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东中学高一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英东中学高一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1 15: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英东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次月考考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班别、姓名写在答卷密封线内。
2、答案填写在“高一月考语文答卷”上,必须在指定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不能超出指定区域或在非指定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煞白(shà)  刹那(shà) 载体(zài)  晕船(yūn)
B.模样(mó)   畜牧(xù) 俯瞰(hàn)  禁锢(jìn)
C.消弭(mǐ)   寒暄(xuān) 高亢(kànɡ) 嘶鸣(sī)
D.揭露(lù)   蒙骗(mēnɡ) 蓬蒿(ɡāo)  桂冠(ɡu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一句是(  )
A.火箭队姚明和斯科拉密切配合,冲垮了湖人队的防线,使得湖人的防守分崩离析,最后溃不成军。
B.南海大量岛屿被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解决南海问题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人们坚信中国政府有能力最终解决南海问题。
C.下岗之后,他艰苦创业,创造出不俗业绩,被评为“市杰出青年”、“优秀创业模范”,但他淡泊名利,安之若素,不断进取。
D.面对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有些经济学专家不作调查研究就大谈应对策略,结果往往被人贻笑大方。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办理网上银行对外支付业务时,使用_________密码的客户,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以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
②订立和变更聘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_______一致的原则,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③尽管上半年国际干散货市场运价一直走低,但“中海发展”却风景这边独好,上半年经营业绩______没有下滑,______实现了强势增长。
A.登陆 磋商 非但/反而   B.登录 协商 非但/反而
C.登录 磋商 不但/而且   D.登陆 协商 不但/而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41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8题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快(快速)弹数曲 / 颜色故(衰老) / 击节(节拍)碎 /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轻声)问 / 欲语迟(迟疑) / 添酒回灯(拿回灯) /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愁思)/ 漂沦(沦落)憔悴 / 小弦切切(声音轻清) /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却(退回)坐 / 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6、下列各句与“歌以赠之”一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7、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8、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巧妙结合,在叙事过程中三处描写江水秋月夜景,用来表达诗人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自己的愤懑之情。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叹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出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C、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淋淋尽致的描绘了琵琶声由急促到轻快、渐至停顿、而又突然爆发、达到高潮、最后戛然而止的变化过程,从而收到一种声尽意未尽的艺术审美感受。
D、“又闻此语重唧唧”的“此语”即指文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E、“青衫”是唐代最低文官的服装,“江州司马”则突出诗人被贬后的身份。诗人最后用“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了自己被贬谪而产生美人迟暮、天涯沦落的深沉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9、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3分)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1、翻译文言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分)
翻译:
(三)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本诗第三联写景用了衬托的手法,试加以分析。(3分)答 。
②本诗第四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3分)
答 。
13.任选下列五篇完成补写出名篇名句,如果全选,则按照前五篇计分。 (10分)
(1)青海长云暗雪山 ________。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之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4)大江东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书愤》)
(6)想当年,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共18分)
书海茫茫 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 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 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应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 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4、作者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继而又会“无奈”,为什么 根据文章说明原因。(4分)
(1)感到“威逼”的原因:
(2)感叹“无奈”的原因:
15、“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读书观点,请从具体做法和对待读书的态度上加以概括。(4分)
(1)
(2)
16、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2)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沌、巨浪排空,叫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C、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从整体看情彩飞扬,情胜于理。
D、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这对于以个体活动为特征的阅读,的确是一个好的建议。
E、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请在以下(一)、(二)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草木之情 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 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 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18. “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 (3分)
19.(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
(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 (6分)
答: 。
20.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呢 (6分)
答: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21、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6分)( )( )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2、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
答:
23、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5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每空2分)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天绿荷边的垂钓、 (1)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2) ,是生命的落脚处。
25、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4分)?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6.或许,我们曾游历过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山胜水;或许,我们曾目睹过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影视片和图片;或许,我们本身就居住在山环水绕的环境之中;至少,我们也曾品读过许多描绘优美山水的名篇佳作。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给予我们无穷的美感,也给予我们诸多的启迪。请以“我与山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必修三月考考试题参考答案 2011年3月
1、【解析】选C。A.“刹”应读chà;B.“模”应读mú;D.“蒿”应读hāo。
2、【解析】选B。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蹴,踏;就,成功。此词使用正确。A.分崩离析:是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用在此处不妥,大词小用。C.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此词与语境不合。D.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此词与“被人”语意有重复之处。
3、【解析】选B。登陆: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②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登录:①登记。②指计算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取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可。磋商:反复商量,仔细讨论。协商: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非但/反而”是转折关系,“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
4、【解析】选B。A项“问题……改善”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改为“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繁琐”;D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在“成绩”后加“的工作”。
5、【解析】选C。A.快:畅快;B.回灯:把灯重新拨亮;惨:悲伤。D.拢:叩弦。
6、【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为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7、【解析】选D。①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③古:于是创作;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古:突然爆发出;今:鼓出来;使超过一般。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古:年纪大;今: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以前,先前;今: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8、A.D
9、答案:“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10、【解析】选B。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另C、D两项也是省略句。
11、略
12、①答案:本联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会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②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怀。
13、略
14、
(1)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掌握知识难度增大。
(2)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书海无边。
15、(1)放出眼光,敏锐选择,迅速掌握。
(2)多一些真诚求知,少一些浮夸卖弄。
16、(1)确立了自己的读书标准的人才是一位成熟的读者。
(2)文化是一种使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的力量。
17、B C(B.“赞同”和“不赞同”,作者的思想是辩证的;C.作者并未“忽略”)
18、分别指提醒早上的时间和色彩在早上的展示。
19、(1)农妇告诫“我”的话,虽说带有迷信色彩,但农民们对开花结果抱有很大希望,企盼来日能获得丰收。(2)这样写,表达了农民对草木性情的关注,也寄托了他们对草木虔诚膜拜的情感。
20、这与作者熟悉的情况相符。他了解草木,更了解农民,写作的文章就以物寄情,托物言志。
21、DE(D原文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读书”应为“阅读经典文本”。)
22、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需要,(1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1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1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分)(共4分)
23、(1)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或: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2分,只答“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给1分);
(2)接受异质文化,把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意思对即可,3分)
24、(1) 晚秋枫叶里的纵情 (2) 是灵魂的交响曲
25、车上不便通话,9点后再联系。
26、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立意不当没什么内容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潦草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发展等级10分 立意深刻材料丰富 语言表现力强 见解、构思新颖 立意较深刻材料较丰富 语言表现力较强 见解、构思较新颖 立意略显深刻材料略显丰富语言略有表现力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个别句子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