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文学文化常识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知识
春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主要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为“五经”。
春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春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旧传为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战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称“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是“四书”之一,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战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所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选自该书。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战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现存33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该书。
战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吕不韦,秦相。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穿井得一人》选自此书。
西汉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刘向,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计12策,33篇,国别体史。此书还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之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西汉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与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乐府。
乐府诗,《木兰诗》《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曹”之首,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称其为“天下奇才”。
代表作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其五)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另外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孟浩然,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称“诗佛”。苏轼赞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竹里馆》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大李杜”。
代表作品有《行路难》(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品有《马说》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秋词》(其一)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品有《钱塘湖春行》《卖炭翁》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永州八记》等,著有《柳河东集》。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品有《泊秦淮》《赤壁》等。
李贺,字长吉,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鬼”。
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等。
唐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
代表作品有《无题》《夜雨寄北》等。
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花间派”的开创者。
代表作品有《望江南》等。
王湾,唐代诗人。代表作品有《次北固山下》等。
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兼攻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有《浣溪沙》等。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卖油翁》等。
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选自《王文公文集》。另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封温国公,谥号“文正”。代表作品有《资治通鉴》等。
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渔家傲》等。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等。
宋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人称“词中之龙”,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过零丁洋》等。
元明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元曲四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之一。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等。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元明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施耐庵,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品有《水浒传》等。
罗贯中,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等。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等。
清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聊斋志异》,《狼》选自该书。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有《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选自该书。
清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己亥杂诗》(其五)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收录在《呐喊》中。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代表作品有《饮冰室合集》等。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林徽因,建筑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品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代表作品有《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欧也妮·葛朗台》等。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我爱这土地》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戴望舒,现代诗人、翻译家,被称为“雨巷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杨绛,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乡愁》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子夜》、《蚀》三部曲、《春蚕》、《林家铺子》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汪曾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贾平凹,当代作家。他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代表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一棵小桃树》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精神的三间小屋》。
曹文轩,当代作家,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代表作品有《草房子》《红瓦》等。
现当代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阿来,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尘埃落定》。
刘慈欣,科幻作家,2015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项。代表作品有《三体》《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带上她的眼睛》。
俄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普希金,俄国诗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苏联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高尔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政治活动家。代表作品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印度 英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印度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为《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
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近代作家、哲学家。代表作品为《新工具论》《随笔》。
法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莫泊桑,法国19世纪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为《羊脂球》《项链》。
雨果,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为《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古希腊、丹麦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古希腊
伊索,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代表作品为《伊索寓言》。
丹麦
安徒生,丹麦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品为《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奥地利、美国
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奥地利
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代表作品为《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美国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代表作品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诗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诗
从字数看,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言诗。
四言:《关雎》《蒹葭》
五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七言:崔颢《黄鹤楼》
诗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诗
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通常由四句组成,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排律或长律。均有五言、七言之分。
【注】律诗通常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来说,律诗二、三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五言绝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文天祥《过零丁洋》
词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词
唐代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等。按长度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的题目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分。词的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豪放派: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为词牌,密州出猎为词的题目)、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婉约派:晏殊《浣溪沙》、李煜《相见欢》
曲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曲
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内容上吸收了在民间传唱已久的故事,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元散曲以小令、套数为主。小令是元散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书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书
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吴均《与朱元思书》
诸葛亮《诫子书》
铭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刘禹锡《陋室铭》
说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说
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
韩愈《马说》
周敦颐《爱莲说》
记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这类文章内容大多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也有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
柳宗元《小石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序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序
一种文体,一般用以陈述文章的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赠序)
表
重要文体知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体类型
文体特征
代表篇目
表
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诸葛亮《出师表》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1.菡萏:荷花的别称,在《荷叶·母亲》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2.鸿雁:书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洛阳边”。
3.星汉、星河:银河。如《观沧海》中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杨花:柳絮。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5.匹夫:平民百姓。如《论语》中的“匹夫不可夺志也”。
6.征人、征夫: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如《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7.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如《木兰诗》中“当户理红妆”。
8.烽火、烽烟: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泛指战事。如《春望》中“烽火连三月”。
9.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如《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0.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如《陋室铭》中的“往来无白丁”。
11.鸿儒:博学的人。如《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
12.金经:佛经。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岱宗:泰山。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14.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如《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
15.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
16.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如《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
17.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
18.暖树:向阳的树。如《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19.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如《雁门太守行》中的“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黄发:老人,旧说是长寿的特征。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21.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22.三秦:关中地区。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
23.金陵:南京。如朱敦儒《相见欢》中的“金陵城上西楼”。
24.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25.庙堂:朝廷。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6.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泛指月亮。如《水调歌头》中的“千里共婵娟”。
27.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如《范进中举》中的“世先生同在桑梓”。
28.文庙:孔庙的别称。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又称孔庙为文宣王庙。
29.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如《无题》中的“青鸟殷勤为探看”。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30.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也可借指女子。如《满江红》中的“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31.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之怒”,《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
32.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借指士兵。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年少万兜鍪”。
33.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如《过零丁洋》中的“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化常识1 常用别称、代称
常见的文化常识
34.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如《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35.南冠:俘虏的代称。如《别云间》中的“今日又南冠”。
36.社稷:国家。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如《陈涉世家》中的“复立楚国之社稷”。
37.闾左:贫苦人民。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如《陈涉世家》中的“发闾左谪戍渔阳”。
38.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名: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自称姓名或名;二是用于介绍或作传;三是称所厌恶、轻视的人。
(2)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杜甫为杜子美,称韩愈为韩退之。
(3)号:常见的有下面几种。①别号: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等。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表明使用者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也有人以号明志,如周敦颐号“濂溪先生”。②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范仲淹谥号“文正”。
1.人名称谓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4)称谓: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称籍贯:出生地。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②称官名:如称杜甫为“杜工部”。③称官地: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三国演义》中用“豫州”指代当过豫州牧的刘备。
(5)斋名:指用斋名或室名来称呼,如称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1.人名称谓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
(2)公:对男子的尊称。如陈康肃公。
(3)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如《湖心亭看雪》中的“莫说相公痴”。
(4)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尊称。如《范进中举》中胡屠夫说:“……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2.常见称呼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5)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卿今当涂掌事”。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如《核舟记》中的“虞山王毅叔远甫”。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8)臣:古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如《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
2.常见称呼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令:令尊(称对方父亲);令堂(称对方母亲);令郎(称对方儿子);令爱(称对方女儿)。
(2)惠:惠顾(称他人的光临);惠存(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惠赠(称人赠予的敬辞)。
(3)垂:垂问(称别人对自己询问);垂询(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垂念(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垂爱(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3.敬辞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4)赐:赐教(给予指教);赐复(敬称人回信的套语)。
(5)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高论(称对方的言论);高寿(问老人年龄的敬辞);高龄(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朋(犹贵宾);高邻(对邻居的敬称)。
(6)贤:贤弟(对年岁较幼之友的敬称);贤侄(对侄辈年轻人的美称)。
3.敬辞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7)奉: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伴)。
(8)其他:久仰(仰慕已久,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套话);劳驾(请别人做事或让路时的客套话);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贵姓(询问他人姓氏);贵庚(问人年龄);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驾(对他人的尊称)。
3.敬辞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家:家父、家严、家君(对人称说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对人称说自己的母亲)。
(2)舍:舍弟(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舍妹(对别人称自己的妹妹)。
(3)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4)愚: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愚见(称自己的意见)。
(5)拙: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著(称自己的著作);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6)其他:寒舍(称自己的家);见教(指教我);见谅(请对方谅解)。
4.谦辞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
(3)弱子:幼儿,小孩。如《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若孀妻弱子”。
(4)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如《愚公移山》中的“始龀,跳往助之”。
(5)垂髫:垂下来的头发,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6)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5.年龄称谓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7)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8)及笄:女子十五岁。
(9)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
(10)而立: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中的“三十而立”。
(11)不惑:指四十岁。出自《论语》中的“四十而不惑”。
5.年龄称谓
文化常识2 称谓称呼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2)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13)花甲、耳顺:六十岁。“耳顺”出自《论语》中的“六十而耳顺”。
(14)古稀:指七十岁。
(15)耄耋:指八九十岁,泛指高寿,老年。
(16)期颐:指一百岁。
(17)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如《桃花源诗》中的“斑白欢游诣”。
5.年龄称谓
文化常识3 科举制度及官职变动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创自隋朝,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2)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进学回家”。
1.科举、教育制度
文化常识3 科举制度及官职变动 ?
常见的文化常识
(3)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
(4)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考中第七名成为亚元。
1.科举、教育制度
文化常识3 科举制度及官职变动 ?
常见的文化常识
(5)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6)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大殿上对贡士亲自策问。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7)三甲: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1.科举、教育制度
文化常识3 科举制度及官职变动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左迁:降职。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岳阳楼记》中的“迁客”。
(2)谪:贬官。如《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陟:提拔、晋升。如《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
(4)举:选拔、任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官职升降
文化常识3 科举制度及官职变动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如《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
(3)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如《木兰诗》中的“木兰不用尚书郎”。
(4)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如《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
3.职位
文化常识3 科举制度及官职变动 ?
常见的文化常识
(5)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在《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中指前线统帅。
(6)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门都尉”。
(7)督: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如《出师表》中的“众议举宠为督”。
3.职位
文化常识4 文学团体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建安七子: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文化常识5 史书体裁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左传》(《曹刿论战》)、《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2.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如《史记》(《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汉书》。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国语》。
文化常识6 天文地理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2)文曲星:旧时迷信的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如《范进中举》中的“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3)星宿: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4)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1.天文知识
文化常识6 天文地理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
(2)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3)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江”即指长江;“河”即指黄河。
2.地理知识
文化常识6 天文地理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4)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阴、阳:古人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如《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指汉水的北面,《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指衡山的南面。
2.地理知识
文化常识7 古代统计单位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转: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如《木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
(2)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如《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4)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
1.古代计量单位
文化常识7 古代统计单位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5)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也被当作一种计量单位。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于我何加焉”。
(6)黍: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如《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
(7)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如《智取生辰纲》“那汉子道:‘五贯足钱。’”。
(8)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如《溜索》中的“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
1.古代计量单位
文化常识7 古代统计单位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
(2)亭午:正午。如《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是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中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2.古代计时单位
文化常识8 古代生活用品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如《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
2.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如《木兰诗》中的“对镜帖花黄”。
3.簪缨:代指达官显贵。如朱敦儒《相见欢》中的“中原乱,簪缨散”。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如《春望》中的“浑欲不胜簪”。缨,帽带。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戴朱缨宝饰之帽”。
文化常识8 古代生活用品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4.缟素:缟、素都是白色的绢,指白色丧服。在《唐雎不辱使命》“天下缟素”中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5.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在《三顾茅庐》中形容男子貌美。
6.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泛指音乐。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
7.珮、环:玉饰。如《小石潭记》中的“如鸣珮环”。
文化常识8 古代生活用品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8.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
9.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
10.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如《湖心亭看雪》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樽:盛酒的器具。如《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
12.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一箪食”。
13.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一豆羹”。
文化常识9 房屋建筑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斋:书屋名。如蒲松龄书屋“聊斋”。
2.堂:高大的房子。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也被称作堂,如《木兰诗》中的“天子坐明堂”。“正堂”则指官府治事的大堂,如《灯笼》中的“某某县正堂”。
3.宇:房屋。如《梁甫行》中的“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4.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文化常识10 古代休闲方式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射: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如《醉翁亭记》中的“射者中”。
2.弈:下棋。如《醉翁亭记》中的“弈者胜”。
文化常识11 古代纪年法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古代的皇帝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的“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十二月”,“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核舟记》中的“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文化常识11 古代纪年法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
3.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水调歌头》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的“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
文化常识12 戏曲人物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2.小旦:扮演年轻女子。
3.小生:扮演年轻男子。
4.小丑:扮演滑稽人物。
5.老旦:扮演年老的妇女。
文化常识13 传统节日及习俗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古时又称元日、元正、元旦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传。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夜。元宵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3.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文化常识13 传统节日及习俗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驱“五毒”等。
6.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故称为“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文化常识13 传统节日及习俗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8.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民间有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风俗。
文化常识13 传统节日及习俗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0.除夕: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11.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主要习俗有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如《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
文化常识14 二十四节气 ?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反映季节、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文化常识15 其他 ? ?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1.矜:同“鳏”,老而无妻
2.寡:老而无夫
3.孤:幼而无父
4.独:老而无子
5.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6.孀妻:寡妇。如《愚公移山》中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文化常识15 其他 ? ? ?? ?? ?
常见的文化常识
7.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如《愚公移山》中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8.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9.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