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庖丁解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过庄周梦蝶吗?谁能概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话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被庄周称之为物我合一。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是跟庄周有关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庄子出生在先秦时代,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教授新课
1、揭示主题
我们今日学习的主题是《庖丁解牛》。谁能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研究。
2、翻译原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老师带领学生边看原文边进行翻译。)
3、联想成语
同学们,课文的大大意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那么,从本文大意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学生若答不出,教师可适时引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过渡:所以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隐含了这么多成语啊。
3、文言知识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的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4、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二)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2、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三)一词多义
族?
(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
然?
(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四)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五)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六)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七)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三、深度解读
1、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本文,本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2、我们再回到课本中去,第一段详细写“解牛”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3、第二段文惠君叹息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4、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为什么?
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5、“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12字有何妙处?
答: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6、文惠君的养生之道与庖丁的解牛之道有怎样的关联?
答: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7、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答: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8、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小结:初解牛时,目见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方今之时,游刃有余。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四、拓展阅读
1、宁做自由鬼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语文导学案
创编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
第
周
第
课时
编号:01
第一单元第1课
庖丁解牛
预习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梳理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砉然(huā)
(2)騞然(huō)
(3)謋然(huò)
(4)批大郤(xì)
(5)导大窾(kuǎn)
(6)肯綮(qìng)
(7)大
(gū)
(8)新发于硎(xíng)
二、成语积累
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
(2)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为
(2)然
(3)乎
4.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
(2)族庖月更刀:
(3)以无厚入有间: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庖丁的解牛经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这种经历揭示了怎样的生存哲理?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训练案
1.下列各选项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砉然(huā)
中意(zhòng)
更换(gèng)
庖丁解牛(páo)
B.踌躇(zhù)
怵惧(chù)
醴酪(lǐ)
切中肯綮(qìng)
C.宫绦(tāo)
酬酢(zuò)
脚踝(huái)
不偏不倚(yǐ)
D.孽障(niè)
绾发(wǎn)
妻孥(nú)
削足适履(xiāo)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
?
,
,
?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野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①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
②除此,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③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时
④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奇怪迭出
⑤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美景吗
⑥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A.③⑤①⑥②④
B.⑥②③①④⑤
C.③⑤④①⑥②
D.
①⑥②③⑤④
.
1(共21张PPT)
《庄子》
庖:厨师
解:分解
丁:人名
páo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庄子》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
,砉(huā)然向(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盍)至此乎?”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住的地方,膝盖顶住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
【解读】正面描写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声音,表现他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艺。
【写法】:绘形、摹声;夸张、比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成语“目无全牛”出处:
本意:眼里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庖丁解牛之
道
【解读】
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qìng
)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译】依照牛的生理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刀用于)割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刀用于)砍骨头。
成语“技经肯綮”出处:
本意:解牛时刀只经过筋骨相连的地方。形容正好切中事物的关键?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成语“游刃有余”出处:
本意: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还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缮)刀而藏之。”
【译】即使这样,每碰到(筋骨)交错处,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谨慎地保持注意,目光因(之)高度集中,动作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刀站立,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成语“踌躇满志”出处: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从容自得,心意满足。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漫画新解
探讨“解牛经”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2、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③“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解牛三阶段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3、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探讨“主题”
写解牛的三个阶段意在说明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论述了“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4、本文庄子的用意是在“解牛之法”还是“养生之道”?
本文庄子的真正用意在于: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解读】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感悟事理】:
处世之道
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社会。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译】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
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总结】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学习是个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反复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
2、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4、反复就是最好的老师。多次反复就能生巧,就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5、学习要踏实,要循序才能渐进。
它山之石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动词:解;
介词:因为、为了)
视为止,行为迟
(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都是介词:因为)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
(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
(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
(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精彩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