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1 11: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自学完成,识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
_________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益尖锐。各地的___________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安禄山身兼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_______________地区防御重任,势力逐渐膨胀。
2、概况:
(1)_____年,_________和部将______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自河北南下,先后攻占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
(2)_________逃亡四川,太子李享在灵武称帝,即__________?。
(3)由于叛军内乱,唐军在北方________军队的援助下,于______年平定了叛乱。
3.影响:
(1)八年战乱对_______________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__________遭到浩劫。
(2)使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_________。
(3)逐渐形成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背景:
(1)唐朝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来越严重。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灾荒连年,无以为生。
2.概况:____________率起义军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_______年,朱温建立____________政权,唐朝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况: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_______、______、_______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________、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____”。
2.影响: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___的延续。
(2)当时北方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南方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发展。
(3)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趋势。
知识拓展,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中庸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互相歧视。
材料三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材料四
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问:阅读以上四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造成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至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3.材料一: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瑁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材料二
问:根据以上材料,探究唐灭亡后,五代十国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通过对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
  )【理解】
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识记】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姚崇
3.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识记】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的是
( 
 )【识记】
A.
隋末农民起义
B.
汉末农民起义
C.
唐末农民起义
D.
宋末农民起义
5.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下面是某校七年级“阳光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隋唐史的总结,其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 
 )
【运用】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理解】
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B.唐朝从此灭亡
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D.它反映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7.
下图反应现象的实质是(  )【理解】
A.藩镇割据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C.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D.黄河流域政权的更替
8.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识记】
A.黄巾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根据材料一归纳该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材料二描述的是那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一的原因有哪些?
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知识结构(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