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教案(岳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教案(岳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1 13:1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以匈牙利改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外政策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①通过学习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苏联改革的得与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和正确评价问题的能力。
②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理解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内容,通过讨论、对比分析等方式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匈牙利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②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资料,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用于创新的精神。
②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东欧各国改革虽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且多有失误,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甚至失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改革的艰巨性。
【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以匈牙利改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难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趋严重,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改革势在必行。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改革时期。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板书)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板书)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板书)
提问:赫鲁晓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改革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的发展。②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板书)
提问: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上的弊端主要有哪些?为此,赫鲁晓夫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教师要求学生回顾第2课内容回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教材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政治上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治被忽视,干部委派任职终身,最终形成个人高度集权,滋生出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提问: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怎样评价斯大林的?他的秘密报告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及卡片内容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许多严重错误认识肤浅,评价不公允,把错误的根源简单归结为斯大林的“不良品质和性格”,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
对于秘密报告的影响,学生根据卡片内容可以回答。
(2)经济上弊端: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提问: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哪个部门开始?具体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为什么?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P67小字内容回答。
提问:为发展工业生产,赫鲁晓夫采取了何措施?成效如何?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P67小字内容回答。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板书)
提问: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怎么样?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地认识历史事件,全面地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一方面,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总之,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成功的。
4.失败原因与启示(板书)
提问: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作如下解释: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深蒂固;②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没有彻底改变斯大林模式,只对原有的体制小修小补,成效不能持久;③赫鲁晓夫个人主观主义严重,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
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启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提示:①要与时俱进,适时改革;②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③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等等。
二、匈牙利改革(板书)
1.东欧各国改革的背景(板书)
提问:“二战”后,东欧有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进行改革?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等。
教师解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这些国家或多或少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这种体制的弊端不断暴露,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因而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2.匈牙利改革的措施(板书)
提问:匈牙利改革的措施有哪些?以匈牙利为例分析东欧各国改革与中国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匈牙利改革措施,并分析东欧改革与中国改革的相似之处:政治上,都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经济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注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扶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3.匈牙利改革的结果(板书)
提问:匈牙利改革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匈牙利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到70年代中期后,改革遇到了新的困难与挫折。
4.东欧各国的改革(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欧各国改革的的情况,提问:东欧各国改革从结果上看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都未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结果都遇到了挫折甚至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板书)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板书)
提问:戈尔巴乔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改革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无必要?
学生根据P69小字内容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当时苏联处在内外交困之中,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板书)
提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提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上的表现如何?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实质是否定科学社会主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实行多党制,实质是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板书)
教师强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是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失败原因与启示(板书)
教师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没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弃党的领导地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西方的“和平演变”等等。
对于启示,可从以下方面点拨: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等等。
【小结】苏联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进行改革,结局截然不同,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改革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是否采取了正确对策等等。
【作业】完成基训
【教学后记】本节内容多且复杂,理论性强,就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而言,本节内容的教学不可涉入太深。本教学设计已有讲得太深之嫌,希参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节。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容不再是历史教学重点,历年高考、中考很少涉及,2011年湘潭中考稍有涉及。
33、(湘潭市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2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回顾苏联(苏俄)70多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据此回答:
⑵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什么?(2分)
⑶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苏联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⑵高度集中。(2分)
⑶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