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19:25:11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贰、军、厌、其、之等文言字词,提升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3.激情投入,感受和学习烛之武摒弃个人得失、勇担重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一、自主学习
(一)文体知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对《春秋》的解释。《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
(二)本文背景
本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与晋国修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于是对于出兵郑国一事,与晋国一拍即合。
(三)字句梳理
1、字音: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秦伯说(
)
亡郑以陪(
)邻  共(
)其乏困  
阙(
)秦
逢(
)孙
2、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通  
 
②共其乏困   通   
③阙秦以利晋   通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   
⑤失其所与,不知   通  
⑥何厌之有
  通  
3、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作 
 ,此意是 
⑵与郑人盟       
作 
 ,此意是 
⑶夜缒而出       
作 
 ,此意是 
⑷朝济而夕设版焉    
作 
 ,此意是 
⑸越国以鄙远      

,此意是
⑹君尝为晋君赐矣    
作 
 ,此意是
⑺共其乏困       
作 
 ,此意是
⑻邻之厚,君之薄也  
作 
 ,此意是 
⑼因人之力而敝之   
作 
 ,此意是 
4、古今异义:
⑴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5、指明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

是寡人之过也。 
 
 
 
何厌之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敢以烦执事。
 
 
二、合作探究: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原因。找到课文对应的文字,概括劝说步骤。
步骤
内容
作用
示之以弱
承认郑国失败的结局
消除戒心



(引用史事)
(推想将来)
小结:这段说辞,表现烛之武高超的攻心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以秦晋攻郑而所图各异为突破口,对秦伯动之以理,晓之以利,最终说服了他。其高妙之处是:心里处处为  国着想,而口中声声为  国谋划。整段说辞,委婉曲折,步步深入,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三、课堂延伸:面对别人的劝说,作出反驳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是秦伯,面对烛之武的说辞,能不能找到他言语中的漏洞,进行一些反驳。面对有漏洞的说辞,你会选择被说服吗?
四、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
D.阙(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
4.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5.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
C.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6.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二)翻译: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烛之武退秦师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长期不受重用,却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能够深明大义,不避险阻,仅凭自己三寸之舌,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学情分析: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包括理解常见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一所新办学校,我校高一学生基础相对较弱,语文素养整体不高。他们虽然通过三年初中的学习和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离高中课纲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有的畏惧心理。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对升入高中所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旧教材: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演变的相关文化知识。
(2)复习巩固通假字、古今异议词及状语后置句的相关知识。
(3)理解归纳“贰、军、敢、鄙、陪、东道主、行李、乏困、济、肆、阙等词语的意义和“以、于、微、之”等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赏析烛之武的形象及其游说艺术。?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教材: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
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5.教学难点:通过体会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赏析烛之武这一鲜明的形象。
6.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指导学生参照注解,动口动脑,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诵读梳理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7.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仅凭一个人的三寸之舌就能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板书:烛之武
退秦师)
二、学习目标(幻灯片)
1、巩固文言知识
2、体会论辩艺术
3、感受人格魅力
3、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导学案),下面我们齐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读。
四、基础知识知多少
1、你能读准吗?并说出原句。读准字音是理解文本的前提
2、你能解释吗?注意活用。请记下来(稍作准备,开始抢答)
3、你能翻译吗?句式、活用还要联系语境(同桌之间合作互译,准备抢答)
五、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靠什么劝退秦伯的?靠的武力吗?对,“智退”(板书: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们先来找一找,智退秦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到“唯君图之”,我们齐读感受一下。
集体探究:
1、
师:你觉得哪一句或哪几句最能打动秦伯?
为什么?
要求:先读出句子,再具体分析。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与别人交流一下。
师评价: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以退为进,避其锐气,先让秦伯放下戒心。(示弱)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对于秦国而言劳师千里围郑,非常困难。厚人则薄己,那个谁都想称霸的时代,显然不行,一下子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巧施攻心术。
先对方之忧而忧。明明心急如焚,偏偏要置身事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替秦着想,处处为秦说话,使人易于接受。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向秦穆公阐明舍郑的好处。“春秋无义战
”所谓“有利则往,无利不来”。以利相诱,让秦伯动心。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朝济而西设版焉”晋国背秦真是神速,点出了晋国的本质特点是言而无信、贪得无厌的,以此来说明与晋共事,无异于与狼共舞,这样烛之武已自然而巧妙地将矛盾转化,矛头直指晋国。
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确这样,“阙秦以利晋”这一点对秦伯最有撼动力的。晋国目前是为了得到郑国,但是它有吞并秦国的野心,甚至是兼并天下,你想一下,秦伯听到这里会是怎样的反应?对,“一山不容二虎”,不能让晋得逞。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你觉得他抓住了哪个核心字说动了秦伯?
利,好,
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话概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能够智退秦师,首先是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秦穆公的心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所以最终是怎样的结果?((“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那么晋国呢?齐读(最后一段)最终使秦晋盟散约毁,不愧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大智之人。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发言,看一下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打动秦伯的?
烛之武先示弱,再利诱,最后离间,步步深入、层层逼近,来句句打动对方。
我们来梳理一下:示弱是哪一句;利诱是亡郑和舍郑,离间是从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先自己试着背一下。
看一下语句尝试背诵(幻灯片)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若亡郑
,敢以烦执事。
,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
。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
,许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夫晋,
?既
,又
,若


,唯君图之。”
我们一起来背一下。
2、烛之武不辱使命,光有智慧还不够,能够只身入敌营,表明他是个勇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夜缒而出”这个细节。“缒”是什么意思?烛之武当时已经年逾古稀,要用绳子拴住从那么高的城墙上下来,同学们想象一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请展开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幻灯片)
总结:注意学生哪个词用的好?哪个词用的不好。
老师这里也填了,我们一起读读吧。
“夜缒而出”短短四字,却言简义丰,“言约而事丰”正是《左传》语言的一大特色。
3、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生答:爱国)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开头部分好,我们就具体研读(从晋侯、秦伯围郑——到许之。)这一部分。
4、
分角色朗读并思考:从文中哪些细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
要求: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2、分析人物
一共几个角色?小组里分一下角色,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情感,注意语气、语调。
学生展示:(预计2-3个小组展示)
哪个小组先来?哪个人物读的最好?
再来一组?你走进了烛之武的心灵世界。
你们小组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
总结:(侧面
1、佚语:有智慧,有才华,有谋略。
2辞、郑伯语、许: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先。正面
1、烛语:有牢骚,大半生不得志,怀才不遇。)
师总结:烛之武如此有智慧、却壮志难酬,仅郑伯一句“是寡人之过也”便慷慨许之,实因他有一颗爱国之心。
5、下面以“我心中的烛之武”为题,仿照例句,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
我也写下了我心中的烛之武(幻灯片)
齐读一下
我们心中的烛之武就是这样的智士、勇士、辩士。
1.
志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2.勇士: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
3.辩士:机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
师生共同探究写作借鉴
1、情节波澜起伏
1、情节波澜起伏。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再次表达对这位忠勇义士的深深敬意。(幻灯片)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为下文设伏
临危授命
一辞一许,足见其深明大义
示弱,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陈弊

直击称霸心理
烛之武(中心人物)
说退秦师
述利,打动秦伯
揭短,坚定弃晋联郑决心
晋师撤离
国难解除
附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共22张PPT)
2.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先秦历史散文名篇欣赏】
《左传》是
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与

并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关于《左传》
①通
史:
②编年体:
③国别体:
④断代史:
⑥纪传体:
古代历史散文的体例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通矣,语气词

通供,供给

通餍,满足

通悦,高兴

通智,明智
【通假字】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本文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形势简图】
公元前630年
新郑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官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明
冯梦龙之《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其人
(第1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介词
于:对,介词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短语后置句)
军:驻军(名用动)
贰:从属二主(如逆子贰臣)
【交代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
【思考】:
1.秦晋联合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2.你从课文的叙述里读出了哪些隐藏的信息?
【解读文意】
秦晋围郑
寥寥25字隐含的信息:
①写出形势紧迫:
“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郑国危在旦夕————
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②写出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③写出驻军位置: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无能:没有能力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连词表转折,
却,但是
是:这(代词)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省略主语)
于:对
若:如果
辞:推辞
【故事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解读文意】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烛之武为什么要先“辞”后“许”?
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烛之武先托言请辞,流露出对自己年轻时未被重用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救国安危,晓之以理。烛之武最终的“许之”,更突出其顾全大局,忠贞爱国的品质。
临危受命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解读文意】
【译】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解读文意】
【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秦伯听了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
【重点掌握】
(名词的意动,把…作为边邑)
(名作状,在晚上,当晚)
(名作状,在东(西)边)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到黄昏)
(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有何厌”,
宾语前置句)
(使动用法,使……灭亡)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阙秦以利晋
巧说秦师
【亡郑对于秦国无利有害】
【存郑对于秦国无害有利】
【郑亡对于秦国将有危害】
【说秦艺术】:
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层层深入,切中秦伯所想。
(第4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婉商语气副词
去:离开
之:代郑国
【结局】:晋侯退兵
【解读文意】
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意图长远,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思考】:晋侯为什么“亦去之”?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一、善于利用矛盾
三、善于揣摩心理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讲究语言艺术
巧舌如簧的口才家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烛之武形象】忠贞爱国、口才杰出、谋略过人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因为)
(介词,拿)
(表顺承连词,而)
(表目连词,来)
(介词,把……当作)
重点虚词掌握
2.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
重点虚词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