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大家游览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
看一看这里的景色。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对中国的现代童话有重要的开拓作用。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
我爱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小节朗读课文。
2.厘清作者游览的顺序。
浙江
一簇
漆黑
臀部
zhè
cù
qī
tún
蜿
蜒
wān
yán
去掉了拼音你会读吗?
浙江
一簇
漆黑
臀部
蜿
蜒
运用:这条山路蜿蜒盘旋在山腰,一直向远方延伸。
蜒
yán
延
字义:[蜿蜒]
蛇爬行的样子,引申
为弯弯曲曲。
组词:(蜿蜒)(蜿蜒曲折)
字义:伸展变化。如:延伸。
组词:(延伸)(延长)(苟延残喘)
蜒
臀
浙
簇
漆
蜿
识字游戏
转
zhuàn(转动)
zhuǎn(转身)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
读一读:他听到声音,转(zhuǎn)身一看,原来机器转(zhuàn)动起来了。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突兀森郁】
【蜿蜒】
【明艳】
【时而】
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副词。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
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变化多端】
【盘曲而上】
【进】
变化多种多样。
环绕弯曲向上。
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成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课文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______________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_。
游览
金华的双龙洞
祖国山川的热爱
大自然的热爱
生字广场
he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陆
上下结构
杜
乳
郁
鹃
窄
罗
额
浙
移
笋
肩
臀
端
源
页
转盘记忆法
顶
须
额
项
识字方法
浙
折
氵
杜
土
木
氵
源
原
禾
移
多
我的记忆方法:
比一比
娟
涓
臀
殿
换一换
笋
伊
乳
浮
浙
罗
杜
鹃
窄
郁
肩
臀
移
额
陆
乳
笋
端
源
本文是一篇______,作者按照______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了_____所见______。
游记
游览
沿途
美景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浙江(zhé)
宽窄(zhǎi)
蜿蜒(wǎn)
合适(shì)
B.臀部(tún)
杜鹃(jiān)
突兀(wù)
稍微(shāo)
C.石笋(sǔn)
移动(yí)
葱郁(yù)
过程(chénɡ)
·
·
·
·
·
·
·
·
·
·
·
·
C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___________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________》,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绍钧
现代童话
稻草人(共26张PPT)
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浙江
罗店
杜鹃
狭窄
森郁
肩背
臀部
移动
额角
登陆
石笋
源头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脚跟
昏暗
挤压
宽广
观赏
石钟乳
变化多端
金华的双龙洞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文章开门见山写了什么?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想一想: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有什么见闻?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有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上的映山红长得旺盛美丽的样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和盆栽的杜鹃花相比,表现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映山红更有生机与活力,突出了山上景色的美丽。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在《新华字典》中,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可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但在《辞源》中,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花,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宽、窄”“缓、急”两组反义词,准确地写出了溪流形态和流速的变化。排比句式突出了溪流的蜿蜒曲折。
“时而……”说明溪流蜿蜒曲折,正是由于溪流的
宽窄不一,流水的速度也缓急不同。
读一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双龙洞哪些地方的景象?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一定不觉得”说明作者非常确定,以外洞的大小容纳千八百人完全没有问题,表现出外洞的宽敞。
大
游外洞
外洞
宽敞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了水?
“上源”指的是水的源头,也就是说水的源头是在内洞的深处。这里又一次写到了水,是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因为如果没有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另外,泉水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因此,泉水也在指引路线。这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与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相反。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小船的小,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孔隙的窄小。
游孔隙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窄小的特点,非常形象。
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作者写孔隙的狭小,是通过写小船的小来表现的:①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②小船进出时,船两头系绳子,靠内外洞的工人拉动。写作者自己的感受,是通过写作者实际的体验过程来写清楚的:①乘船的动作,仰卧在小船里贴着船底。②船移动时,有挤压感。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意思是就算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它们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它们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须再比作什么了。
游内洞
青龙
石笋、石钟乳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作比较
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讨论交流: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作者是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了自己一路所见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如果把杭州比喻成一个贝壳,那西湖就是贝壳里最闪亮的一颗珍珠。
这天,吃了早饭,我们便准备启程去那美丽的西湖。
一转眼,我们就已经在杭州了。我跳下车,用鼻子一闻,啊,西湖的空气真清新呀,比我住的地方要清新得多了。
我们乘着一艘木船到西湖的各个地方去游玩。西湖有苏堤春晓、曲院荷风、三潭印月等景物,我们首先来到了西湖十景中最负盛名的苏堤春晓,这里可漂亮了!
相传苏堤春晓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地方官的时候建成的。那时西湖可没有现在这么美,湖里淤积着许多泥巴,湖水十分混浊还非常臭,让人一
杭州西湖
闻就想吐。于是,苏东坡带领民工们,把湖里的泥巴全部挖了出来,而且用湖泥筑成了一道长堤,两旁栽着许多柳树,十分美丽。
后来我们又去了花港观鱼等地方,那里的小鱼十分可爱,我都舍不得走了呢!
离开的时候,我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西湖。苏轼的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一点也没错呀!
思考:作者描写西湖之行,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观?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苏堤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