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 ,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重点突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索,亲自体验,通过实验事实主动建构知识。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及其应用。
难点突破:通过学生用化学式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提出阶梯性问题,从微观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引导分析。
二、学情学法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结果,相互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出问题,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切入主题,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现尽可能多的假设:
A、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B、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C、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D、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在充分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取得了以下几点共识:
A、要用实验事实验证、检验假设。
B、要判断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因此要用天平作为主要工具。
C、要多选几种现象不同的化学反应作为实例。
D、因为是要比较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所以所有实验都必须设计在密闭容器中完成,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分组演示以下四个现象不同的实验
A、燃烧反应(磷燃烧)
棉花
火柴头(磷)
细沙
B、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
碳酸钠
稀盐酸
C、有沉淀生成的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
氢氧化钠
硫酸铜
D、颜色发生变化的反应(铁钉与硫酸铜)
硫酸铜
铁钉
实验结果记录:
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燃烧反应
有气体生成的反应
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颜色发生变化的反应
各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模型后,反思讨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
H2+CUO CU+H2O
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1)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2)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改变了没有?
(3)计算上式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计算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5)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因此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例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
例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 用质量 守恒定律来解释?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交流后,提出: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指标变了?哪些指标不变?哪些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2)你能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
1、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煤燃烧质量减少,铁生锈质量增加?
2、为何说李洪志“点石成金”说法为谬论?
3、家庭实验:用一杯白醋、一杯牛奶及天平探究牛奶变质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六、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
解释化学现
象和问题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含
义
适
用
应
用
实
质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勾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通过这堂课,学生亲自感受、亲自实验,而不是以填鸭式教学灌输学生空壳的知识,使我更加深了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解。教师在设计前一定要分析透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会有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