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邓稼先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16:03: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邓稼先
1.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5)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当之无愧/可歌可泣/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任人宰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可歌可泣
C.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
D.可歌可泣/家喻户晓/任人宰割/鲜为人知/当之无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邓稼先》一文,使我了解了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的重大贡献。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3.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明做事认真负责,熟悉业务,这次我们当之无愧地推荐小明负责此项工作。
B.《成语词典》那么厚,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头晕。
C.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D.日军在二战中干了许多坏事,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5.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
,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无垠广袤的人生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天眼”所在的大窝凼(dàng
水坑),星空似乎为之黯淡。
“痴”——(

探索未知的宇宙——这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想,也让南仁东痴迷,让他用一生去追寻。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坐不住了,说:“我们也建一个吧!”他放弃了在日本国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毅然回国
1994年到2005年,为了选址,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
1998年夏天,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天眼”成了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即使到了70岁,他还在往工地上跑。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一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南仁东病逝消息传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一场:“‘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
)”——为责任做独一无二的项目
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南仁东扛起了这个责任,成了一个“狂者”,带着这个使命疯狂进取。
“天眼”曾是一个大胆到有些突兀的计划。上世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口径500米的中国“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中国为什么不能做?”南仁东放出“狂”言。
“天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领域,专家都会提各种意见,但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每个细节,他都盯着,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仁东有一次跟张蜀新说:“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的确,在张蜀新记忆里,南仁东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在琢磨各种事情。
2010年,因为索网的疲劳问题,“天眼”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风险。65岁的南仁东寝食不安,天天在现场与技术人员沟通。工艺、材料,“天眼”的要求是现有国家标准的20倍以上,哪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南仁东亲自上阵,日夜奋战,700多天,经历近百次失败,方才化险为夷。
因为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较劲。
“野”——对未知世界保持求知欲望
南仁东的性格里有股子“野劲”,对未知世界永远保持着求知的欲望,想干的事一定要干成。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盘。在高空中无落脚之地,全程需手动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来。从高空下来,南仁东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但他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试验中的几个问题。
如果把创造的冲动和探索的欲望比作“野”,南仁东无疑是“野”的。
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他也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年轻时代在工厂的艰苦岁月里,南仁东也
“野”出一番风采。他学会了冲压、钣金、热处理、电镀等“粗活”。土建、水利,他也样样都学。他甚至带领技术员与吉林大学合作,生产出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器。
20多年前,南仁东去荷兰访问,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旅途还未过半,盘缠就不够了。他用最后剩的一点钱到当地商店买了纸、笔,在路边摆摊给人家画素描人像,居然挣了一笔盘缠,顺利到达荷兰。
“真”——(

这位外貌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第一次去大窝凼,南仁东遇到了放学的孩子们。单薄的衣衫、可爱的笑容,触动了南仁东的心。此后,他寄钱给当地干部,连续四五年,资助了七八个学生。
2017年4月底,南仁东的病情加重,进入人生倒计时阶段。正在医院做一个脚部小手术的甘恒谦,突然在病房见到了拎着慰问品来看望自己的老师南仁东夫妇,这让他既惊讶又感动。
知识渊博、勇于发表观点的南仁东在国际上有许多“铁哥们”,每次见面,都是紧紧握手拥抱。有一位外国老科学家,在自己去世之前,还专门坐着轮椅飞到中国来看望南仁东。
不是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南仁东把一切看淡。一如病逝后,他的家属给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天眼”,就是他留下的遗产。
还有几句诗,他写给自己,和这个世界: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它无垠的广袤(mào,广阔)。”
6.阅读全文,将小标题补充完整。
“痴”
——①_____②___——为责任做独一无二的项目
“野”
——对未知世界保持求知欲望
“真”
——③_______
7.文章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野’——对未知世界保持求知欲望”,你认为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南仁东的“野”?
8.作者为什么以“无垠广袤的人生”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屠呦呦:首个诺贝尔中国科学家
黄祺
①着一身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85岁的中国老人屠呦呦,还是没显出“华贵”来。多年的深居简出,让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就连赴瑞典登机前,屠呦呦也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偷偷地”离开,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
②10月刚刚得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时,屠呦呦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很快,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瑞典领奖之前,有媒体记者试图登门,先被“楼长”邻居挡一关,敲了门,最后还是被屠呦呦的爱人礼貌地回绝了采访请求。
③获奖时人们才发现,有关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资料很少,直到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屠呦呦传》,一些历史细节才第一次被人们了解。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④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⑤几十年来,屠呦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对家庭也缺少照顾,给人留下“执拗”的印象。她的“执拗”最终让她收获了科学上的成果和同行、学生的敬重。
⑥只是,屠呦呦自己的低调,无法掩盖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因为这一枚诺贝尔科学类奖章,是中国人多年来所期盼的。
⑦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在青蒿素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是一种完全由中国人开发、以中国传统草药为原料的全新药物。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汉斯·弗斯伯格在致颁奖词时,对屠呦呦的科学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屠呦呦参与了中国一个开发抗疟药品的重要项目。当屠呦呦阅读古籍时,她发现特定的含有青蒿的植物在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多次出现。于是她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试验这种青蒿的提取物。试验发现一部分的疟疾寄生虫死亡,但与整体的试验结果并不一致。随后屠呦呦继续到古籍中寻找答案。在一本1700年前的古书中,她发现一种对青蒿低温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而其中有效的成分之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在后来的研究中,她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杀死寄生虫。”
⑨颁奖词简单的几句话背后,是特殊年代、艰苦环境下中国科研者们付出的巨大努力。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说,这一枚诺贝尔奖章是集体的荣誉,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荣誉,而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
⑩屠呦呦手中的诺奖奖牌,与其说是国际科学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成果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种鼓励和期待。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
9.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文中哪些方面反映了她的低调?
10.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1.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
(2)屠呦呦自己的低调,无法掩盖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
12.“阅读提示”指写在文章正文前,概括文章内容、主旨或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文字。请通读全文,从文中选取一句话作为本文的阅读提示。
13.屠呦呦说,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A
6.
为“天眼”(梦想)追寻一生
“狂”
对世界有一颗柔软的心
7.
答案示例
南仁东的“野”具体体现:①年近七旬,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②年轻时在工厂,样样都学,生产出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器;③去荷兰访问,盘缠不够了,画素描挣钱,顺利到达荷兰。
8.
①题目化自南仁东的诗句。“踏过平庸”,进入宇宙“无垠的广袤”是南仁东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的人生写照。②南仁东看淡一切,一生追寻梦想“天眼”,(他不畏艰险、执著追求、敢于担当、有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探索创新、充满爱心)他的人生愈发宽广,在世界镌刻下新的高度。③以此为题目也表达了作者对南仁东的高度赞扬和敬仰之情。
9.①她多年深居简出,不为外界所关注;②直到她获奖时,有关她的资料很少;③她婉拒媒体的采访;④赴瑞典领奖登机前,她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列出三点即可)
10.外貌描写,用华贵的礼服反衬屠呦呦的质朴,引出下文对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归正常生活的叙述。
11.示例:(1)用光环与荣耀衬托出屠呦呦内心的平静,表现了她低调,突出了一位科学家“不以物喜”的高尚情怀和内在修养。(2)将屠呦呦自己的低调与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进行对比,突出这一枚诺贝尔科学类奖章带给中国科学界乃至所有中国人的巨大震撼和重要意义。
12.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
13.示例:她的这种说法既是自己的谦词,也是对中国科学界集体荣誉的肯定。在青蒿素研发的过程中,一群中国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屠呦呦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乃至中国人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荣辱与共的奋斗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