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20: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练习
第一部分:基础积累
1.
下列画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

A.别扭(bié)?
?譬如(pì)?
?晦涩(huì)?
?
不即不离(jí)
B.业绩(jì)?
?
?
字帖(tiē)?
?恳切(kěn)?
?颠沛流离(pèi)
C.商酌(zhuó)搀和(chān)冗长(rǒng)自顾不暇(xiá)
D.累赘(zhui)
拖沓(tā)?
?
躬行(gōng)简明扼要(è)?
2.
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A.谦虚?
?
修润?
?
譬如?
?
正心修身
B.诲恨?
?
悠久?
?
生疏?
?
南腔北调
C.儒家?
?
公寓?
?
丁卯?
?
躬行君子
D.恳切?
?
天坛?
?
别扭?
?
学而不厌?
3.
下面是学生作文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A.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B.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C.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D.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5.
根据下面的意思写成语。
(1)恭敬谨慎,竭尽心力,贡献出全部力量。(?
?
?
?

(2)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
?
?

(3)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
?

(4)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
?
?

(5)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
?

6.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休润
悲哀
草率了事
鞠躬尽粹
累缀
恳切
一以惯之
南腔北调
错别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7.
形近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第二部分:课内精读
8.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第①段,写叶圣陶先生描标点和让他人为自己修润普通话,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能不能删掉使文章更简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段,写作者与叶圣陶先生未能相见的事,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_______家。
(3)学而不厌,________,何有于我哉?
(4)仁者见仁,________。?
10.
语言运用。
仿写语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但因作者并非空乏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人物,表现他(她)的特点。(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课外拓展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温暖孤独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师。
②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③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绘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地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著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怎样的耐心和爱。
④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⑤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使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⑥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⑦于是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蘼菇汤?
⑧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记叙了关于汪曾祺的哪些事?请概括补充下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汪老下放沽源却以乐观的态度潜心“研究”马铃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汪老收藏起一切的孤独,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返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为家人带去温馨和快乐。
(3)按要求品析、理解下列句子。
①比较下面的原句和修改句,品析原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原句: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
改句:他走到我的眼前,慢悠悠地笑着说:“铁凝,你的脑门上一点儿头发也不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人是孤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第⑦段画线句,揣摩汪曾祺在返家途中的心理,并加以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汪曾祺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学习了本文,班级举行以“走近叶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练习。
(1)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一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以极高的热情筹备纪念活动,请你为纪念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官网发布第16届大赛通知,本次大赛第一批投稿截止到11月30日,2020届考生也可报名参加。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承办,是目前全国主办单位级别最高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作文赛事之一。
大赛以“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配合促进新课程改革;引领中学生健康写作,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按照严谨规范的组织程序和公正公平的评选原则,通过初赛评选、现场决赛终评等多层环节,选拔成就了一大批文学特长生,为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和推动语文教育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启动第十六届作文大赛,欢迎全国各地中学(含职高、中专)组织参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
(1)鞠躬尽瘁
(2)以身作则
(3)颠沛流离
(4)诲人不倦
(5)一以贯之
6.
休,粹,缀,惯,修,瘁,赘,贯
7.
琐碎,酌情,冗长,躬身,纯粹,灼热,沉重,躲避
8.
(1)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深厚,谦虚好学。
(2)不能。叶圣陶先生送客人这些小事,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的人。
9.
(1)叶绍钧?
编辑家?
教育家
(2)学者?
散文
(3)诲人不倦
(4)智者见智
10.
这个句子是双重否定句,“无不”是两个否定词,表示全部的意思,我们用双重否定句进行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他拍案叫绝。
11.
【示例】
卢姨退休后应聘了社区网络管理员,但采集的信息要录入微机,而她一点基础都没有,于是她从最基础的拼音打字开始学起,只用了半年时间,她就能熟练操作网络化管理系统。她说:虽然工资不多,但我学到了新的知识。是的,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肯用功就没有学不成的东西。
12.
(1)汪曾祺在被下放时遭遇不公正待遇,远离家人,远离文学,这种境遇是孤独的;但他对生活充满耐心和爱,并用温馨和乐观抚慰世界,温暖自己和他人,所以他的人生之旅是孤独而温暖的。
(2)①汪老以他的随和化解了“我”与他初次相遇时的顾忌(汪曾祺主动与初次见面的“我”打招呼);
③汪老以他认真的工作态度,真实而细致地为“我”的小说《玫瑰门》提意见。
(3)①原句中,“笑着”单独成句,并使用问句,突出汪老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②被下放时,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孤苦一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
(4)示例:我不能让家人担心。我要用这蘑菇烹制鲜美的汤,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孤独就留给我独自品尝吧(用第一人称,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与内容相关的合理想象即可)
(5)亲切而温和;坚韧乐观,对生活充满耐心与爱;诚实坦然,关心他人;胸襟宽广,关爱家人;孤独寂寞,从容无私。
13.
(1)示例:理想是事业之母。
(2)示例:收集叶圣陶先生的照片;播放有关他的纪录片,介绍他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及思想探索之路等。
14.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欢迎全国各地中学(含职高、中专)组织参赛。
15.
示例一:我觉得不妥当。网络词语虽然新潮,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但在规范性、科学性上存在着一些欠缺。写作文是为了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使用如“666”“酱紫”这样的网络词语,文章会显得不够规范、典雅,又影响他人理解。
示例二:我觉得合理。语言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要善于接受新鲜词汇,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作文使用网络词语,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何况,现在很多网络词语,如“抓狂”“点赞”已经被大家熟知和接受,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
示例三: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网络词语良莠不齐,写作时我们要善于取舍,慎重选用,使用那些大家熟知并广泛接受的网络词语,如“给力”“点赞”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坚决不用那些不够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词语。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