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1 19:05:06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认为,为政的目的是为了“安百姓”。为此,他主张
A.无为而治B.以德治民C.以法治国D.任人唯贤
2.殷商甲骨文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被西周王朝以礼乐制度的形式继承下来。如西周初年二十
种祭礼中,有十七种祭礼都可以在殷商甲骨文中找到同样的祭名。这反映出
A.西周完全继承了殷商政治制度B.甲骨文是最早成熟的汉字系统
C.甲骨文对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D.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3.西汉初年,陆贾在《新语》一书中主张“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
吏,亭落若无民”,刘邦接受了这一主张。由此可见,西汉初年统治者主张
A.经世致用B.无为而治C.中央集权D.儒道融合
4.著名理学先驱周敦颐袭承《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君是一、臣是二,做个有理想的君主,是君王的最高追求。这说明
A.道家对理学产生影响B.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C.儒家的正统地位动摇D.理学以道教为基础
5.明朝中期,王阳明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
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
知,王阳明
A.主张“存天理,灭人欲”B.主张格物致知以明理
C.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6.李贽认为不能将孔孟学说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
假人之渊数”。这说明李贽
A.挑战儒学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儒家经典的作用
C.提倡功利主义思想D.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有学者认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其“天朝上国”的梦幻是紧密联系的。由此可知,“闭
关锁国”政策
A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西方的侵略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反映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D.因不切实际而未实行
8.19世纪末,面对资产阶级“体用”一致的主张,洋务派张之洞出版《劝学篇》一书,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张之洞此举
A.违背社会思想变化潮流B.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完整纲领
C.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D.开启地主阶级思想进步闸门
9.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报刊数目较少。之后,革命报刊宣传的重心逐渐由海外移向国内,革命
报刊在国内普遍出现。这反映出
A.海外革命力量势力逐渐减弱B.三民主义思想已被国人普遍接受
C.各革命力量的联合逐渐形成D.同盟会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
10.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少年中国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
会”等团体研究和讨论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开设介绍社会主义内容的相关课程,通过演说
等方式直接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民间。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得到国人普遍认可接受B.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
C.出现了大众化传播趋势D.迈出了中国化第一步
11.
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一文指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号召革命者
到农村去做农民运动。半年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主张实行“耕者农有”。在大革命紧急关头,又提出“上山”主张。这些思想
A.摆脱了“以俄为师”的束缚B.回归了三民主义的土地纲领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D.奠定了崭新道路选择的基础
12.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百家争
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现在春天来了嘛!”这反映出“双百”方针
A.推动了科技文化繁荣B.其重要性得到政府的认可
C.即将被政府长期贯彻D.改变了中国文艺发展方向
13.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为了保密,他们的对外通信设施没有具体地址而只有
邮箱号,对亲友也不能讲具体工作。据此可知,新中国尖端科技的研制
A.没有得到外部力量支持B.避免了帝国主义的破坏
C.有严密的内外防范措施D.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倾向
14.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
展,涌现出了以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A.教育落后面貌正得以扭转B.高校重视开展科研活动
C.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重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
15.
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为
南方谈话。谈话从国际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
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材料
中的“推进了一步”指的是
A.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B.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问题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6.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指示尽快研制“非典”疫苗;2020年1
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中国政府同样强调要尽快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A.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B.旨在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
C.对疫情征兆做出科学准确分析D.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7.普罗泰格拉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绝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这种思想
A.承认人的中心地位B.认为事物不断变化
C.否定一切宗教信仰D.强调了道德的作用
18.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训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重的
是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其宗旨是要教育学生们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
民。新寄宿学校的建立
A.是人文主义思想源头B.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
C.完全摆脱了宗教束缚D.遭到罗马贵族的仇视
19.
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苏黎世一些市民
也借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这表明
A.欧洲宗教改革超出一国范围B.马丁?路德领导多国宗教改革
C.欧洲民众反对天主教的教义D.宗教仪式遭到教徒的普遍反对
20.
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
器,启蒙思想家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这表明启蒙运动
A.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B.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
C.得到世俗王权大力支持D.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21.德国学者阿曼(1539-1591年)在《造纸》一书中说:“它使文化、知识、教育真正从神学修
道院中解放出来,人在文明与知识的黑暗中艰难前行的历程结束了。”这表明,中国造纸术
的西传
A.促进欧洲文化教育发展B.动摇了修道院的政治地位
C.打击了欧洲的宗教势力D.提高了世俗贵族社会地位
22.基督教神学家斐罗庞努士(490-570年)在给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做注解时指出:“通过实验能证明亚里士多德有关落体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同一高度扔下重量差别很大的两个物体,它们几乎会同时落地。”下列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B.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第二定律D.万有引力定律
23.直至18世纪,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
“神学的脾女”。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缓慢B.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尚未形成
C.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D.进化论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
24.二战结束后,人们无法面对迷惘的精神世界,音乐需要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形而上的精神追
求。音乐家抓住了现代科技提供的资源创作乐曲,在广为流传中成为缓解压力、宣泄情绪
的直接方式。下列人物属于该音乐流派的是
A.贝多芬B.约翰?施特劳斯
C.“猫王”普莱斯利D.柴可夫斯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育名人既是教育成功的明证,又是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统计各时期教育名人籍贯和主要生活地区如下:先秦及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教育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的89%,长江沿线及其以南3人,孔、孟、荀、墨、董仲舒都居于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宋金时期,以长江为界,南北各占43人,理学代表人物周敦颐、朱熹位于南方,二程、张载则处北方。元明清时期,北方26人占17%,南方123
人占83%,王守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林则徐都居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
——摘编自熊志伟《中国古代教育轴心南移现象及其经济动因》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各地,尤其集
中于北平、上海、南京、广州等少数大城市之内。抗战全面爆发后高校纷纷内迁。据不完全统计八年间加入内迁队列的全国高校累计达100余所,它们的足抵之地,包括西部的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诸省以及湖南西部和广西一些地区。高校内迁所带来的客观社会效应正如时人所指出:“她们所迁之地,过去在文化上是未开发之区,科学知识观念的传播,有助于推动国家内地的现代化,为我国一些经济贫瘠、文教落后的地区播释了一层新的文明因素。”
——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三1955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的布局调整。具体原则是限制沿海城市高等学校的发
展,缩小学校规模,支持内地新建和扩建新校。据此,高等教育部计划于1955年至1957年在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内蒙等地,由沿海迁入或充实加强原有学校和新建高等学校27所。这个方案的执行结果是:全部或大部内迁的高等学校2所,新建或扩建的9所,抽调力量扶植的2所,由内地学校分离出来独立建校的1所,由于支持内地而撤销沿海城市的高等学校2所。
——摘编自熊明安《我国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的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名人所折射的教育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
955年高校布局调整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不同
点。(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近代科学
本来就源于西方,科学在西方的发展与传播是主动创新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来看,西方
科学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反观中国,晚清时期是近代科学在我国的启蒙阶段,强调科学的实
用性和知识性开始成为一种基本的诉求。但晚清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动接受型。
从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来看,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
图1西方科学传播模式图2晚清科学传播模式
——摘编自高建明、李斌《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研究》
材料二在1950年8月召开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中共元老吴玉章说:“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
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1950年制定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
点》中提出科普的目的第一条是“使劳动人民确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
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这为中国科普规定了日后的发展方向;第二条是
“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因此反迷信、反伪科学是科普的一贯基调。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八条明确提出“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摘编自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近代科技传播的不同点并说明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学传播的作用。(6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在朝廷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经济改革,其中熙宁五年(1072年)
正式实施的“方田法”进一步完善了户帖制度的登记内容,其具体实施机制为: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县委令、位分地计量,随彼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垆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至明年(1073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峰,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摘编自刘云、刁培俊《宋代户帖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方田法”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方田法”改革达到的效果。(7分)参考答案
A、C
4
C
D
6
A
C
B、C
9.D
C
C
B
B、C、D
3.C
24,C
6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