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介绍孔子及《论语》
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3、解题(课文注释)
三、译读课文
1.借助注释,参看课文导读,自读自译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四、课文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合作探究:
孔子对他的四个学生是如何评价的?
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不谦虚,所以孔子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
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
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
孔子为什么会“与点”?
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相符合。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3、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四人性格特征:
(1)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分析: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分析:
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分析:
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分析:
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
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4、拓展讨论:你欣赏谁的志向?你有志向吗?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3、就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计划
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哂)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赞)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
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与)
----以礼治国,太平盛世(共21张PPT)
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
孔子,名___,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世;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走近孔子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俟,音???
莫,音?
哂,音
相,音
铿,音
沂,音
喟,音
甫,音
雩,音
冠,音
sì?
mù?
fǔ
shěn
xiàng
kēng
yí
kuì
yú
guàn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论
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朗读课文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唯利是图(成语)
5、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寻找规律和方法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质疑,解决疑难词义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乎”的用法: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如”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代词,你
如果
至于
或者
(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复习学过的知识语气助词
1、失其所与,不知
2、遂与外人隔绝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同意
与:语气助词
与:结交、亲附
与:和
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画横线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
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哂之
冉有: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
洒脱(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
——与之
3、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
之。”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
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
好一个国家。
而儒家的政治理想是“礼治”,既
以礼治国。曾描绘的师生一起出外郊
游的快乐情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
治”社会的缩影,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述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罚不中,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
孔子的箴言名句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侍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不卑不亢。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释“哂”由“与”点之因。第一单元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预习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重点难点】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孔子的思想。训练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景导学】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知识链接】
1.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2.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知人论世】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的,它和
、
、
合称“四书”。
【梳理基础知识】
【注音】
喟然??舞雩??莫春?
比及
曾皙
千乘??摄乎?
饥馑?
侍坐??铿尔
哂笑
【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 ???2.加之以师旅??
【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
3.毋吾以也???
4.居则曰
5.不吾知也????
6.如或知尔??
7.则何以哉?
8.子路率尔而对曰?
9.摄乎大国之间
10.加之以师旅
11.因之以饥馑
12.由也为之?
13.比及三年 ??
14.且知方也??
15.夫子哂之 ?
16.求!尔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20.宗庙之事,如会同?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2.鼓瑟希,铿尔??
23.舍瑟而作?
24.异乎三子者之撰?
25.何伤乎??
26.亦各言其志也??
27.春服既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29.风乎舞雩 ??
30.咏而归?
31吾与点也???
32.三子者出,曾皙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5.夫子何哂由也
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7.唯求则非邦也与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9.非诸侯而何???
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探究案
【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
。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
。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
。
【合作探究】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
。?
冉有——为
。?
公西华——
。?
曾皙——
。??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子路:
。
冉有:
。
公西华:
。
曾皙:
。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4.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训练案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B.龟玉毁于椟中(从)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偏向一方,指屠户)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官名,丞相)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陈力就列(靠近,趋向,引申为充任)
B.相夫子(辅佐)
C.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D.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担忧)
3.选出下列四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位尊而无功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吾二者皆不欲也
C.是谁之过与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则将焉用彼相矣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且在邦域之中矣
C.夫子欲之
D.太后盛气而揖之
5.选出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是社稷之臣也
B.子路从而后,与丈人
C.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D.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6.选出下列句中没有倒装的一项:
(
)
A.无乃而是过与
B.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C.何以伐为?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