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0 17: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指导学生讲故事和背节日诗,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讲故事背节日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思念古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传说或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清明节
节日变迁: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节日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骊姬,申生,重耳(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3、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4、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中秋节风俗:吃月饼,赏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团圆,思乡
图片展示重阳节和七夕节的有关图片,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三、以传统节日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堂活动:704班诗词大会
四、课堂作业:
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提示:可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从节日起源、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角度制作,图文结合最好)
五、课后拓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课后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还有哪些特色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一、春节
二、端午节
起源、习俗
三、清明节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关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讲故事背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