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或施政纲领的作用。
2.成立:开国大典
3.新政权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历史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内容:确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3.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3)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4)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6.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间:1956年底。标志:政治上,1954年宪法的颁布;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职权: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
3.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4.代表的产生:由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5.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发展历程:(1)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这一制度。
3.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形式是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1)人民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2)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实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自治区。
3.意义:(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深化提升]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与意义
[易错提醒]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图示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易混辨析] 1.关于几部宪法的辨析: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不是中国第一部宪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提示:政治协商会议不具有西方国家议会的职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是其形式。
[深度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民族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
探究主题一 新中国的的诞生
史料一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做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探究点一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提示: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史料二 我们应运用这一组织起下列主要作用:
第一,协助我们组织和推动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参加人民政治活动与国家建设工作,进行政治学习,使他们逐步得到改造,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把我们对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有关的政策、号召和要求,经过与各方面代表人物协商,取得一致,要他们向其所联系的群众进行宣传解释,负责协助推行。
第三,反映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的思想、意见和要求,以便于我们及时了解和处理。
第四,协助解决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相互有关的问题并交流经验,以加强团结,推进工作。
探究点二 史料二中“这一组织”指什么?“这一组织”的职能在建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这一组织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变化:建国初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将履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成为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组织形式。
1.1954年宪法的特点
2.比较《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不同点
背景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作用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相同点
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下图是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毛泽东在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 )
A.七届二中全会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图是摆设,不起作用,“重庆违教,忽近四年”指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后四年就是1949年,所以从时间上来说,不是七届二中全会,也不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可以判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探究主题二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 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表。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3040
中国共产党党员
668(占54.5%)
708(占57.7%)
1667(占54.8%)
民主党派
274(占22.3%)
284(占23.2%)
565(占18.6%)
无党派
284(占23.2%)
234(占19.1%)
808(占26.6%)
探究点一 史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这反映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提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代表阶层的广泛性。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
史料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
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探究点二 结合史料,说明政协会议职能的变化。
提示:史料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一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周恩来
探究点三 依据史料一中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什么制度?
提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二
探究点四 为实现图中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怎样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
提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则: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1.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1)不同
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的主体
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
主要权力机构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2)相同
①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②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
③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用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添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施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措施,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都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周恩来的讲话是要实行民族自治政策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得分思路] 从题干“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添界墙、增加民族纠纷”,说明中国实行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但并不能说明不适合其他国家,①表述太绝对。“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小聚居、大杂居”的历史因素决定的,因此,正确选项为D;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②错误;④项错在“实行区域自治政策”。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
题组1 开国大典
1.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设的法律依据。
答案:A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 )
A.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
B.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
答案:B
题组2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A、C两项是《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共同点,社会主义改造是1956年才完成的,《1954年宪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D
4.下列哪些内容属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
①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从时间上看,②是1956年以后,应排除。答案为C项。
答案:C
5.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是( )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
答案:C
6.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年)曾经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年他( )
A.52岁
B.55岁
C.60岁
D.62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1954年)。
答案:C
7.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任职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表示:“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实行了(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双百”方针
解析:黄炎培是民主人士,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可知是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8.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浙江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由材料中“生活在浙江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B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网北京2010年1月22日电)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有何意义?
(3)建国初期,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请写出我国除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四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建国后民主制度史。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史。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PAGE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3.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文革”的危害
(1)“全面夺权”展开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风暴中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4)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成就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
①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
①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
②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依法治国
①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③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含义: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概况
(1)建国初,村委会、居委会干部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
(2)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3)1998年11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内容
(1)城市居民委员会干部通过直接的、普遍的选举产生,从而使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2)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4.意义
(1)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3)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特别提醒] “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重点精讲] “文革”十年最主要的教训: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图解识记]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思维点拨]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它不是任何科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野心家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易错提醒]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图解识记]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深度点拨]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深度点拨] 基层民主选举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同: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是代议制。
[思维点拨] (1)中国基层民主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的直接领导,基层民主组织依法行使自治权,是基层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组织。
(2)基层民主选举属于直接民主制。
[历史比较] 我国基层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的根本不同
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基层民主制度规定年满18周岁的村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与古代雅典民主制不同,古代雅典民主仅仅是对成年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
[易错提醒] 村委会是国家的基层单位,但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因此,选举村官不是选举国家的行政人员,而是选举基层的负责人员。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
探究主题一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史料一 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片。
探究点一 假设你经历了图片中那个“疯狂”的岁月,你会看到我国政治建设中的哪些不正常现象?
提示:对人的生命财产、人格尊严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史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6月至10月初,全国红卫兵收缴的现金、存款和公债券达428亿元,黄金118.8万余两、古董1000多万件,挖出所谓“阶级敌人”1.66万余人,破获所谓“反革命”案1700余宗,从城区赶走“牛鬼蛇神”3900多万人。红卫兵抄家时,还私自批斗、抓人,甚至私设公堂、滥施酷刑、打人致死。
探究点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提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野蛮践踏,国家民
主政治严重倒退。
1.“文革”的危害有哪些?
第一,国家政权遭到削弱,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第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第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受的破坏尤其严重。这场文化领域发端的“文化大革命”,对科教文化事业的破坏影响深远。第四,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损害。第五,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1)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必须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4)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问题扩大化和绝对化。
3.理解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文革”使公民的权利、国家法律尊严遭到肆意的践踏。党和人民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要想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的迅速开展,要求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也促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
“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了‘反革命’,不久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依据 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 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文化大革命。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评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依据材料信息,又应联系教材所学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就本题而言,首先据材料所述判断该现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后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判断①是错误的,②是正确的,④与当时的实际不符,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才导致了“文革”的发生。材料中的“同事”只是因为偶然“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显然说明了当时法制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③是正确的评述。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史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1978年12月13日)
探究点一 史料一中邓小平强调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由此逐步形成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提示:保障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史料二 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探究点二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人权过程中的曲折与发展。
提示:曲折:文化大革命践踏人权。
发展:建国初建立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恢复并完善人大、政协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史料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治社会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
探究点三 根据史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法制建设摆到了优先建设地位;成立法律委员会,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建立和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享有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利。
(2)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人民各项权利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二者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阅读《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 )
受案数(件)
原告撤诉率(%)
原告败诉率(%)
被告败诉率(%)
1992年
27
125
37.84
35.93
21.98
2001年
10
0921
32.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完全得到保障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表格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表格中受案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各种案情的结果比例来看,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答案] A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80页
题组1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文革最大的教训就是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答案:A
题组2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2.1999年,某教授发现入住的小区内有多个单元的防盗门竟是“三无”产品。于是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举报,要求他们履行打假职能,但未见成效。于是,教授把有关管理部门告上法庭。其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为民告官提供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答案:A
题组3 基层民主选举
3.自新中国成立,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村民选举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村民选举制度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
4.“文化大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重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是公民的权利、国家法律尊严遭到肆意的践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没有受到冲击。
答案:A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5.1980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出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即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彻底否定了“文革”时期的“左”倾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标志着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恢复刘少奇同志的名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项符合题意。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项与材料中的“1980年”不符。拨乱反正开始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并未结束,排除C、D两项。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义正严词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个人讲话?”
——《历史在这里深思》第一卷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材料一反映出一些什么重要问题?
(2)材料二规范了谁的行为?此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从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被斗争思考;第(2)考查教材基础,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前后对比分析。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制度不健全;“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3)由民主法制不健全、不执行到“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进入法制化建设的新时期。
PAGE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背景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目的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过程
初步酝酿: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义;立法保证:1982年,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定为国策:1984年“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新的发展: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目的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
含义
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
(1)经过
①1982年,中英开始谈判。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②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3.澳门回归
(1)背景:《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为其提供了成功范例。
(2)经过:按照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意义
(1)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关系改善
(1)停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交流: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民间交流增加。
(3)共识:1992年,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2.中国共产党努力推进
(1)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3.目前现实状况
两岸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成为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
[易错提醒]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也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武力解放转向和平统一。随后,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易错提醒]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其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易错提醒] 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回归后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必须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香港、澳门。
[图解识记]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1)“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图解识记] 港澳回归
[易错提醒]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不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思维点拨] 统一后的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的身份出现,并可保留军队,但绝对不是完全的自治。
[深度点拨]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两者都涉及祖国统一,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不能混为一谈。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属于主权问题: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主权问题。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2页
探究主题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海峡两岸的关系
1.“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一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登载的《告台湾同胞书》
探究点一 史料一中刊论发表的目的是什么?表明中央人民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有何转变?
提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政策转变:由武力对峙转变到和平统一祖国。
史料二 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探究点二 史料二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
提示:“新办法”指“一国两制”;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史料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探究点三 据史料,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
提示: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探究点四 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原因。
提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
2.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③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⑤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利因素
①“台独”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写道:“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还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邓小平坚持“主权问题不能讨论”的实质是坚持( )
A.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B.“一国两制”方针不能动摇
C.谈判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唯一途径
D.武力收回香港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选择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考点定位:“一国两制”。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抓住“主权”一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选项中蕴含“主权”之意的,只有A项。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香港、澳门回归
史料一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探究点一 根据史料一,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
提示: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
史料二 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与广大港澳同胞一道,共同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广大台湾同胞一道,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探究点二 根据史料二回答,“一国两制”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史料三 五星红旗飘香江,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
探究点三 史料中“五星红旗飘香江,卷走米旗送英皇”指什么事件?“邓公一语”又是何意?
提示:1997年7月1日,中英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探究点四 香港为什么能够成功回归?香港回归有何意义?
提示:原因:①“一国两制”方针的保证。②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③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促进了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1.港澳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瓜分狂潮强租新界。
(2)澳门问题的由来: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2.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右图所示是一枚金箔小型纪念章,这枚小型纪念章所纪念的重大事件,就其国际意义而言正确的是( )
A.是“一国两制”的胜利
B.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
C.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D.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考点定位:“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能力。从邮票内容可以推断出该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A、B、C三项属于国内意义,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
题组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改革开放
C.“科教兴国”
D.“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制”。
答案:A
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解析:简单识记。A、C、D三项均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
答案:B
题组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结果。这次会谈是( )
A.1937年国共谈判
B.1945年重庆谈判
C.1949年北平和谈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解析:抓住题干的时间“20世纪下半期”。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20世纪80年代,故D项正确。
答案:D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解析:A项表述不恰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据此判断C、D两项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国内意义,B项最重要的国际意义。
答案:B
题组3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5.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杨力宇,邓小平谈论的主题是和平统一台湾。对这一谈话内容描述错误的是( )
A.会用到“一国两制”的概念
B.台湾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台湾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
D.在国际上台湾与大陆都代表中国
解析: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其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D项描述错误。
答案:D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6.下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主权学说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材料中的图片见证了中国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直接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3)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么原则?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第(1)(2)问要归纳概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应从“一国两制”的内涵上去分析,“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
答案:(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3)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