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4. 探究滑动摩擦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4. 探究滑动摩擦力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22 04: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滑动摩擦力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③知道动摩擦因数 μ 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程序。
②注重实验探究的方案设计。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二)探究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 FN。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 FN。
课前准备:
准备制作好探究过程中教师所需的PPT课件,并结合探究内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以及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到能够尽量满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以便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
探究过程:
一、引入课题 :
游戏:拔河比赛。
班上力气最小的女生与力气最大的男生之间举行拔河比赛,比赛结果出乎意料,从而引入本节的课题——滑动摩擦力
二、探究过程:
1、定义:
学生活动:感受滑动摩擦力。手掌压在课桌上并拖动,桌面对手的阻碍作用即为滑动摩擦力,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作用点和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练习: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课件中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分别判断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加深对“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理解”。
3、大小:
(1)明确探究方法:
由学生在初中所掌握的知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体会,越是用力压桌面,手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定量关系”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2)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数据处理方法。然后分组介绍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介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指出不足之处。
(3)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将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提供给学生,并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4)总结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公式:F=μ FN
返回到前面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在公式当中体现在了μ 的取值上。并例举出几种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五)、课堂小结:
一、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二、作用点和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大小:F =μFN
(六)、布置作业:
(1)课本第61页“问题与练习”1、2、3
(2)观察运动会中各项运动哪些运用到了摩擦力?
(七)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自己获得知识?关键是教师要正确摆好自己在探究式的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和理解好自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下面的反思和体会:
1、在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关注什么呢?我想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困难、关注困难的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
2、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应一包到底,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大胆放给学生去探究,完全解除教师的“指挥棒”,让学生在“实验课题”的统领下,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认知规律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整个教学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
3、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可以整合统一的,一个好的学习活动,是可以融合三个目标在里面。如何整合统一就要发挥每个老师的聪明才智了。
4、分清知识直接“给”学生和“引导”学生的区别,教给学生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应把注意点放在自己身上,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老师应随机应变,不能过分的依赖教材,关键是要看到每一节课的教育价值,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要能根据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不能过于饱满。
5、实验探究课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这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要进行大面积完整的探究活动,80分钟一节课或者将两堂课连在一起上比较合适;
(2)控制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如果五六十人一班,活动空间又小,教师组织起来就比较费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那么这时候就出现了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局面了。建议最好是分层教学或者小班教学比较适合。
6、课内、课外相结合,构建合理、科学、多种多样的学生评价体系
与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同,不要把探究的结论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出的学习状况,对其学习态度、优缺点和进步情况等作出适当的评价。在对学生交流给以充分重视的同时,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开展多一些课外小制作或撰写小论文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以致用,并将其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中来,改变以往只凭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的单一评价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