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名 师 点 睛
1.巩固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以练助学
基础达标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其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个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
1.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3.不必藏于己(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不必于己藏”)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基 础 巩 固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寡、孤、独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敩
教导。
与
举
选拔、推举。
矜
鳏
老而无妻。
D
A
B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7.默写。
(1)(江苏连云港中考)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
(2)《虽有嘉肴》中论述教学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南充中考)现代社会强调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4)《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为公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课 内 阅 读
1.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1)开篇第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开篇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拓展提升
能力达标
(2)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或: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先用“嘉肴”“至道”作类比切入话题,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再以“教”与“学”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解释二者的关系,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曰‘学学半’”加以佐证。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教学相长”是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说明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而“学学半”只从“教”这个角度来说明,是对“教学相长”的补充。二者关系:“教学相长”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学学半”是作为道理论据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4)文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前三句都是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显得明快而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5)说说你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文章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三个方面:①人才的选拔任用(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②公民的道德素质(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③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2)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节奏分明,句式整齐,语势强盛,铿锵有力,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义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3)如何理解和评价文中的“大同”社会?
文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它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折射了黑暗、动荡、人人自危的社会状况。它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可能成为现实。
(4)说说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些人群同样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
拓 展 阅 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女子出嫁。
幼而无父。
所以。
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绝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绝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贵州六盘水中考)阅读古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 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ɡ)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 (róu):同“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同“曝”,晒干。④参:同“叁”,多次。
味美。
勉励。
停止。
所以,因此。
C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示例:“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教学相长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综 合 运 用
5.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 《礼记·檀弓》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这人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材料二 一个乞丐,他形容枯槁,衣衫褴褛,浑身还散发着一股异味,大家都讨厌他,唯恐避之不及。乞丐走到一个小孩面前,小孩翻遍身上的口袋,抱歉地说:“叔叔,对不起,我很想帮助你,可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呢。”没想到乞丐却对小孩深深地鞠了一躬,连声称谢。小孩不解地问:“我什么都没给你,你为什么要谢我呢?”“不,孩子,”乞丐说,“你给了我最好的东西!”
①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尊严,哪怕是一文不名的乞丐,亦是如此。(或:人格尊严比物质的需要更重要。)②能帮助别人是可贵的,但还要尊重别人。③对别人最好的帮助,便是尊重他。
人人平等
(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示例: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设计一项活动内容。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