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1 20: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伤 仲 永
——王安石
⒈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童年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
“神童”
常人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4、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6.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中心: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课文根据表达方式可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
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
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
原因,引人深思。
2、课文叙述了仲永三个阶段的表现,叙事部分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赠 言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赠 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赠 言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要想知识常新,思想常新,还得多学习呀。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热爱你们的学习吧!
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作 业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一、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养父母”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
4、邑人:
5、“从先人还家”从:
二、解释几个词语。
赡养
全乡
有的人
同县的人
跟从
6、“前时之闻”:
7、“卒之为众人”卒:   众:
8、“如此之贤也”贤:
9、“且为众人”且:
10、“固众人”固:
以前听到的名声
最终
普通
(有)才能
尚且
本来
1、“不使学”是:
2、“还自扬州”是:
3、“受之天也”是:
3、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翻译下面句子。
1、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啦。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解释下列各组的多义词
忽啼求之 余闻之也久
借旁近与之 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余闻之也久 并自为其名
仲永之通悟 自
卒之为众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粉刷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粉刷.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字词读音
扳(pān) 谒(yè ) 泯(mǐn ) 称(chèn )
夫(fú ) 邑(yì )
二、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三、虚词 1.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⑥仲永之通悟: 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2.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文言文知识归纳
3.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介词,把
或以钱币乞之 介词,用
文言文知识归纳
四、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然 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词尾,……的样子)
五、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
文言文知识归纳
稍稍宾客其父 古:渐渐,慢慢地。
今:稍微。
复到舅家 古:再,又。
今: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 古: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文言文知识归纳
六、重点句式:省略句
1.(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之或仲永)学。
(余)令(其)作诗,(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奇: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对……感到惊奇
宾客:名词作动词,
把……当宾客对待
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七、词类活用
八、重点词语
(1)伤: 哀伤、叹惜 (2)隶: 属于
(3)未尝:不曾,尝:曾经。 (4)异:对……感到诧异。 (5)焉:代词,此、这件事。(6)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7)书:写。 (8)自:自己。 (9)为:题写。 (10)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11)一乡: 全乡。 (12)观:观赏。(13)自是:从此。 (14)养:赡养 (15)立就:立刻完成。 16文理:文采和道理。 17皆:全、都。 18邑人:同县的人 。 19奇之:对此感到惊奇。20稍稍:渐渐。21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22)或:有的人。 23乞:索取,花钱求仲永题诗。 24利:认为……有利可图。25日:每天
26扳:通“攀”,牵、引。27 环谒:四处拜访。 28 闻之:听到这件事。 29 从: 跟从。 30 称:相当。 31 自:从。 32 复:再、又。
33焉:代词,指仲永的情况。
34泯然: 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5众人:常人。 36闻:听到的名声。
37通悟:通达聪慧。 38受:承受。
39贤:胜过、超过。 40贤: (有)才能。
41才人:有才能的人。 42卒: 最终。
43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44彼其:他。 45且: 尚且。 46 众:普通。
47固: 本来。 48 已:停止。
实词虚词关
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先前。
方仲永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
第一部分:(1-2)
(以叙事为主)
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思路结构
第二部分:(3)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
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
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
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思路结构
第三段:
第一段:
第二段:
写农家子弟方仲永年幼聪明非凡,写诗闻名乡里的情形及他父亲贪利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方仲永的才能逐渐消失,终于有神童沦为普通的人。
就事论理,阐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思路结构
1、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
———— , ——————
2、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
——————— ,——————————
3、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
————— ,——————
金溪民方仲永 , 世隶耕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意理解关
原文填空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4、又七年后的结局:—————
5、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
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 ——————————
6、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
————— , —————, ——————。
7、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仲永命运变化的
关键的句子: ———————— 。
泯然众人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不使学
8、第一、二段的过渡句:
——————
9、仲永变化的原因:
—————— , —————,—————— 。
————————。
余闻之也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返回
⒈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简答:
—— 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童年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
“神童”
常人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及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体会文中的词语效果
1.“啼”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之上。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了伏笔,点出了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本文语言精当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