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七(A)
一、选择题
1.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引爆一战的“火星”是( )
A.三国同盟形成
B.巴尔干同盟的建立
C.三国协约形成
D.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2.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
A.战胜国对战败国再次处置和掠夺
B.进一步协调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
C.平衡了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D.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利益决定的
B.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
C.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
D.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矛盾重重
4.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全球通史》中写到:1917
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在俄历2月,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在俄历10月,推翻了临时政府,确立了苏维埃政权。俄国十月革命(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7.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B.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
C.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D.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
8.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的条件包括( )
①英国继续控制苏伊士运河 ②将石油行业收归英国国有 ③英军仍然驻扎在埃及境内 ④英国继续保留领事裁判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他曾担任墨西哥国民革命党主席,在担任墨西哥总统之后,于1934~1940年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他”是指( )
A.卡德纳斯
B.卡尔德隆
C.桑地诺
D.扎格鲁尔
10.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11.如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 )
A.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
C.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12.20世纪的两次大的灾难——世界战争都是从欧洲爆发,下列关于这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共同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战后都形成了新的欧洲格局 ②社会主义运动都得到了发展 ③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都得到了恢复
④都引起了欧洲版图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交,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燸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由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导,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甘地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兰特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分”,并预言“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为何如此?他在第三章“生物学与历史”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摘编自《让历史真正“有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元检测七(A)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引发一战的“火星”应该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故D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为一战爆发提供了条件,但不是引爆一战的“火星”,排除A、C两项;巴尔干同盟在一战前就已经瓦解,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2.答案:D
解析:由于巴黎和会主要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还没有按照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而华盛顿会议就是协调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故被称作巴黎和会的继续,所以选D而排除B;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日主导的,主要对中国进行争夺的会议,故A表达错误,排除;C项的表达是符合史实的,但是并没有体现其与巴黎和会的关系,排除。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因此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故D正确;国家利益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但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是加速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故B错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有强权色彩,旧的矛盾没有完全解决,故C说法错误。
4.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体现了“由空想到科学”,故A错误;巴黎公社的建立体现了“由理论到实践”,故B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体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到现实”,故C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在1949年,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的成果,A、B两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在斯大林模式下,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故A项错误;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前期,在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独立方式的比较,无法推断出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B项错误。材料体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而不是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印度各阶层人民的态度,而是强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质是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依据埃及独立的史实来看,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做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埃及独立后,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②不符合题意,A、B、D三项排除。故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卡德纳斯在担任墨西哥总统之后,于1934~1940年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故答案为A项;卡尔德隆于2006年当选为墨西哥总统,排除B项;桑地诺是尼加拉瓜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C项;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互相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扩军备战,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据《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及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期大国利益的划分。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局的框架,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无法成为战后欧洲分裂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一战中,苏俄建立,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加;两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一段时间,经济都得到了恢复;两次世界大战都引起了欧洲版图变化,如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二战后德国分裂。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三项概括不全,排除。
13.答案:(1)孙中山的品质:立场坚定;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
(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挠,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可以得出孙中山的品质:立场坚定;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第(2)问“相同点”主要从其指导思想、斗争方式、斗争精神、斗争过程中所体现的两面性等方面去分析总结。“不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根据材料“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可知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
14.答案: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
说明:社会主义俄国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借鉴西方经验,经济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并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繁荣。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论题,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论题进行阐述说明。比如本题可以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来提取论题。说明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俄国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分析说明。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