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训练提升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训练提升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16: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壶口瀑布
名 师 点 睛
1.巩固本课重点字词,掌握字音字形,积累并能辨析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3.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4.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笔下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以练助学
基础达标
游记是散文的一类,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的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的五要素:人物、时间、游程、风貌、观感。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审美享受。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三峡》;有的游记富于抒彩,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的游记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如余秋雨《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语义的搭配关系。语义的搭配既要合乎事理,又要符合语言习惯,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句子成分的搭配,包括主干的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等。检查句子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也可以采用“提取主干”的方法。主干搭配不当,通常有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了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并由此歌颂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基 础 巩 固
C 
2.下列句子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临出发时有人告戒:“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B.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C.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聘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
D.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振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 
D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啊,你从青藏高原跋涉而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离不开你的哺育,中华大地的文明离不开你的授课。
B.望着河床上浑浊的涓涓细流和想听却听不到的奔腾咆哮之声,我不禁失望:如此荒蛮之地,哪有什么人间奇景?
C.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
D.近日,黄河壶口瀑布水量大增,湍急的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奔涌而下,主瀑布几乎没有落差,出现“水岸齐平”的壮观景象。
B 

5.(山东东营中考)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___;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B 
课 内 阅 读
1.下列对课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2段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时感受到的惊心动魄,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时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了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B.第4段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就寄寓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中。
C.第5段用石头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巨石呈现的“静”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表现了水流的气势与精神,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绘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形、势,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拓展提升
能力达标
D 

2.概述文中分别描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雨季的特点: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心惊、畏惧。枯水季节的特点: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纤细柔美,堪称多姿多彩。

3.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还要写“脚下的石”?
①壶口瀑布是由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也不可对石不置一词。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能“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河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就很自然了。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用石头来衬托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从而赞美了河水巨大而无尽的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意境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的伟大性格奠定了基础。

4.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枯水季节仍然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壶口瀑布。“势如千军万马”总体上描绘波浪;“挤着、撞着”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多,而且密度大;“推推搡搡”写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写纵向的动态,突显出“挤”和“撞”的情态。这一句突出了壶口瀑布大浪裹着小浪,汹涌翻腾,直冲而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2)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是一个议论句,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点明了主题,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作者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赞美黄河,歌颂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
拓 展 阅 读
5.(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 ……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来到水边。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3)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4)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炽爱。
(5)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祖国无法割舍的眷恋。
综 合 运 用
6.阅读黄河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的比较表,并参照景观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项目
黄河壶口瀑布
贵州黄果树瀑布
洪峰流量
9000米3/秒
2000米3/秒
落差
50米
74米
宽度
水大时达千米
40米左右
季节变化
4~5月、9~10月水量最大
无明显季节变化
色彩
金黄色
银白色
观赏角度
俯视
仰视
审美特征
气势磅礴,雄浑壮丽
飞练悬峰,隽秀清丽

(1)根据瀑布所在省区自然环境的差异,解释两座瀑布色彩不同的原因。
壶口瀑布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黄果树瀑布流经地区植被繁茂,水清无沙。
(2)试从地形、地貌角度分析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观赏角度不同的原因。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大峡谷中,需从两侧俯视;黄果树瀑布位于断层悬崖上,需仰视。
(3)请你为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各拟定简单的解说词,注意体现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
示例:壶口瀑布咆哮奔腾,充满阳刚之美,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黄果树瀑布给人以柔美的感觉,水雾弥漫,使人如临仙境。

7.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各题。
(1)【古之黄河】面对黄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写出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
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近之黄河】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说道:“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材料二 现代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3)【今之黄河】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保护黄河的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示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