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学案含解析(3份打包)岳麓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学案含解析(3份打包)岳麓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1 08:31:36

文档简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大宪章》、“光荣革命”、《权利法案》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背景
(1)《大宪章》:13世纪初,英国大贵族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此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进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
(3)国王标榜“君权神授”,实行专制。
2.过程
(1)1688年“光荣革命”赶走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
(2)确立标志:《权利法案》的通过。
3.意义
(1)“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上实现了由人治转向法治。
(2)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背景:“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随之加强。
2.形成
(1)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2)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
3.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1)首相与内阁的关系: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2)议会与内阁关系: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4.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权力。
(2)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5.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基础:代议制。
(2)核心:责任内阁制。
(3)国王: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角色,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4)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5)首相:是实际的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易错提醒] 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最大意义在于开创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先河。
[重点精讲]
1.1688年“光荣革命”的实质
“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的妥协,革命后确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2.《权利法案》没有确立国王的“统而不治”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制内阁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特别提醒] 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光荣革命”只是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但不是其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巧学巧记] 用“一、二、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条主线: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二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
[深度点拨] 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权力问题
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但他不掌握实权。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其任命只是一种法律程序而已。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
探究主题一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完善
史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探究点一 史料一中的规定保证了议会的什么权力?
提示:立法 财政
史料二 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探究点二 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得以形成并完善,请用史料二中有关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惯例或制度说明。
提示:下院中多数党领袖上台组阁;内阁对议会负责;一旦内阁受到议会的反对,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决定首相和内阁的去留。
史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后来经过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议会选举改革,拥有选举权的人口不断增加。逐步完善了议会制度。
探究点三 史料三表明英国议会的选举规则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逐步削弱,选举范围扩大,更趋向民主化。
探究点四 通过上述史料,概括“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完善的关键性步骤,并指出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
提示:《权利法案》颁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形成,下院中多数党上台组阁;选举范围扩大,议会制度趋于完善。是一个复杂、漫长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完成变革。
1.英国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议会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私人咨询会议,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英国革命前后议会和国王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变化
①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
国王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国王随意解散议会。
②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
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等权力。王权要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国王逐渐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君主。
(2)变化原因: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国王党势力。
②“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获得统治权。
③《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史料分析能力。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国王的地位发生变化,由过去君主专制转为统而不治,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主题二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一
(形式任命)
内阁、首相←←←←←←←←←←←君主
↑   ?

(多数组阁) (负责)
(任命)
↑   ?

下院←←←←←←议会→→→→→→上院
 ↑
(选举)
 ↑
选民
探究点一 史料一中的图示反映了内阁和国王的关系如何?
提示:内阁与国王的关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
史料二 英国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可罢免首相,二者互相牵制,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的地位,首相可连任。
探究点二 责任内阁制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提示: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国家的象征,由此可见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探究点三 据史料二分析,在英国要上台组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提示:是政党领袖;所属政党必须在下院大选中获胜成为多数党;由国王任命。
史料三 现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是在2016年7月13日接受女王任命后甫抵唐宁街10号,接到的第一个贺电是奥巴马的祝贺电话。奥巴马重申“特殊关系”,希望英国继续支持其海外战争。
——《广州日报》
探究点四 如果特蕾莎·梅反对追随美国进行海外战争。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如果议会中大多数极力赞成继续追随美国的话,结果又会如何?
提示:赞同。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意义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③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①历史进步:结束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保障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比较英国内阁制和我国明朝内阁制的不同之处
(1)性质上:英国为资本主义性质;中国为封建性质。
(2)组成上:英国的内阁由首相任命;中国内阁由皇帝任命。
(3)地位上:英国的内阁为法定必设机构,国王无权解散;中国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皇帝可以随时解散。
(4)权力上:英国内阁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权力;中国内阁主要是备皇帝顾问。
(5)作用上:英国内阁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皇权。
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王是国家名义的象征,统而不治
B.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
[得分思路]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在英国掌握行政权力、对议会负责的是首相,而非国王。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遭到下院反对时,首相要辞职,内阁随之解散,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进行重新大选,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
题组1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解析:英国是最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故B项正确。
答案:B
2.有史学家认为:如果把这一事件看作是一次制度变迁,即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那就可以看出,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这一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二月革命
解析:从材料中的“君主立宪制”“非革命手段”可以判断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用不流血的政变,结束了革命,此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完成了制度转变。
答案:B
3.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
答案:D
4.右图是为纪念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C.法国的《人权宣言》
D.美国的1787年宪法
解析:从图片的时间“1689—1989年”可判断是英国的《权利法案》。
答案:A
5.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  )
A.限制国王的权力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形成两党制度
D.确立责任内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A项是继承;C、D两项均为《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确立的;B项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对《大宪章》的创新,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题组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6.假设英国议会因为英国政府在债务危机问题上处理不当而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
A.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除首相职务
B.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C.要么解散议会,要么解除首相职务
D.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英王裁决
解析:英国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材料不能说明(  )
A.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C.所有的提案都必须由两院同时通过才能生效
D.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解析: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英国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最高权力中心,但是女王对外代表国家形象仍然拥有基本的政治权利。
答案:B
题组3 综合知识点考查
8.历史学家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因为(  )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强大
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C.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D.工人阶级获得了普选权
解析: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在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材料一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英国近代代议制民主政体及其完善过程的理解。第(2)问根据材料“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等回答。
答案:(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改革。
(2)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或:议会掌握立法权,并通过立法对王权作具体限制);国王掌握行政权,但受内阁牵制;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PAGE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从邦联到联邦2.1787年联邦宪法3.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和1787年宪法
1.背景
(1)美国独立: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结成松散的邦联。
(2)邦联的弊端:邦联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3)美国政治领袖意识到变革政治体制的重要性。
2.制定
(1)制定:1787年5—9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于1789年正式颁布。
(2)指导思想: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3.内容
(1)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
(2)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再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二者均实行任期制。
4.地位: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也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5.意义
(1)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
(2)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背景
(1)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2)州权主义观念很活跃。
(3)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
2.斗争
(1)战争方式:林肯总统提出了“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法律方式:国会通过宪法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3.意义
(1)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稳定。
(2)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两党制
1.形成: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3)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3.基本特点:两党激烈争夺并操纵政治选举。
[概念辨析] 邦联制与联邦制
“邦联”制与“联邦”制都属于复合制的国家结构。“邦联”制是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即主权在各邦;“联邦”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统一国家,主权在中央。
[深度点拨] 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调和了大小州以及南北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各州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联邦制更适合美国的发展。
[概念辨析] 三权分立制与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异同:唐朝三省六部分的是宰相的权力,实质是封建社会加强皇权的表现;西方三权分立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
[特别提醒] 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易错提醒] 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党派。
[思维点拨]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竞争激烈,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特别提醒] 两党制下的两党不同的只是具体的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而在根本利益问题上并没有原则性分歧,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探究主题一 美国政治体制的创新
史料一 独立之初的美国实施邦联制。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各州之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而且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在美欧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探究点一 据史料一指出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问题,美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提示: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内不能稳定局势,对外不能维护国家利益。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史料二 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乔治·布什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探究点二 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提示: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1.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如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1)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联邦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最高法律,联邦政府行使主要权力,各州可以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三权分立:联邦政府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议员由各州选举产生;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总统任命联邦法官,但须经参议院同意,任职终身。
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历史局限性看: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后来经修正,得以恢复)。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考点:美国政治体制的创新。
[得分思路] “锤子、剪刀、布”体现的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西方的“三权分立”体现的是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A、B、D三种说法都人为的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与事实不符。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探究主题二 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异同
史料一 “光荣革命”前,英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国王掌握行政、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与财政权;但国王经常侵犯议会的权力。
2.由国王任命、执行国王命令的大臣只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权干涉国家行政事务。
——《世界史纲》
史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探究点一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种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提示:变化:国王逐渐变成“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议会(下院)权力至上;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权力机构之间分权制衡。
特点: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完成变革(或“在原有制度框架内实现权力重心的转移”)。
史料三 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探究点二 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
提示: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了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民主原则。既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又制约了中央各机构的权力和保障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1.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不同
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是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比较项目
英国
美国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国家元首的产生及权力
国王、世袭、统而不治
总统、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
行政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政府对总统负责,与议会相互制约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法律依据
《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2.美国较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原因
(1)从历史上看: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继承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阻力较少。
(2)从经济上看:美国建立前,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处于同一水平,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实力雄厚。
(3)从思想上看: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直接吸取了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4)从外围环境上看:美国独处北美大陆,受欧洲封建势力影响较小,其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较少受到外部的干扰,这一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党制。
[得分思路] 据材料“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故A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故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题组1 1787年宪法
1.“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
A.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确立了议会立法的原则
D.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本题选D项。
答案:D
2.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据此,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体现了以下原则(  )
①联邦制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消灭奴隶制度 ④民主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才制定了废除奴隶制的修正案。
答案:D
3.2020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美国宪法规定: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总统由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B.总统由议会间接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C.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D.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美国大选的程序是先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是选民的间接选举,C项正确。
答案:C
题组2 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4.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独立之初就拥有的13州之一,曾拥有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1787年以后弗吉尼亚州将会丧失(  )
A.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
B.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C.征兵权、征税权、制定法律权
D.征兵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解析:1787年,美国联邦制确立,收回了各州所拥有的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州法,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5.1913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弗·霍姆斯认为,“如果我们丧失了宣布国会立法无效的权力的话,我不认为美国走到尽头了。但如果我们不能宣布几个州的法律无效的话,我认为联邦就会陷入危机”。这表明,他强调的是维护美国政治体制中(  )
A.分权制衡原则
B.联邦至上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D.契约神圣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联邦就会陷入危机”说明无限制的州权会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其强调的是联邦至上原则。
答案:B
题组3 两党制
6.右图漫画“驴象之争”是美国政治生活的生动写照,它直接反映了美国的(  )
A.联邦制
B.总统制
C.共和制
D.两党制
解析:漫画“驴象之争”反映的是美国的两党政治。
答案:D
题组4 综合知识点考查
7.美国的一份法律文献规定:“凡出生在美国或归化的美国人都享有公民权”,“各州不得以种族、肤色和曾经是奴隶身份为由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对这些条款的不正确解释是(  )
A.废除奴隶制度为基础
B.保护黑人的公民权
C.根本上消除了种族歧视
D.发生在美国内战后
解析:A、B项从“各州不得以种族、肤色和曾经是奴隶身份为由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可以看出这是为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做铺垫,保障了黑人的公民权,所以A、B选项合理,不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二字,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说法正确,美国内战中便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使得黑人奴隶的权力得到维护,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利。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
(2)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体现了什么原则?体现这一原则的美国宪法是什么?
(3)当今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两者在产生方式、任职期限、行政权力上有何不同?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比较简单,概括即可。第(2)问示意图中已体现出美国的三权分立。第(3)问注意题目规定的比较项。
答案:(1)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权力。君主立宪制。
(2)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1787年宪法。
(3)产生方式: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英国国王任职终身;美国总统每届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行政权力:英国国王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美国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PAGE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共和制的艰难历程2.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体制3.德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国家强大的基础4.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
一、走向共和
的曲折历程
1.背景
(1)17、18世纪,波旁王朝下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2)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3)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影响。
2.曲折历程
(1)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
(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3)此后,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2.内容
(1)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
(2)行政权:总统和内阁掌握。
①总统的产生与任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②总统的权力: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
③内阁: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
④与议会的关系: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3)巩固
①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
②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3.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三、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1.国家统一
(1)背景
①自14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②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
③德意志爱国人士发出要求统一的呼声。
④德意志一些邦国也推行了立宪改革,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
(2)过程
①时间:1864—1870年。
②核心人物:俾斯麦。
③方式:王朝战争。
(3)结果: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
2.体制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1)内容
①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②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③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总揽军政、法律大权。
④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⑤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2)特点
①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②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但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
③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3.评价(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影响)。
(1)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消极: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易混易错]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并不是三级会议的召开。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结束的标志——误以为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拿破仑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误以为是封建军事帝国。
[深度点拨] 关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
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不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而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概括归纳] 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突出了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以共和制为基础,权力相互制约;内阁和总统共同掌握行政权。
[重点精讲] 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而不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关键点拨] 英、德两国的君主都是国家元首,但英王无实权,德国皇帝有实权;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德国内阁对皇帝负责,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思维点拨] 正确理解近代德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1)半专制是因为德国的皇帝和首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带有明显的专制性质。
(2)君主立宪国家是因为德国具有议会、宪法和君主,符合其特点。
[思维点拨] 德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来保障君主的权力,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来限制君主的权力,法国总统共和制是用法律赶走了君主。
[重点精讲] 英、德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区别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统而不治),议会是实(权力至上);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权力有限),君主是实(权力巨大)。
[特别提醒] 近代西方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策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和立法来限制和制约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以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
探究主题一 欧洲资本主义代议制
1.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
史料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英国
①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⑥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拿破仑法典》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⑧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以一票优势通过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探究点一 概括史料中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
提示:(1)①英国:通过妥协和改革的方式渐进,过程相对缓和;代议制民主日趋完善。法国:过程激烈,政局动荡;共和制和帝制反复较量。②《权利法案》强调“议会至上”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人权宣言》提出“主权在民”原则,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君权和贵族特权。
2.法国共和体制的特点
史料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联席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九条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探究点二 据史料,指出法国元首产生方式及与议会之间关系。指出共和制下法国议会有哪些权力。
提示:①选举,对议会负责。②权力:立法权;总统选举权;行政制约权。
探究点三 据史料说明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特征
(1)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2)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议会享有立法权、君主或总统享有行政权、司法权独立。权利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了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行政党政治。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将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竞争制度引进了政治生活。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阶层和派别之间形成制约与平衡。
(4)实行人权自由的原则。议会议决事项必须由议员共同讨论表决,多数通过后才能生效。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考点定位: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最终使法国确立共和制。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探究主题二 凸显专制色彩的德意志政治民主
1.对德意志政治民主化的认识及比较
史料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本主义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国家”。德意志帝国没有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全面的议会民主制是非正常现象,因为政治与经济应该步调一致。德国形成的是以容克贵族同德国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
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这一点许多国家到21世纪初还未实现。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首相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三年一次,1888年以后五年一次的大选,大大推动了民众的政治化。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的气氛中,不称职的威廉二世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抨击与讥笑。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探究点一 阅读史料,根据所学知识,对史料关于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评价,选择你所赞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观点一:德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限。论证:①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德国是以容克贵族同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为主要特征的军事专制制度国家。③国会作用很小,只是装点“门面”,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观点二:德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论证:①普选产生的国会对帝国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②反对党有活动自由并对执政者起一定牵制作用。③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较高。④帝国有新闻、结社、言论等自由。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探究点二 据史料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君主权力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提示:君主拥有巨大的权力,包括任免首相和其他官吏,创制法律,甚至召开和解散议会。君主的权力高于议会。
探究点三 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德国议会立法权受皇帝制约,无行政制约权。
②说明: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议制民主的差异是由各国国情所决定的。
1.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②国家元首(总统或皇帝)都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
③下议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
(2)不同点
项目
法国议会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名称
总统
德意志皇帝
任期
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终身
权力
行政权
至高无上权力
产生
国民议会选出
世袭
政府首脑
名称
总统
帝国宰相
与议会关系
对议会负责
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2.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比较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君主都是世袭制、终身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君主权限
无实权,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拥有广泛的权力
内阁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
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唯物观点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考点定位:德国君主立宪制。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制约。议会拥有立法权,但是受到了皇帝和首相的制约,因此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
[答案] C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
题组1 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七十多年长期艰难的斗争,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是(  )
A.君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制
D.共和制
解析:法国经历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艰难历程后,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答案:D
2.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解析:材料说明的情况,正反映了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答案:C
3.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了法国(  )
A.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
D.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法国的共和之路曲折艰难,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和帝制的反复更迭,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因此法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题组2 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4.“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鲜明的(  )
A.军国主义色彩
B.专制主义色彩
C.议会主权色彩
D.民主共和制色彩
解析:皇帝的权力大于议会,议会有一定的权力说明有专制主义色彩。题干中没有体现军国主义色彩。
答案:B
5.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国家”。这里的“粉饰门面”是指(  )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形式上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知,“粉饰门面”是指德国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D项正确。
答案:D
题组3 综合知识点考查
6.下列有关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B.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C.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
D.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解析:德国的议会不能完全行使立法权,排除A项;法国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法国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但不能解散参议院,排除D项。
答案:B
7.某老师在课件里展示的下列宪法条文最有可能出自(  )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8.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解析: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而不是“光荣革命”,A项不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C项不正确;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权至上,议会权力很小,D项错误。
答案:B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