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22 20: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个同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生活中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探究角色,开始探究活动。
2、体现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勤于动手绘制图表和模拟制作DNA分子组成染色体,善于观察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组内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间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
3、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观点,以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为线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意图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在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内容,是上一节的补充、发展和延续;为以后其他三节的学习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生物的变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加工,挖掘课程资源
1)本节第一部分的题目为基因、DNA和染色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同时,增加为对三者关系的理解,DNA像桥梁一样把染色体和基因联系在一起,不仅在科学性上、思维理解的连贯性上、语言表达的层次性上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本节第二部分,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教师设置了阅读提纲,设置的问题有:
(1)亲子代间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吗?
(2)推测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3)推测形成生殖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4)马蛔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对,生殖细胞和受精卵的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
(5)尝试描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问题设置有层次、有难度,有理论上的归纳又有理论到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3)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基因组和基因研究的前沿资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
4)为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3、学情分析
优势:
1)教材上、下节知识体系联系紧密,过度自然。
2)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越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们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学生热爱生活、精力充沛,对社会问题热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这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先期储备。
3)师生共同进入课程资源改革已经多年了,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方式的变化已经接受,成为最大的收益者,有学习的热情。
劣势:教材在这一部分的语言表述过于简单,学生推测理解有难度。教材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概念只字不提,却直接拿出结果来应用。
4、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2)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是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在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中,给予学生从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选出小组长、发言人和记录员,(小组长、发言人和记录员均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讨论,记录员简要记录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和闪光点,发言人表达本组的研讨结果,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留于形式。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
(1)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从分的补充和完善,使教学难点最大化变难为易,促进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白色的细线。
教师准备: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图。
(2)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
(3)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巩固
通过连线题
遗传 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性状 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
相对性状 生物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回忆上节课的相关知识
连线、回忆
回顾概念,为新课导入做铺垫
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导入:
以实际生活中三口之家的为例,同时质疑:
1.你觉得自己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哪些地方像?
2.父母是把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思考、回答
每位学生的眼睛、脸型和父母的相似程度
不是
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吗?……
通过这样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让课堂很好地贴进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很自然点拨出本节的主要话题。
一、基


D
N
A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2、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3、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我们得先找一找亲代和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观察课本的受精过程
质疑: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过渡: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观察课本30页图片:
质疑: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过渡:那基因在哪儿呢?观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过渡:大家能否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等,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1)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过渡:大家能否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区段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2) 制作染色体模型(板书)
引导学生模拟演示,并进行小组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根据以前学过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画的图解和制作染色体模型,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3)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渡: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
那先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板书)
动物种类
染色体数
植物种类
染色体数
家蝇:
8
牡丹:
10
蟾蜍:
22
豌豆:
14
青娃:
26
萝卜:
16
猫:
38
桃:
16
虎:
38
西瓜:
22
狮:
38
水稻:
24
蚯蚓:
36
冬瓜:
24
大熊猫:
42
茶:
30
家兔:
44
荔枝:
30
金丝猴:
44
花生:
40
黑猩猩:
48
小麦:
42
鸡:
78
人参
44
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图片, 
讨论:
①数一数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②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③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  
过渡: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呢?
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并板书: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过渡: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阅读31页小资料:
21三体综合症的例子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过渡:我们知道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假设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也像体细胞那样,都具有成对的染色体,那么当形成受精卵的时候,染色体就是翻一番。让学生按照这个假设,算一算人生殖两代以后,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并结合刚才得出的结论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去思考,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结果会如何?
计算设计: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展示,并引导学生自己评价。
对照设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小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比,发生怎样变化?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这就是减数分裂。
是随意的一半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过渡: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谁能根据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评价、进一步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
完成课本32页的图7-13
知识巩固
1.基因存在于( ) A.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上 C.细胞核内的蛋白质上 D.细胞膜上的染色体上?
2.下列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的是( ) A.细胞质B.细胞核 C.精子 D.卵细胞?
3.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叙述,错误一项是( )?
A.分别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4.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 )?
A.都来自父方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都来自母方  D.有的来自父方,有的来自母方?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
A.减少任意一半  B.数目始终保持不变C.增加一倍  D.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拓展提高:1.玉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0条,其雄花产生的精子和雌花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别是(  )?
A.20条、20条 B.10条、10条 C.20条、10条 D.10条、20条
2. 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
  A、肌细胞?B、神经细胞?? C、卵细胞??D、受精卵
  小结: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带着问题观观察
生殖细胞。
释疑:蛋白质和DNA
没有。
观看课件。
小组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动手画出:
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模拟演示: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基因。把长绳高度螺旋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
认真思考,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认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46条23对
成对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
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
小组讨论,计算。
会出现异常。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认真填写
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通过让学生观看人的受精过程,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解决了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通过课本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引出基因与染色体、DNA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
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艺,将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让学生用语言归纳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列举不同的动植物的染色体数,使学生认识到动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展示正常人体的染色体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到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以及成对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差不多。
通过让学生分析例子,使学生认识到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必须保持稳定。否则性状就会发生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怎样保持染色体的稳定做好铺垫。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按照书本的假设,去推理计算。
以马蛔虫为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马蛔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如何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来保持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归纳和总结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画图,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后,才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通过即时检测,让学生总结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宽视野。
让学生懂得学习远没有结束,课下可以继续进行。
七、板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1、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2、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形成体细胞的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少一半
八、教学建议
1、教法建议: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时,若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的话,教师不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采取讲述法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2、活动建议:在选择模拟DNA形成染色体的材料时,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己选择模拟材料。
3、拓展建议:阅读提纲可以因不同班级的接受能力、学习状况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九、教学反思;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