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其在当今的巨大影响。 
2、深入解读本文内涵。 
3、通过此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走进《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案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2、古今异义 
①如会同,端章甫 会同 
②加之以师旅 师旅 
3、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②风乎舞雩: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4、判断文言句式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不吾知也: 
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⑨为国以礼: 
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    
①居则曰: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加之以师旅:   
④比及三年:   
⑤且知方也:   
⑥舍瑟而作: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⑨咏而归:    
⑩吾与点也: 
6、解释重点虚词: 
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加之以师旅: 
如  ①如或知尔: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如其礼乐:   
而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舍瑟而作: 
③非诸侯而何: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ɡ)  为小相(xiànɡ) 
B.饥馑(jǐn) 于乘(shènɡ) 喟然(kuì) 
C.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ɡuàn) 
D.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ɡ)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9.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如:假如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C.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至于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或者 
10.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11 .翻译下列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原因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13.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二人志向的评价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吾与点也 
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夫子哂之 
1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参考答案: 
1.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暮春,阴历三月。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2.①如会同,端章甫 会同,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②加之以师旅 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3.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   
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勇气 
4、判断文言句式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    
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③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状语后置 
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    
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    
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⑨咏而归:咏,唱歌    
⑩吾与点也:与,赞成    
6、解释重点虚词: 
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③则何以哉:动词,做   
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如  ①如或知尔:假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③如其礼乐:至于    
而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②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③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7. D【解析】D.哂shěn。 
8. A【解析】A.比,等到。 
9. C【解析】C.如:或者。 
10. A【解析】A.为状语后置句。 
11.(1)(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样做呢? 
(2)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 
12.D 
13.孔子认为,冉有、公西华都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他们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只不过讲得很谦虚罢了。 
14. AC 
15. B【解析】B.“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