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冷战”的含义及背景2.“冷战”及两极格局形成3.亚洲的“热战”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一、“冷战”的兴起
1.原因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做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
(5)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2.表现
(1)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2)经济上
①美国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②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北约和华约
1.背景: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了柏林危机。
2.建立
(1)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三、“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1)时间:1950年到1953年。
(2)影响: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二战”结束,法国殖民主义者重返越南,占领越南南部。
②越南北方人民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击殖民者。
③1954年,法国被迫撤出,美国乘虚而入。
(2)时间:1961年到1973年。
(3)影响: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特别提醒] 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的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特别提醒] 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误区警示]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爆发都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其过程都体现了两大阵营的对抗。
[重点精讲] “冷战”概念的辨析: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深度点拨] “冷战”与“热战”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2)联系:“热战”的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
探究主题一 “冷战”的原因及表现
1.“冷战”兴起的原因
史料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6年)
探究点一 依据史料探究思考,“冷战”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战后双方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缺乏合作的基础,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
2.马歇尔计划
史料 下图是1947年我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①的结果》的一部分。
注:①借用民间歇后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来讽刺马歇尔计划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控制欧洲。
探究点二 该漫画是在讽刺和揭露美国的什么行动?美国真的是慈善家吗?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马歇尔计划。不是。美国的真实意图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并联合西欧各国对抗苏联;同时引诱东欧各国,孤立打击苏联。
3.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史料 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①”。
注:①说明二者的本质相同。
探究点三 根据史料,分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提示: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杜鲁门主义用政治手段,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
(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不同点
(1)直接原因
①“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
②马歇尔计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2)内容
①“杜鲁门主义”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②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3)影响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
①稳定西欧经济 ②遏制了社会主义的蔓延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马歇尔计划。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947年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了经济,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同时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②说法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探究主题二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1.两极格局形成
史料一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史料二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探究点一 史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提示:美、苏。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冷战,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柏林墙修建。(任选两项即可)
探究点二 结合史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史料中两个核心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国家利益。美苏“冷战”使战后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2.德国、朝鲜分裂
史料
探究点三 观察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苏相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3.“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推动科技进步
史料 1991年9月9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说:“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探究点四 根据史料,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坚持辩证的观点。既强调“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既认为军备竞赛付出高昂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
1.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盛行。
②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政治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③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美苏“冷战”的影响
(1)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恶化。
(2)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大举用兵,出现了局部“热战”,破坏了世界和平。
(3)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5)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6)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得分思路] 材料中的“条约”应指“华沙条约”。1955年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被迫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故本题选C项。A项应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B项是雅尔塔体制的影响;D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题组1 “冷战”的兴起
1.下示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是( )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许多地区,尤以北部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
——杜鲁门,1947年
A.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
B.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C.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
D.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1947年,可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要援助希腊政府,A项错误;D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对受共产党势力威胁的希腊政府予与援助,体现了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
答案:C
2.“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雅尔塔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波“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其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的国情咨文,即后来所说的杜鲁门主义。
答案:B
题组2 北约和华约
3.“冷战”开始后,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焦点的是( )
A.德国
B.奥地利
C.朝鲜
D.越南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联盟对德国和柏林都进行了分区占领,使德国成为美苏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A
题组3 “冷战”中的“热战”
4.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主要是由于( )
A.联合国的决议
B.美苏两国的分区占领
C.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D.美苏“冷战”的进行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结果。1945年,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7年,“冷战”开始,受此影响1948年,朝鲜南北部各自成立了由美苏支持的韩国和朝鲜,朝鲜半岛陷入分裂状态。故答案选D项。
答案:D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是全面“冷战”和“热战”相交织,下列属于“冷战中的热战”的是( )
①柏林墙的修建
②朝鲜战争
③马歇尔计划
④越南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深刻把握“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除直接武装干涉之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②④属于直接的武装干涉,因此属于“冷战中的热战”。①③属于“冷战”。
答案:D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6.人们称美苏“冷战”对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冷战”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 )
①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④局部热战频繁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冷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使得世界充满了动荡不安的因素,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因此避免了新的大战爆发。题干考查的是“冷战”的影响,④不合题意。
答案:B
7.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旁观”“冷静”“退让”可知,材料反映出美苏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1947年3月)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指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解析:第(1)问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出处归纳。第二小问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企图来回答。第(2)问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第一小问,根据苏联一方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政策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美苏双方对抗的结果回答。
答案:(1)内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目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
(2)1955年苏联和东欧结成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或意味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PAGE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3)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2.形成
(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
(1)经济上,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2)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
(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2)战后的日本,国土荒芜,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
(1)美国对日本减免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2)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
(3)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4)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表现:1956—1972年呈现出高速发展局面,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4.影响
(1)外交政策:日本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2)这些国家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2.目的:改变不合理的状况,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3.兴起
(1)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2)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
(3)含义: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共处,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4.意义
(1)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2)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特别提醒]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因为一体化本质上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超出了一国所能容纳的程度。
[误区警示] 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显示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绝非是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图解历史] 战后日本的崛起
[特别提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崛起最基本的前提:不是美国向日本通过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而是美国在日本推行的民主化改革。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的封建残余,为日本的腾飞创造了良好条件。
[深度点拨] “不结盟”不是反对任何结盟,而是指不与美苏两极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并不都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如南斯拉夫就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另外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会员。
[图解历史]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
探究主题一 欧共体的特点和影响
1.西欧走向联合
史料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
探究点一 史料表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2.欧洲一体化的过程
史料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舒曼计划》(1950年)
探究点二 在西欧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是怎么解决的?
提示:法德矛盾。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史料 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
国家或组织
1955年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4年
美国
36.2%
33.73%
31.27%
30.21%
24.36%
欧共体
17.54%
17.53%
18.68%
19.32%
20.12%
注:表明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成为与美国经济竞争的强有力对手。
探究点三 据史料,分析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提示: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2)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3)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2.影响
(1)对欧洲
①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②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
(2)对世界
①欧共体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③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
1974年,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西欧( )
A.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力图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C.强烈要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企图摆脱北约的约束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欧洲共同体。
[得分思路] 从材料看,欧洲共同体不希望由于美国的参与而影响自己的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前途,即欧共体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A项。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西欧、日本的崛起
史料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①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注:①是指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探究点一 根据史料分析,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控制力衰退,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史料
探究点二 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及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提示: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原因: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决定了政治发展的多极化。
2.具体原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其实力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着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多极化格局出现。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形势发展趋势的表现。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第三世界崛起、欧共体的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发展壮大都推动了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 C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
题组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有利于( )
A.“冷战”的缓和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解体
解析:法德和解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答案:B
2.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体现的是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答案:D
题组2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3.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表达了日本欲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B.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C.日本得到了西欧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D.日本改变对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日本之所以想摆脱美国的控制,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随着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改变了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4.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20世纪40年代”,结合世界形势可知,“冷战”爆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
答案:A
题组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某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解析:万隆会议所体现的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团结合作共同为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而奋斗的呼声和要求,能够反映其要求的应该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6.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 )
A.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B.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C.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D.走向联合,求得生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B、C两项是不结盟运动含义,D项是欧共体形成的背景。
答案:A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7.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将致力于( )
A.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解决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D.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根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交换关系中”可知题干是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的,不结盟运动将致力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A、C、D三项都是从政治方面进行分析,且题干没有体现。
答案:B
8.学习贵在积累。小龙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专题时制作了学习卡片。请你根据要求,帮助小龙同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卡片一
卡片二
(1)请把卡片——A处补充完整。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卡片二,指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有哪些新兴力量崛起?
(3)根据卡片内容,指出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
解析:第(1)问调用所学知识回答。第(2)注意图片中“不结盟”“日”“欧”等关键字样回答。第(3)问综合分析卡片和调用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欧共体。
(3)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PAGE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3.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2页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外交
(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关系
(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1)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2)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
(3)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上海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建交
(1)原因:受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冲击。
(2)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影响: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了西方国家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的外交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
(1)不断扩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②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仍然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外交成就
(1)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工作,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精讲] 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的辨析:“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的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图解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误区警示]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特别提醒]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重点提醒] 中美建交的标志;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至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原因是美国并没有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图解历史] 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
[图解历史]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4页
探究主题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探究点一 史料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外交的基本方针?
提示: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
2.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史料
探究点二 观察史料中图片,说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提示: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协议的达成;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 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在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指出:“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的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的……”
探究点三 谈谈你对毛泽东上述言论的理解。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得分思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有消除矛盾,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关系
1.中美关系的缓和
史料 “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动机是为了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给美国人民展现一幅和平前景。当时的中国虽然在严格意义上是苏联的盟国,但为了抵御来自莫斯科的进攻威胁,北京也在寻求回旋空间。”
——[美]基辛格《论中国》
探究点一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主要因素。
提示:美国方面: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中国方面:为了抵御来自莫斯科的进攻威胁。
2.不同时期外交关系发展的背景和政策
史料
探究点二 分析C段中我国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和政策。
提示: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果学生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可加分)。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从美国一方讲:a.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d.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a.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b.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的需要。c.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2)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①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②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1)建国初期:三大政策。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大片”。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70年代:中国的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
(4)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得分思路] 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故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银行的作用,故②错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彰显活力,故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
题组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解析:题目实际上是对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方针政策的概念的考查。材料意思实际上是说不承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次会议应该是(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解析: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是敌人”“回来时是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符合,选择B项。
答案:B
题组2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3.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1971年11月8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在1971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则是在1972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是在1971年3月。据此判断B项正确。
答案:B
4.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
“乒乓外交”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打开
D.中苏关系改善
解析:“乒乓外交”主要与中美关系有关,其意义是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答案:C
题组3 新时期的外交
5.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2001年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加入世贸组织。据此A项排序正确。
答案:A
6.下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中国海军远赴索马里海域护航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解析:赴索马里海域护航属于联合国的活动,故中国海军远赴索马里海域护航反映的是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答案:B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7.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理事会上指出:“中方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发扬‘上海精神’不忘初心,携手前行。”材料中的“上海精神”( )
A.推动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合作
B.促进了亚洲国家矛盾的解决
C.说明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
D.体现了我国的多边外交理念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涉及欧亚国家,“上海精神”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与欧亚成员国的合作,故A项错误;“上海精神”有利于欧亚各成员国之间协调相互间的矛盾,并非“亚洲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本身就是多边合作组织,“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多边外交理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8.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拳头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但在变化中始终坚持不变的是( )
A.广泛结盟军事外交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专注欧美大国外交
D.对抗美苏反霸外交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的时期虽然有不同的外交政策,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未变。
答案:B
9.新中国成立以来,适时调整对外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左)、副团长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开怀大笑。
材料三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
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最能准确体现“黄金法则”的是什么?
(2)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什么决议令中国代表团团长开怀大笑?这一决议得以通过的原因有哪些?
(3)新时期以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
解析:第(1)问要准确理解材料中对“黄金法则”的诠释。第(2)问再认再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史实和历史意义回答。第(3)问准确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大力支持新中国。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PAGE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2)内容
①经济改革:遇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②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寻求缓和。
③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3)后果
①国内政局逐渐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③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2.过程
(1)1991年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3.影响: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1.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明显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1)缓和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缓解。
(2)动荡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②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3)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3.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特别提醒] 1.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图解历史] 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误区警示]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是指世界形势的变化并非指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重点精讲] 关于当今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直到今天,世界格局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轻巧识记]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
探究主题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史料一 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德国的两面国旗(图一、图二),可90年代后只剩下图二所示国旗了。
探究点一 你能否解释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东欧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动?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原因: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所以之后联合国只保留了代表统一后德国的原联邦德国的国旗了。变动:东欧剧变。实质: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史料二 苏联的“新思维”外交赋予东欧的独立自主权,使东欧各国得到了选择自由……东欧各国新政权在否定苏联制度模式、清算苏联霸权主义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奉行同苏联拉开距离、向西方靠拢的新外交政策……1989年7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布什先后访问了波兰和匈牙利……他在波兰议会发表演说时称:“美国支持和赞赏波兰进行的经济和政治多元化实验”,并希望这种实验扩展到其他国家。在匈牙利他也作了同样的表示。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史料三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答
《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
探究点二 史料二与史料三对东欧剧变原因的分析,有哪些共同点?两材料的分析,哪一个更全面?为什么?结合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1)对东欧剧变的外部条件的认识是相同的,即苏联“新思维”和西方的鼓励政策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2)史料二更全面。它不仅反映了东欧剧变的外部条件,还分析了内部原因。
(3)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显示出来。
2.苏联解体
史料
探究点三 你能说出左边漫画的寓意吗?右边漫画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人应该是谁?为什么?
提示:寓意:苏联解体。人物:戈尔巴乔夫。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葬送了苏联。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1.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经济困难和政局动荡。
(3)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认识
(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自己。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命题立意]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苏联解题和两级格局结束。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注意题干所问的是根本原因。A项是直接原因,B项是外部原因,C是重要原因,D项是根本原因。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探究主题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意义
1.美国的单边主义
史料一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探究点一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目的:依靠经济、军事实力,以“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建立“单极世界”。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探究点二 史料二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当今世界呈多极化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史料 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①美、欧、日本是基础。②美、俄、中国是关键。③美、欧、俄国是欧洲一翼。④俄、日、中国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探究点三 上图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提示: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五大力量相互制衡。
3.多极化趋势的意义
史料 日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探究点四 加利认为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提示: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
A.“一超多强”局面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苏联解题和两极格局结束。
[得分思路] 从奥巴马的话语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中国、印度等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冲击了“一超多强”局面,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A、B、C三项的说法不准确。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题组1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
C.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D.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
解析: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2.两极格局彻底瓦解的标志是( )
A.苏联解体
B.美国的衰落
C.日本、西欧的崛起
D.多极化形成
解析:两极格局彻底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答案:A
3.两极格局结束后,地区冲突和纠纷时有发生。造成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因素有( )
①大国霸权主义 ②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 ③“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 ④恐怖主义的威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答案:A
题组2 缓和与动荡并存
4.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最大影响是( )
A.缓和和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矛盾突出,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
C.核战争威胁已经消除,各国注重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美苏争霸的结束,使得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虽然局部战争还是存在,但是整体上还是和平的局面。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5.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解析:A项题干中未能体现,排除;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致反对的极端主义势力,故B项错误;D项中恐怖主义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表述错误。
答案:C
题组3 多极化趋势加强
6.观察漫画《布什的进攻》。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法德俄保护伊拉克
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D.美欧关系日趋紧张
解析:根据漫画及其题目《布什的进攻》可以判断出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始于欧共体的成立。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C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7.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
A.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B.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C.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D.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解析:世界多极化的根源在于经济政治的多极化,选择A项。
答案: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苏联就进入了这种令人不快的二元关系之中。从1945年起,外交和意识形态的利害和思想冲突就开始了……
——[美]帕尔默著《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基辛格提到的六个主要强大力量属于五个十分不同的文明,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它们的战略位置、庞大的人口和石油资源,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交和意识形态的利害和思想冲突”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具体表现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到材料二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信息,“1945年”“美国和苏联”即可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表现。第(2)问从材料中“至少六个强大力量”可回答其实质。第(3)问即回答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答案:(1)局面:美苏“冷战”格局。表现:美国实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
(2)实质: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多极化趋势并未消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
(3)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超级大国地位削弱;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