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 句子连贯与仿写、对联 课件(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江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 句子连贯与仿写、对联 课件(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20: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句子连贯与仿写、对联
1.[2020·盐城]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柠檬的酸性比葡萄更明显,所以网友们现在选择了“吃柠檬”来表示妒忌。
②但是在网络时代,“柠檬”代替了“葡萄”成为“酸”的代名词。
③“吃柠檬”的人就成了“柠檬人”,形容那些躲在键盘后表达很多酸言酸语的人。
④原来有一句熟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用来形容妒忌的心态。
⑤我们希望大家做一个理智而文明的“柠檬人”,因为小酸怡情,大酸伤身。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④②①③⑤
【答案】 D
【解析】本题文段主要写网络时代的“柠檬人”。先从熟语谈起,再引出“柠檬”代替“葡萄”,故确定④为首句,②①承接④句,解释“吃柠檬”表示妒忌的原因。③句总结什么是“柠檬人”,⑤句在段末提出希望。综合分析,排序为:④②①③⑤。
2.[2019·盐城]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
         ,        ,        ,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阅读文段可知,此题是有关“德”的文段。②①④句中“无论”“还是”“抑或是”是具有明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引出“德”的重要性,故置于首位。③句的“私人领域”,与后文的“报效祖国”衔接自然,也使文章由个人到国家的主题更加深入。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②①④③。
3.[2018·盐城]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讯等先进技术,将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⑤①③②④  B.⑤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⑤  D.②⑤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阅读语段可知,材料是对“智能高铁”的介绍。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首先指出说明对象“智能高铁”,故此置于首位。⑤句紧跟②句,解释说明什么是“智能高铁”,①句从功能的角度,③句从综合运输的角度,分别介绍“智能高铁”的情况,注意“同时”这一提示性信息。④句总结“智能高铁”的意义。
4.[2019·泰州节选]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德育活动,你班参与其中。
【树民族自信】为树立同学们的民族自信,老师拟写了上联:迎祖国七十华诞。请你结合教材中“长城”这一专题的学习感受,对出下联。
?
示例:展华夏千年文明
5.[2018·盐城节选] 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答案】示例:咏诗词弘扬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意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变形式”可对“咏诗词”,“演绎经典”可对“弘扬传统”。
6.[2018·泰州节选] 学校开展“防止学生沉迷网络”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经典引领】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沉迷网络误学业。请你对出下联。
【答案】示例:阅读经典长知识
【解析】做此题要明确题目要求,并了解对联的要求,分析上联的结构特点“沉迷/网络/误学业”,再作解答。
【考情总结】
(1)语句排序题是盐城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句子衔接以语序排列为主,排序语段主题范围较广,涉及自然、人生感悟、读书学习、品德修养等,所选语段议论性、说明性、记叙性兼有。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衔接选择型、排序选择型、补写句子型。盐城2015年考补写句子型,其他年份多以语句排序和选句衔接的选择题型出现。
(2)盐城和泰州对仿写和对联的考查,一般放在综合性语段或语文实践活动中,分值一般为2分。
考点一 句子连贯 
角度1 句子衔接
一、看填入语句的位置
句尾衔接。填入文段结尾处,这类句子一般是总结全文,注意总结文段的主旨、结论。
句中衔接。填入文段中间,这类句子一般是承前启后或展现论证过程、说明过程。
二、抓住五种句子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句是结束上文话题并引出下文话题的句子,是标示两层意思转换的关键。
省略主语的省略句。这类句子承接前面句子的主语,省略了句中主语,要寻找与其有同一主语的句子。
含有相同词语的同词句。这类句子至少含有一个相同词语,论述的话题密切相关,常会“相邻而居”。
总领概括的总括句。这类句子在总分结构的语段中起着总领概括作用。
结构相似的同构句。这类句子格式相同或句首短语相同,同构句或相邻,或成为总括句。
三、关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句首或句中的副词“又、还、也”等,或连词“并且、而且”等,是构成并列关系的标志词语。
位于句子开头的“不过、可、可是、然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语。
表示因果关系的,如“因此、所以”。
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等关联词,是标示上下句逻辑关系的标志词语。
“总之”等词表示总结、概括上文内容,是构成分总关系的标志词语。
角度2 句子排序
一、观察比较,确定首句
1.根据选项规律,缩小范围找首句
排序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中考试卷选项设置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如2020年杭州卷、苏州卷的选项:
[2020·杭州]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2020·苏州]
A.①⑤④③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④②⑤① D.③①④⑤②
这种排列规律,在排序题中极为常见。观察各个选项的第一个句子序号,四个选项两两相同,即能作为首句的句子,可以二选一。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答题的时间。
2.抓标志性词语,确定首句或者排除肯定不能做首句的选项
(1)适合做首句的句子:
①时间状语:目前、近年来、当……的时候,等等。
②背景铺垫语:随着、在……中(之内)、在……的形势下,等等。
③追溯词:至于、从……开始,等等。
④引用语:(用别人的话引出观点或说明对象)××曾说过。
(2)不适合放在开头的句子:
①结语类:总而言之、总之、因此、所以,等等。
②暗示性的词语:可是、从来、况且、另一方面、例如、因为、同时、过去、现在、也、又、再,等等。
③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等。
二、局部排序,分割排除
确定好首句后,就要根据各个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语意连接。首先将最有可能、必须连在一起的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并随时排除选项;然后,再对已经排列好的各组句子,进行第二次排列。
局部排序的依据有:
1.借助关键词
语段中的某些词语往往是理清句子含义和先后次序的重要标志。
  借助关联词语: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只要……就……,因此,所以,然而,可是。
借助顺序、层次词: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其他时间词、空间词、逻辑顺序词、发展顺序词。
借助代词:这,这里,这些,这时;那,那里,那些,那时;我,你,他(她、它);其中,此,彼,等等。
借助暗示性词语:也、又、再、同时、过去、现在、例如、可见,等等。
具有指示性的标点符号:冒号、分号、破折号等。
重复出现的词语。
2.借助语意相关性
两句话就同一个话题阐述,语意上紧密相连。
三、确定文体,对症下药
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段,排列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1.议论性语段
特点: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 
方法:从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这一角度切入解题,顺序为“论点→对论点的证明(分论点或论据)→对论据的总结”。
2.说明性语段
(1)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动植物生长等。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来介绍。
3.抒情性、描写性语段
找关键句。看哪个句子可以作为中心句、首句、末句。
看句子结构。结构相似的句子往往紧紧相连。
看关键词。如果有方位词、时间词,要充分利用。
读透语意。通读句子,根据语意进行排列。
四、通读验证,确定答案
验证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一步,将排列好顺序的句子通读一下,看前后语句是否连贯,最终确定答案。
角度3 补写
  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例 [2015·盐城] 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首先想到 (1)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2)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3)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解析]首先,跳过空缺处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和层次。语段围绕根的作用展开,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根的什么作用,第二层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根的作用是什么,第三层解释第二层。其次,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推断横线处要填写的内容。第(1)空可从后文“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推断出,第(2)空从最后一句“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可知。第(3)空连接“假根”和“为什么称为假根”,所以要填过渡句。最后检查语意是否连贯,内容是否完整。
[答案](1)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2)固定植株(的位置) (3)(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方法指导】
作答补写类题时,首先,要通读整个文段,把握文段的大意和层次,对补写句子的内容有大体上的认识。其次,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语境,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最后,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具体方法如下:
(1)通读整个文段,把握文段的大意和层次,对补写句子的内容有大体上的认识。
(2)观察横线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它与文段其他内容的关系。
①横线在文段的前端,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句子对文段有着领起或概括的作用。
②横线在文段的中间,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句子对文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横线在文段的末尾,则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句子对文段有着顺延、解释、补充或者总结的作用。
(3)弄清楚补写句子的作用之后,抓住前后的关联词、中心词或标志性词语等,提炼出补写句子的要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4)通读补写后的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即可。
考点二 仿写 
第一步:审题
  首先要审清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领会所给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仔细分析例句特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句子的结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等。
  总结:审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审题干,明确显性要求;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
第二步:仿写
  解答仿写题要做到四个统一:
1.话题要统一
  “话题”指仿写句子的中心,有的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有的没有规定陈述对象,需要找出隐含的中心,精心选材。
例:请仿照例句,以“友谊”为话题写句子。
(例句)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力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
[解析]本题给出了话题——友谊,仿写的时候就必须以“友谊”为对象进行仿写。
[答案]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护理,要用热情去浇灌。
2.句式要统一
  仿写句子要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必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做,做到句式统一。
例: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道仿写题的难度较大,在仿写的基础上做了两个限定:一是要“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二是“意思完整”。所给例子是以“海”为本体生发的一组比喻句。从整体看,几个本体和喻体都是由首尾呼应的总分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从局部看,后几个本体和喻体是由同一个前提“海”生发出来的事物,并且尾句要照应首句的本体“海”。
[答案]天空是云的娱乐园:
风是碰碰车,
虹是跷跷板,
月亮、星星是天空的游客。
3.修辞要统一
  考查仿写句子一般与考查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例: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  。?
[解析]按要求,仿写的句子需要围绕“春姑娘”展开,要表现出春天给大地、人间带来了什么。修辞上,例句运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答案]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 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4.色调要统一
  色调即色彩和情调,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彩,同时还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例: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①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
②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
[解析]例句中的“阳光”和“照亮所有的黑暗”所体现出来的感彩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仿写的时候,也要延续例句的感彩。
[答案]①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②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考点三 补写(拟写)对联 
1.牢记对联的规则
(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要相对。如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等。
(3)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4)结构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应一致,如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
(5)平仄和谐。一般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仄起平收,上下联要平仄相反。
2.善用联想
(1)相反联想。比如由“冬”想到“春”,由“旧”想到“新”。
(2)相似联想。比如由“春风”想到“夜雨”“旭日”,由“白玉”想到“黄金”。
(3)相关联想。比如由“春风”想到“关爱”“温暖”,由“秋天”想到“收获”。
3.寻找突破点,逐步扩充
  补写对联,可以从题干所给一联中选择最容易突破的字词,扩充对联。
  如:请为“发奋识遍天下字”拟写下联。
  发奋  识遍  天下  字
  ④↓   ③↓  ①↓  ②↓
  ①从“天下”入手,可以对出“人间”“世间”“九州”“华夏”等,但后两个严格来说不是方位名词。
  ②从“天下”的左、右两边继续突破,发挥相似联想,由“字”想到“书”“文”等。
  ③从离“天下字”最近的“识遍”继续突破,这两个字并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二字短语,结构上属补充式。而且“识”和末尾的“字”构成了施动和被动的关系。发挥相似联想,从“识字”可以想到“读
书”“作文”;再找一个和“遍”意义相近的字,如“尽”“完”等。
  ④开始收尾,找“发奋”的近义词,如“决心”“立志”等。
  发奋  识遍  天下  字
   ↓  ↓  ↓  ↓
  立志  读尽  人间  书
1.[2020·宿迁改编]在文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      ,      ,      ,      ,这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①有趣但不失厚重 ②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 ③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④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答案】D
【解析】本题在作答时,应注意上下文的衔接。“过去”“现在”后应接“未来”,故③应放在首位,因此排除A、C项;“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是个总起句,应放在②和①的前面引出后文,故选D。
2.[2020·江西]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第⑤句为观点句,并强调“乐‘生’是人的本分”,应该放在开头,即可排除A、B两项;再从观点之后运用的材料来看,第①句列举杀身成仁的志士来说明他们是乐“生”的人,接其后更合适,第③句继续分析阐述这些乐“生”的人为何能将生命视作敝履;接第①句之后;第④句中,“这样深的爱”是对第③句的概括,再接其后;第②句是总结句,放最后。
3.[2020·盐城中学模拟]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    ,    ,
    ,    。?
①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②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③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④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⑥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A.①⑥②⑤③④ B.④①⑥⑤③②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⑤③①⑥②
【答案】C
【解析】根据“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知第④句应放在首位,因为第④句中的“文化遗产”和这句话衔接紧密。第④句谈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下面应该首先介绍物质文化遗产,再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应把第①句放在第二位。因为第⑥句、第②句介绍的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而⑤和③都是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⑥②应在⑤③的前面,故选C。
4.[2020·重庆A]将情思融入景物之中,景物就成了意象。请参照示例,从备选景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句用意象表达情思的话,修辞和句式不限。
示例:月——月,一条银色的扁担,这端挑着天涯,那端挑着故乡。
备选景物:落叶  大海  夕阳
【答案】示例一:落叶——落叶在空中飞旋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舞出生命的极致。
示例二:大海——海面翻腾奔涌,潮起潮落,而心之深处一片宁静。
示例三:夕阳——夕阳吻着山峦的额,迟迟不肯坠落。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通过月这一意象表达了乡愁。仿写的时候,也要注意从备选景物中任选一个,作为意象,运用某一修辞,表达一种情感。
5.[2020·包头]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照鉴中国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胸襟和气魄。唯人民和生命为重,中华儿女无畏而坚韧,谱写了一曲抗疫之歌。有对联赞云:
上联:异域同天,守望相助,抗疫留佳话
下联:  。?
示例:举国一心,防控互联,驱瘟赞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