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6.1 怎样认识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6.1 怎样认识力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21 09: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情境教学,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铅笔、木块、磁铁、钢锯条、铁架台、钩码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新课教学:
(一)了解力的概念
学生展示:
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与前面学习的光相似;
物体间“推、拉、提、压”时都会产生力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教师指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力的作用呢?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知道答案。
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要想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二个物体。
学生练习:课件展示
学生展示:
物理学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什么是施力物体?什么是受力物体?
学生练习:课件展示。
(二)力的单位
问题导入:课件展示。
说明力有大小。
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完成课件中提出的问题。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
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实验2:手用力使钢锯条变弯曲。
学生归纳: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有没有改变来判断物体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合作讨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前面的问题,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的道理是什么?
演示实验:
用力拉木块,木块由静变动;运动木块受到障碍物,木块由动变静;木块运动中拉力变大,木块加速;木块运动中拉力变小,木块减速;木块运动中拉力方向改变,木块运动方向改变。
学生归纳: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或加速或减速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或加速或减速称为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与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所以得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没有改变来判断物体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合作学习:判断教材中图6-2与6-3各物体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例举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事例,并说出受力的判断依据。
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方框填空。
(四)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情境教学:课件展示。
思考:用网球拍击打网球,网球形变了,请问:网球拍有没有发生形变?说明了什么?
小实验:用手拍打桌子。
1.
用手拍打桌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2.
你还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活动2:推手游戏。
如图,甲推乙,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展示后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了力,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了__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___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学生练习:课件展示。
想一想:碰碰车对碰,你和对方的车会如何?
思考:碰碰车对碰时接触的橡胶会发生什么变化?
播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点火升空。
提出问题:火箭起飞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就腾空而起,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
学生合作学习:
解释下列二个现象: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跳高时,用力蹬地,能够提高跳高成绩。
(四)力的三要素
教师: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以二种形式体现:1.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下面我们先以推关门为例,即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为例,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再以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为例,请一位同学与老师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
1.力的作用点相同,力的方向相同,力的大小不同,观察钢锯条的形变程度;说明了什么?
2.力的方向相同,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点不同,观察钢锯条的形变程度;说明了什么?
3.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点相同,力的方向不同,观察钢锯条的形变程度;说明了什么?
请总结我们刚才在实验探究用到的实验?并讨论在前面的哪些实验中我们用到了这种实验探究方法?
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当堂练习:
3.教材第6页想一想:用扳手拧螺母(图6-8)时,怎样用力效果会更好?
拓展:如果工人的手已作用在扳手尾部,用最大的力时仍然不能拧动螺母,你能帮助工人师傅想想办法吗?
五、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教材P7自我评价与作业1、2、3、4、5题
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6.1怎样认识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亮点:
本节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能基于问题,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创设多种形式情境,举例生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并合理利用肢体语言,教学有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和谐积极。
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如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三个内容的教学,都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归纳,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物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老师吃透了安徽省中考物理纲要,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拓展,重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容量大,教学过程有条理,知识内容全面,整节课教学很轻松。
播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点火升空视频,既加深了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对学生进行了科技教育。
学生课堂反馈及学生课后作业的正确较高,说明了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题研究研讨课。
教学中的问题:
本节教学中有一个应用所学知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来解决“为什么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我在教学中忽略了!
本节教学中我还有一句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与运动方向的改变”,而我在教学中说成了“运动速度的改变与运动方向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