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份)(25张PPT和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份)(25张PPT和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22 06:59:4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3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二课时)
铅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香烟
食品
玩具
工业废气
化妆品
餐具
燃烧
容器
汽车
尾气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元素
资料一:铅对人体血液、血管、肾脏、生殖腺和神经系统等均有毒害作用。在儿童中,铅中毒症状尤为明显。
自2013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号召:每年十月底在全球开展“预防铅中毒国际行动周”活动。
资料二:铅在植物组织中可致光合作用及脂肪代谢的强度减弱,吸水量减少,耗氧量增大,阻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资料三:铅对微生物也具有毒害作用。
任务1:分析铅循环的过程、特点及其成因
铅循环的主要过程
火山喷发
沙尘暴
大火
大气
降水
水体
植物
土壤
动物

水鸟
猛禽
煤燃烧
金属
冶炼
浮游生物

水底沉积物
中国血蛤
分析铅浓度在生物体中的特点
资料一:不同采样点中水、水底沉积物和中国血蛤体内铅浓度
结果:铅在中国血蛤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生物富集
中国血蛤
(Hiatula
chinensis)
铅浓度(ppm)
采样点1
采样点2
采样点3
采样点4
对比碳循环,分析铅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原因
成因:铅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排出。
消费者
生产者
分解者
吸收
摄食
呼吸作用
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分解作用
分析生物富集随暴露时间的变化
资料二:置于0.48
nmol/g铅溶液中美国钩虾体内铅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铅在美国钩虾体内浓度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
美洲钩虾
(Hyalella
azteca)
时间(天)
体内铅浓度(nmol/g)
生物富集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加剧
分析铅浓度在生物群落内的特点
资料三:水体和多种水生生物体内的铅浓度示意图
推论:铅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浮游生物

水鸟
生物放大
c浮游生物
>
c水
c鱼
>
c水
c水鸟>
c水
<
<
2
ppm
5
ppm
200
ppm
1600
ppm
生物富集
分析铅浓度在生物群落内会放大的原因
①营养级
1
2
3
4
②合成1
kg干重所需能量
假设均为100
③捕食上一营养级一个生物能获得的能量
假设为100
10
1
0.1
④需要捕食上一营养级生物个体数

10
100
1
000
⑤个体内铅含量为第1营养级个体内铅含量的倍数
1
10
1
000
1
000
000
⑥个体内铅浓度(1
kg干重中铅的含量)
1
10
1
000
1
000
000
成因:1.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
2.铅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不易排出。
分析铅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及成因
扩散途径:1.大气
2.水
3.生物迁移
全球性
火山喷发
沙尘暴
大火
大气
降水

植物
土壤
动物

水鸟
猛禽
煤燃烧
金属
冶炼
浮游生物
生物迁移
类比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种类
1.重金属(如汞、镉等)
2.放射性物质(如含137Cs、226Ra等的物质)
3.一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DDT等)
DDT
学习有害物质流动的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1.
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实施垃圾分类,合理利用资源;
2.
开发新技术和新材料,有效地减少铅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3.
利用某些生物能够富集有害物质的特征,进行被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规律
碳循环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吸收
摄食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铅循环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吸收
摄食
分解作用
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意义
大气圈
生物群落
岩石圈
水圈
土壤
采集带有落叶的土壤
采集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土壤垂直剖面模式图
枯枝落叶层
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枯枝落叶层
有机碎屑层
任务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思考:可提出哪些研究问题?
如何证明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有机物的分解
现象
本质
分解过程中,物质发生怎样的变化?
落叶等的腐烂
影响
因素
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对照组
实验组
自变量
有土壤微生物
无土壤微生物
设置方式
落叶+土壤
落叶+灭菌土壤
因变量
落叶腐烂(快慢和程度)
无关变量
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增加重复次数(每组落叶等量若干,组内设置多组等)
进行实验观察和结果记录
问题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培养时间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对照组落叶
平均干重
实验组落叶
平均干重
(实验组-对照组)平均干重
分析可能的结果和得出对应的结论
问题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相同时间内(实验组-对照组)平均干重
结论
正值
落叶是在该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
0或者负值
落叶在该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不腐烂
可能的实验现象(以一片落叶为例)
问题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一个月后的落叶
新采集的落叶
图片资料选自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光盘
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问题2: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吗?
对照组
实验组
自变量
有土壤微生物
无土壤微生物
设置方式
淀粉+土壤
浸出液
淀粉+灭菌的
土壤浸出液
因变量
观测指标
1.淀粉显色反应的变化
2.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无关变量
减少土壤中带颜色的颗粒物
1.淀粉酶的土壤中存在地点;
2.淀粉酶在高温下变性失活后,还能复性吗?
淀粉+蒸馏水
B组
A组
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问题2: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吗?
加碘液:
加斐林试剂:
图片资料选自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光盘
思考:为什么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
消费者
生产者
分解者
吸收
摄食
分解作用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建设
种养分离的现代农业
缺点:1.畜禽粪便污染;2.农药污染环境;
3.土地利用率低等。
如:牧草-作物-牛/羊;
稻-鸭/鱼
种养结合
养殖业
种植业
牧草
农作物
饲料
有机肥
家禽
家畜

苗木
任务3:对比归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
联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动力。
1.某些有害物质(如铅)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
2.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物质从生物群落回归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各具特点,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掌握这一规律,我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生态
系统
结构
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载体
决定
过程
特点
生态金字塔
生物富集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影响
渠道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