互交流,A项说法太单一,故排除;材料未涉及以物易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丝路的关系,排除D项。]
1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据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东传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题目设问不一致,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财政、科技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与材料二“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从合作共赢、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吸收及包容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影响: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被破坏。时代特征: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