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含解析(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含解析(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1 08:24:01

内容文字预览

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分析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国情。2.掌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3.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4.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中西对比
西方列强的发展
清朝的衰落
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鸦片走私: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英国政府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第一阶段(1840年6月到1841年初):英军入侵广东海面→进攻厦门→攻占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南下广东,道光帝派琦善“议和”。
(2)第二阶段(1841年初到1842年8月):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进攻镇江,海龄殉国→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2.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赔款2
100万银元
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三、战火再燃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要求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英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侵华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其他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图解历史]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特别提醒]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禁烟,而是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图解历史]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识记点拨] 
1.核心词识记《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税。”
2.谐音法识记《南京条约》开放口岸:“光(广)下(厦)不(福)能(宁)上。”
[概念辨析] 
1.“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它是列强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严重侵害了所在国家的司法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缔约国家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有。但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列强)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细节点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相同,而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图解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构图
[家国情怀] 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的史实
[时空观念]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
探究主题 鸦片战争
[史料一] 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外交官马嘎尔尼:“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探究点一 从史料一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奉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怎样的心态?
提示: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
[史料二] 匪夷所思的攘夷
杨芳“粪桶阵”御敌:1841年,清政府派“名将”杨芳前往广东“痛剿”英军。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杨芳认为洋鬼子一定使用了什么“邪术”。为了对付这些“邪术”,杨芳传令各地保甲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让污秽的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之上,必然大败英军。结果,粪桶未能抵御住英军,我们还是战败了。
探究点二 鸦片战争中,中国拥有八十万军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也不乏英雄,如关天培血染虎门炮台,陈化成以六十七岁高龄,战死疆场,定海三位总兵以死报国。但是,中国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结合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国情对比及上述史料,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中英两国的国情对比反映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的全面落后;史料则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从以上史料可以得出结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制度。
[史料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探究点三 这场战争是指哪一次?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界碑”的含义。
提示:战争:鸦片战争。含义:中国由主权完整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由封建落后的国家开始走向近代化。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当时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一个日益衰落和腐朽的封建大国,必然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2)偶然性: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2.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
(2)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并进行早期资本输出,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形态在中国产生并发展。
(3)思想观念上:鸦片战争前,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迈出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要点提纲
史实讲解
政治方面
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
经济方面
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思想方面
开始学习西方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等
政局
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
对外关系
国门被打开
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革命阶段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命题立意] 本题从鸦片贸易切入,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
[答案] A
 一、学思之窗(教材P52)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将东方文明的精华焚毁?
提示:火烧圆明园是英法侵略者为掩盖其劫掠罪行而犯下的滔天罪孽。西方侵略者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幌子下进行侵略与践踏别国文明,体现了其掠夺性、野蛮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二、本课测评(教材P53)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提示:(1)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通过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协定关税等内容,中国丧失了领土、贸易、关税等主权,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中国又丧失了司法主权。
(2)中国的主权大量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3)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三、学习延伸(教材P53)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义律的说辞错误。原因:(1)义律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2)义律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3)义律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题组1 虎门销烟
1.18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腐蚀满清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18世纪中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答案:A
2.如图反映的是“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
A.宣告了禁烟运动的彻底胜利
B.遏制了毒品泛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D.中国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解析:虎门销烟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答案:C
题组2 鸦片战争
3.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解析: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虽不一定客观全面,但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B项错误;“夷兵抢夺十三洋行”,正是反映了英军的掠夺本性,C项错误;材料对清军军纪败坏的反映应该是真实的,因此也谈不上丑化了清朝军队,恰恰反映了清军战败的原因,A项排除,D项正确。
答案:D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解析: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项。
答案:D
题组3 战火再燃
5.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以后,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可知,英国随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
答案:B
6.“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被迫改变(  )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解析:《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答案:C
PAGE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过程。2.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3.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斗争的史实。4.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内部因素: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②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严重。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外部因素:资本主义的侵略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军事全盛:①北伐: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②西征: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进军江西。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2.内容
方面
原则
方法
目标
土地分配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产品分配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评价
(1)进步性: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1)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的进取心逐渐衰退,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过程: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接着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最后被清军杀害。
(3)影响: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振国威
(1)洪秀全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2)军事上:1858年,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
(3)颁布《资政新篇》。
①内容
政治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
开设新式学堂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没有实行。
3.后期防御战
(1)攻势:1860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攻破江南大营。
(2)受挫: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遭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屏障。
4.失败: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图解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易错提醒]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概念辨析]
1.拜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宗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组织拜上帝教,并模仿《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教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教规。
2.湘军: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军主力。
[图解历史]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历史纵横] (教材第55页)在太平天国的一些占领区内,广大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获得了一些土地,并纷纷起来开展反对封建地主剥削的抗租斗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些地区仍然存在地主土地私有制,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完全推行。
[图解历史] 天京变乱
[图解历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识记点拨] “一、二、三、四、五”归纳太平天国运动
一个组织:拜上帝教。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三大事件:金田起义、天京变乱、天京失陷。
四个阶段:兴起、发展、转折、失败。
五个新特点:新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方案(《资政新篇》)、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新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新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细节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历史纵横] (教材第57页)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反对国家分裂,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任务。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
探究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探究点一 史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体涉及社会经济的哪些领域?
提示:思想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领域:涉及土地分配、产品分配和消费方式等。
[史料二] 主张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主张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保护私有财产。
——选自《资政新篇》
探究点二 史料二中,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主张: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意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史料三]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探究点三 据史料三,分析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提示:打击了西方列强,客观上阻止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
[史料四]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引自《洪仁玕自述》
探究点四 史料四中洪仁玕分析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洋人助妖”,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正确。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只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1.产生背景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颁布时,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经济主张
(1)《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2)《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
3.作用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也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未能付诸实行。
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色
(1)起义背景新:太平天国运动是因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而发生的。
(2)起义形式新:太平天国利用的宗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
(3)革命任务新: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指导思想新: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5)对外交往新:太平天国曾与洋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6)失败原因新: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认识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1.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
(2)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2.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命题立意] 本题以“农民造反者”由“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切入,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一、学思之窗(教材P56)
 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提示:内讧的出现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作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
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提示:历史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有阶级和时代局限。阶级局限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科学的纲领,领导集团观念的变化等,时代局限体现在遭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三、学习延伸(教材P57)
 分组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提示:有道理。原因: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尚未产生,还不可能明确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场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组织领导、革命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
题组1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妥协行为不满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英国的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战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且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A
2.据记载,有人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建言:不要轻率与江南大营的清军作战,而要环城固守,再分兵出略,以安庆作为天京的门户,伺机夺取江西。从太平天国的军事实践看,与此相符的是(  )
A.首义金田     
B.定都天京
C.出师北伐
D.进行西征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夺取安徽、江西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及安庆、九江、武汉三大战略要地的行动是西征,故选D;金田是在广西,天京是现在的南京,北伐是在北方。
答案:D
题组2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其最核心的内容是(  )
A.实现男女平等
B.探索新的社会模式
C.建立圣库制度
D.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理想社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建立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故选D。
答案:D
4.太平天国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建立了圣库制度。据此分析太平天国对商业的态度是(  )
A.重农抑商
B.取消商品贸易
C.允许私人经商
D.反对投机倒把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中“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产品分配原则表明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内没有私有制的存在,故不可能存在商品买卖关系。
答案:B
题组3 天国悲剧
5.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的“内乱毁梦”是指(  )
A.北伐失败
B.清军镇压
C.英、法军队进攻
D.天京事变
解析:材料中“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天京变乱”由盛转衰的史实,故选D。
答案:D
6.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故C项正确;A、D两项只反映了反封建,排除;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未实行,故B项错误。
答案:C
PAGE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2.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3.认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4.理解两次侵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方略。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概况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刺激了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战争开始: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妥协投降:慈禧太后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和危害
内容
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设外务部
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3.影响: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图解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识记点拨] “一、二、三、四”巧记《马关条约》的内容
[历史纵横] (教材第59页)《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展开了英勇的反割台斗争。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多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有力地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概念辨析]
1.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2.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易错提醒] 《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则是以资本输出为主。
[图解历史] 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易错提醒]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
[唯物史观] 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细节点拨]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识记点拨]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时空观念] 列强侵华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列强侵华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联系。
(1)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是列强侵华的主要目的。因此发动战争后开埠通商、控制关税、勒索巨额赔款等是侵华的主要手段。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列强在华设厂,进行资本输出。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9页
探究主题一 甲午中日战争
[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探究点一 史料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
提示:权益:在中国开设工厂。危害: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商品,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史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把当时中国的国家财富几乎都掏干了。
[史料三] 漫画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有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探究点二 上述史料反映了《马关条约》的哪些危害?
提示: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1)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对远东地区局势的影响
(1)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一跃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国家。
(2)日本的扩张遭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探究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右图漫画中的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探究点一 漫画一般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辛丑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史料一中漫画的主旨?
提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史料二]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近代化进程。
——新华网
探究点二 史料二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打开了大门,它是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化。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地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
下面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上的一幅漫画。图中人物暗指清政府,它有两副面孔,对内怒容,对外微笑。以下对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
《对内对外的两种面目》
A.灵活多变
B.洋人的走狗
C.无奈的选择
D.垂垂老矣
[命题立意] 本题以漫画切入,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历史素养。
[得分思路] 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对外微笑即妥协,对内怒容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彻底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一、学思之窗(教材P59)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提示:这首诗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对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产生重大影响。
二、本课测评(教材P61)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提示:(1)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19世纪末,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
三、学习延伸(教材P61)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提示:有道理。(1)清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巨额赔款,增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力量,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教育的发展,使日本迅速崛起,跻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也进一步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被迫大借外债,使帝国主义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海关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从而使中日关系发生逆转。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
题组1 甲午中日战争
1.近代某次战争中,曾有一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该次战争最有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次战争最有可能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答案:C
2.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
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答案:C
题组2 八国联军侵华
3.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这里的“鬼子”是指(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解析:“庚子闹拳”指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故题干中的“鬼子”指的是八国联军。
答案:C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是(  )
A.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中心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D.试图武力实现侵略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直接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B、D三项都是两者的相同点。
答案:C
题组3 《辛丑条约》的签订
5.“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
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
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
000元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故可判断答案是D。
答案:D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内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解析:由“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可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最能体现这一点。
答案:C
PAGE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了解武昌起义爆发前的社会背景。2.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3.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4.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兴中会
同盟会
成立
1894年,檀香山
1905年,日本东京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意义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
(7)有利时机: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①两面手法: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同时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②列强干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投机革命: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④软弱特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结果: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③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拨]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概念辨析] 
1.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2.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结果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易错提醒]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中国同盟会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历史纵横] (教材第63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细节点拨]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结构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唯物史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深受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同时又为个人专门设法具有人治色彩。
[图解历史]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条件
[易错提醒] 辛亥革命的三个易混点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其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识记点拨] 四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2页
探究主题一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史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点一 史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
提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史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点二 由史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史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探究点三 如何理解史料三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
提示: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1)进步性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宪法性文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法律的修改,没有体现人治,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作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作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探究点一 根据史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提示: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探究点二 据史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由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历史潮流的变迁来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需要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C项本身说法有误,排除;封建专制制度在建立初期以及中期对中国历史进程主要起推动作用,D项错误。
[答案] B
 一、学思之窗(教材P62)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二、本课测评(教材P65)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提示:(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
(2)这部宪法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
(3)宪法就权力归属来说,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民由臣民转变为公民。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运作形式,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
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的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
(4)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三、学习延伸(教材P65)
 收集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势力妄图复辟的资料,同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
提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法国大革命中曾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二者复辟势力执政数年,使革命有所倒退。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在当时的中国,革命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袁世凯、张勋复辟很快失败,说明违背历史潮流的任何行为必将失败,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44页
题组1 武昌起义
1.20世纪初,某人在其原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  )
A.林则徐       
B.洪仁玕
C.康有为
D.邹容
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项,答案为D项。
答案:D
2.“此一省亦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这句话是孙中山于1905年说的,这表明革命党人已认识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运动的迫切性,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题组2 中华民国成立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
解析: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C
4.“国”是汉字中写法比较多的一个字。下面是关于“国”的四种写法,其中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应是(  )
解析:从字形来看,A项中有“王”,B项中有“八土”,D项中有“八方”,反映了在王权或皇权专制体制下人们对国家的理解,以君主或疆域为主;C项中有“民”,反映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相符,故选C。
答案:C
题组3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5.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  )
A.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
C.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解析:“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中国人民族意识增强,“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中国人民主意识增强,B项正确。
答案:B
PAGE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3.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史实及意义。4.掌握国民革命基本史实、成果和失败原因。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5页
一、五四风雷
1.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示威、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陆、章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内容:①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②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③领导机构: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影响: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国共产党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影响:标志着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背景: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3)进程: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4)影响: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蒋介石。陈独秀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国民党右派制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3)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易错提醒] 正确理解五四运动的两个问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是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五四运动只能说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
[资料回放] (教材第66页)资料显示,面对国家的危亡,北京学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参加斗争,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特别提醒] 五四运动的彻底性是指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中表现出的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态度和斗争精神,并不是说五四运动的结果彻底。
[识记点拨] “一、二、二、三、四”归纳五四运动
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为中心,学生是主力军;第二阶段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主力。
两个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点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念辨析]
1.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振兴中华民族。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
[图解历史]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概念辨析] 党内合作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易错提醒]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6页
探究主题一 五四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探究点一 据史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提示: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史料二]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正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探究点二 史料二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提示:爱国主义情感。
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命题立意] 本题以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场争论切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得分思路] 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一词说法绝对,可排除。
[答案] C
探究主题二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史料]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探究点 你如何从这首军歌中理解当时革命形势?
提示:(1)北伐军歌歌词蕴含了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革命精神,反映出北伐战争的时代特点。
(2)“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从“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中可以看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3)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群众基础
广泛
不广泛
革命结果
取得胜利
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对工农运动的态度,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唯物史观的培养。
[得分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仍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但两党在工作中的分工却日益不同,“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而“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共产党员参加的多”,这本质上是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基础差异的体现,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民革命运动还未失败,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国民党方针政策的转变,D项错误。
[答案] C
 一、学思之窗(教材P68)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2)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提示:(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二、本课测评(教材P69)
 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提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是根本条件;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日益结合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基础和干部条件。
三、学习延伸(教材P69)
 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提示:(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无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2)中国革命的性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从此,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
题组1 五四风雷
1.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解析:题干要求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来评价五四运动,A、B两项侧重于从文化角度来评价,并不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观点;C项说法也体现不出阶级性,不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观点,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五四’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资产阶级
解析:五四运动时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下层群众”指的主要是工人阶级,B项正确。
答案:B
题组2 中国共产党诞生
3.《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
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D.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解析:根据材料“沪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和浙江两地召开,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发生的地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A
4.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的路线是偏执的。”下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内容中不“偏执”的是(  )
A.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
B.革命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士兵
C.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D.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解析:中国共产党一大指出,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A、C、D三项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内容是脱离中国当时的国情的,是“偏执”的表现,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革命的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士兵,这一内容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题组3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5.与下图相关的中国革命实践是(  )
国民党一大会场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解析: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开展。
答案:C
6.1927年7月底,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歧途。”宋庆龄所指的人是(  )
A.蒋介石、陈独秀
B.汪精卫、陈独秀
C.蒋介石、汪精卫
D.蒋介石、董必武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1927年7月底”“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歧途”,由此可知宋庆龄说的是蒋、汪二人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答案:C
PAGE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的基本史实及影响。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和实践。3.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4.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城。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一部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转入海陆丰。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1)概况: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2)结果: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③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1933年秋,在“左”倾错误指挥下,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易错提醒] 南昌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而不是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而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图解历史] 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资料回放] (教材第71页)资料显示,土地革命后,农民摆脱了封建压迫,分到了土地,工人增加了工资,工农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图解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概念辨析]
1.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2.“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观,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首都为江西瑞金。1935年10月转移至陕北,首都由瑞金迁到陕西延安。1937年9月22日正式宣布取消。
[特别提醒] 遵义会议并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仅仅从军事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延安整风期间才从思想上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细节点拨]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地区。
[概念辨析]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识记点拨] 国共十年对峙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9页
探究主题一 工农武装割据
[史料]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一九三○年四月二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料汇编》
探究点 对比指出史料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提示: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党中央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全面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从而促使粮食增产增收,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遵义会议
[史料一]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中国红军长征记》
探究点一 据史料一,分析遵义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决议提出“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问题: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权问题。目的:团结党中央,避免党内分裂。
[史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探究点二 据史料二,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提示: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实施了着重解决军事问题,维护党的政治团结的策略。中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决策和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某学者指出,遵义会议改变了长征的面貌,使这次惨败的军事撤退转变成为有着民族和革命双重目的的政治宣传,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这里的“成熟”主要是指(  )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C.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
D.开创了红军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遵义会议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遵义会议的影响。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所以A项错误;B项是遵义会议的决定,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错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失去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所以C项正确;D项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排除。
[答案] C
一、学思之窗(教材P72)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提示:遵义会议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做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
二、本课测评(教材P73)
 谈谈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
提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三、学习延伸(教材P73)
 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提示: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51页
题组1 南昌起义
1.某游客在浏览周恩来纪念馆时拍
摄了周恩来曾穿戴过的一套服装。这套服装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见证。据此分析周恩来曾穿戴这套服装参加了(  )
A.中国共产党一大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解析:结合关键信息“周恩来”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可推理出,周恩来曾穿戴过这套服装领导了南昌起义,答案为C。
答案:C
2.李立三曾说,南昌暴动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在全国树立出新的革命中心。此处李立三指出了南昌起义的(  )
A.历史背景
B.参加主力
C.历史意义
D.成功原因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李立三指出南昌起义“在全国树立出新的革命中心”,这属于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答案为C。
答案:C
题组2 土地革命
3.《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八七会议纠正的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即他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答案:A
4.“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情形应发生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解析:从“革命”“共产”“把田分”等字眼,可判断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共产”说明是共产党领导的,“把田分”说明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革命”说明是革命战争年代,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
题组3 红军长征
5.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察下图判断,193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发动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
B.日本侵占东北,中国共产党撤出东三省
C.党内“左”倾错误泛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D.共产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失去外援
解析:国民党发动政变是在1927年,A项错误;日本侵占东北是在1931年,B项错误;共产国际解散是在1943年,D项错误。
答案:C
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即可判断是红军长征。
答案:D
PAGE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了解日军不断侵华的史实及其暴行。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典型事例及其作用。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4.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1页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
(1)局部侵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2.实现: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概况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作战方式: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正面战场
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重大战役。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4.结果
(1)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敌人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2)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屠杀的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河北省丰润县(今丰润区)潘家峪全村一千五百多人中一千二百多人被杀。
3.“七三一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被称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继续抗战
(1)在敌后战场,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在海外战场,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2.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历史纵横] (教材第74页)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九一八事变”后,侵占整个东北;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制造“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最终,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特别提醒]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概念辨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细节点拨] 
1.正确认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2.抗日根据地不等同于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1945年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之下的地区,主要是抗击日本的侵略。而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图解历史] 日军的罪行
[图解历史]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易错提醒]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而非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中国人民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识记点拨] “一、二、三、三、四”归纳抗日战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
探究主题一 全民族的抗战
[史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即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
——引自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
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探究点一 据史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史料二]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探究点二 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命题立意] 本题以抗日根据地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战场的抗战,突出了对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思路] 题干信息说明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这样中国共产党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知,此时地租依然存在,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结束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末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一]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探究点一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提示: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史料二] 毛泽东说:“美国是自由世界的核心,民主的保护神,人民的朋友,专制者的敌人。所有封建专制统治者都把美国当眼中钉。美国是人类社会的成功模式的榜样!”
探究点二 毛泽东在《新华日报》上高度评价美国,请说明理由。
提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大力援助中国人民抗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追求民主自由;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工人权利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区别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的武装力量
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域,划分战区阻击敌人
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作战规模和方式
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命题立意] 本题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思路] “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说明毛泽东主张人民军队应开展游击斗争,实行敌后抗战,故B项正确;A、C两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属于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
[答案] B
 一、学思之窗(教材P76)
 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提示:(1)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2)侵略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因而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3)现实原因: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动战争时,国内的物资和资源并不能作持久战争,因此,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就疯狂劫掠。
二、本课测评(教材P77)
 从1931年至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提示: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①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强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②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
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中国人民如何克服并最终胜利: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③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④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学习延伸(教材P77)
 从互联网、报纸、杂志中或直接采访受害人,收集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的事实,分析侵略战争带来的长期危害。
提示:日本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中国人民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战后其战争武器的遗弃无固定地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危害,并将可能长期存在。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
题组1 全民族的抗战
1.“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解析:本题考查七七事变。根据材料“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可以判断这些质问是针对七七事变提出的。
答案:C
2.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将“日本的战争机器”“卡住了13个星期”的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会战来抵抗日本侵略,淞沪会战就是其中之一。在此次会战中,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题组2 日军的滔天罪行
3.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日本兵记录的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
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南京大屠杀
D.日军占领台儿庄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俘虏”“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日本兵记录的历史事件最可能是“南京大屠杀”,故选C项。
答案:C
4.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网页包含“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日寇暴行
D.日本投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属于“抗战爆发”这一栏目,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这一栏目,日本投降属于“抗战胜利”这一栏目,故选C项。
答案:C
题组3 抗战胜利
5.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对此评价最合理的是(  )
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忽略了战争的民族立场
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日战争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若是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则模糊了日本侵华的非正义性和中国抗日的正义性,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据资料介绍,国民党军对日战役、战斗,大小近千次,阵亡将士360万,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  )
A.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B.推行全面抗战路线
C.在正面战场抗战失利
D.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解析:材料主要介绍抗战期间国民党军为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故选A;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B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正面战场,但是没有提到抗战失利的信息,C项错误;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D项错误。
答案:A
PAGE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了解抗战胜利后复杂的国内形势。2.掌握解放战争的进程,尤其是重大战役。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5页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②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内战的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胜利
(1)北平和谈:国共两党代表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细节点拨]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特别提醒]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并不是完全胜利,因为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依然占据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等地,人民解放军还在追剿、肃清残敌。
[资料回放] (教材第79页)资料显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一、举行全国性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国民党区域)大量歼敌;二、继续在内线(解放区)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易错提醒]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全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识记点拨]
1.解放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和平民主。
两次谈判: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四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6页
探究主题一 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史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探究点一 根据史料一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史料二]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探究点二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提示:目的:拖延时间,为内战做准备。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史料三]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探究点三 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提示: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不同之处
(1)背景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而谈判;北平谈判时,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
(2)目的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共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北平谈判时,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以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
(3)内容不同。重庆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北平谈判的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
(4)结果不同。重庆谈判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随后召开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北平谈判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后,中国共产党被迫发动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重庆谈判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协议并挑起内战,据此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史料一] 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二喝。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伙同老北平汉奸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珠宝财物。不多久,接收大员也弄了三个女人,有戏仔,也有良家妇女。
——长篇小说《五子登科》
探究点一 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专员”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什么?
提示: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化、不得人心已经完全暴露。
[史料二] 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探究点二 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
提示: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认识
1.政治斗争
(1)通过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和谈,共产党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
(2)在1946年的政协会议中,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军事斗争
(1)1946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4)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3.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的选择。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命题立意] 本题以三大战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图中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变化。由第三组数据可知,1948年11月,共产党兵力第一次超过国民党兵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发生在三大战役进行过程中,C项正确;图中第一组数据对应A项内容,第二组数据对应B项内容,这两个阶段国民党兵力远远超过共产党兵力,排除A、B两项;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排除D项。
[答案] C
 一、学思之窗(教材P79)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转向人民解放军一方。
二、本课测评(教材P81)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
提示:(1)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意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
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三、学习延伸(教材P81)
 联系现实讨论,“两个务必”有什么深远意义?
提示:坚持“两个务必”,有助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题组1 内战的爆发
1.1945年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谈判的结果,已经在报上公布了。现在两党的代表,还在继续谈判。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题中所说的“收获”是指(  )
A.解放区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
B.签订了《双十协定》
C.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D.建立了统一战线
解析: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之后政协会议的内容,建立统一战线与重庆谈判没有关系,排除C、D两项。
答案:B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故B正确;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影响。
答案:B
题组2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解析:材料中“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
答案:A
4.“1948年,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卓越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策略,决定性地扭转了历史潮流,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落入他们的手中。”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正在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决定性”“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布”等信息判断,答案应为C。
答案:C
题组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5.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持这一立场主要是基于(  )
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性格
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
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是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6.《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在评价毛泽东时,认为他是结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领导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C.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D.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A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项指抗日战争;D项是国民革命;C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同志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答案:C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