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1 23: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金陵驿①
(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南京)时。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沉挚悲壮。
B.首联写景,衰草、离宫、夕阳、孤云,这些满目疮痍的意象,让人感到一片凄凉。
C.“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这是身为囚徒、无能为力的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D.颈联灵活化用中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意,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15.诗的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答】(1)D.“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错,颈联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它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诗人一样苍老,是因为它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漂离苦。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2)“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但诗人也不愿离她而去。但元军不让诗人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但诗人要把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故国。“啼鹃带血归”化用“杜鹃啼血”或“望帝啼鹃”的典故,“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诗人在此处使用这一典故,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都是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答案:
(1)D
(2)用典。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神话,表示死之后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译文:
??????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赏析: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
17.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说法错误。“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故选B。
(2)“此日尝新任转蓬”写出了诗人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一词,突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之意,“任”表达诗人处处漂泊的感伤,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更是人生的悲凉情思,写出的是感慨的生活心酸趣味。
答案:
(1)B
(2)①“尝新”(村民赠樱桃益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译文:
??????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
赏析:
??????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颗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黑龙江省鹤岗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统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西汉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临别时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险阻,不易通行,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
B.颔联“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特,写得气韵飞动。
C.颈联写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前句写山上景致,后句写春江绕城的美景,远近配合,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D.全诗着眼于“送别”,从诗旨上讲,不宜渲染蜀道险难,但作者却用语巧妙,使全诗显得比较旷达。
15.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解答】(1)C.“颈联写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错。颈联写作者想象的景色。故选C。
(2)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运用典故”,注意根据注释“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分析尾联表达对朋友的劝慰,寄寓作者在长安时政治上的不得意等情感。“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以议论作结,结合注释②“君平:是西汉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可知诗人劝慰朋友不要过于看重功名利禄,也借此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
答案:
(1)C
(2)①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作者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的,因而用典故劝解友人对仕途升迁要淡然处之。②寄寓作者在长安时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沉感慨。由朋友入蜀想到自己在仕途上的不得意,劝告朋友的同时也是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③表达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悲愤。仕途艰难,升沉已定,连占卜都不用,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悲伤。
译文: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赏析: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武将军为唐禁军将领名。诗题点明了造访李将军的时间、地点。
B.首联以“蝉声”衬托“冷静”,运用了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C.颔联为步入李将军书斋所见,写出了李将军书斋的素净雅致。
D.颈联中“野客”指李将军。“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应明确人物刻画的手法有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刻画,其中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是通过他人他事、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解析本题时应结合刻画人物的相关句子具体分析,答题要全面。
【解答】(1)D.“颈联中的‘野客’指李将军”错误。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这是从正面描写了李将军的行为举止,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但是“野客”指“豁达狂野之人”,并不是“李将军”。
(2)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把握。。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D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用“野客任狂疏”衬托将军的包容大度。③通过“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等动作、心理描写,正面写出了李将军的高远志趣。
译文:
??????
巷子中高树上传来了秋蝉的鸣叫,李将军家门前很幽静,感觉他住的很是悠闲。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将军在吟耸就像野客一样狂放。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立下功勋就怕比不上那些英雄。
赏析: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早秋的巷子里,蝉虫在高大的树木上鸣叫,气派富贵的将军府清幽安静的好似悠闲的住所。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这是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兼”,同“蒹”。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这是从正面描写了李将军的行为举止。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应该用互文的方式来理解。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李将军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人物的故事,他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还有他的谦逊。
??????
在人物描写刻画上,这首诗歌还是很成功的。尤其是“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这两句,形象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黑龙江省哈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C.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D.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14.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13.C
14.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6分)
?赏析:
13题:C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不对,据上述解析,“人远凫鸭乱”,是因少有人来,所以凫鸭喧闹,也可以理解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如果按选项理解,应该是“人近凫鸭乱”。
14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通泉驿南边距离通泉县城十五里,有山水极佳,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杜甫由射洪到通泉,行经此处,爱其景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通泉县,今四川省射洪县通泉坝。“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一早出发,沿着山间的溪流前行,衣服都被水气、雾气打湿。直到正午,这些氤氲雾气才慢慢散去。
亭午,正午。“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这里冬天不冷,水又多,竟然还有很多飞舞的虫蚊。也因为少有人来,水边的野鸭吵嚷喧闹,叽叽呱呱,并不怕人。”
凫鸭,野鸭子、水禽。“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在山间攀上攀下,走走停停间,天空逐渐阴云密布。道路崎岖难行,抬头,看前面又有山崖高峻突兀。登顿,上下;行止。曾阴,即层阴;重叠密布的阴云。欹倾,qī
qīng,道路崎岖。高岸,高峻的山崖。前六句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杜甫在山间行走的情状。
15.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走着走着,能看到通泉驿高高的小楼了,就在一片衰败枯萎的柳树旁边。通泉县城的轮廓也隐隐浮现出来,远远看去,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
13“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通泉的这一川山水,简直可称得是华丽明艳。尽目力所及,皆为雄伟壮阔之景观。”尽目,满眼;有版本作“尽日”,是“终日”之意。“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壮美的山色从再远处回看,却让人感觉到了几分悠然,几分沉寂,几分苍茫。夕阳照在江面上,折射的光芒摇曳,动荡,显得江水泛滥,似乎满得要漾到岸上。”寂寞,寂静、沉寂。滋漫,滋生漫延;溢满。这六句点面结合,写出了诗人所见通泉山水的壮美景色。
14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感怀伤世,愧对孔子先师。去国离家,身同王粲前贤。孔子曾经悲叹凤凰不至、麒麟之死,都是为世衰道穷而感伤,如今这乱世更是不堪,实在愧对圣人先师。东汉献帝被董卓挟持,迁都长安时,王粲离开洛阳到荆州依附刘表,但依然大志难伸。这两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感慨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苦闷与对世衰道穷、国家动荡的忧虑。“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我这一生苦于四海飘零,辗转流离;经历的诸多坎坷、磨难才让我心中有了这些感慨与叹息。”最后这四句表达了诗人由赏景到伤时的转变。?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城下①
杜甫
江国②逾千里,山城仅③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释】①此诗是杜前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阳时所作。②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③仅:几乎,将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
C.诗人借豪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
D.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我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
15.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3分)D(“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错,是更增加了胆气)
15.(6分)答案示例:
第一问:尾联采用了典故,用的是《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典故。
第二问:借用庄子鲲鹏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对前程未卜的担优之情;对平定叛乱的坚定信念;越是艰难越要奋发昂扬的豪情壮志。
(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1分)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①,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①看烽火:这里指将士们突然看到报警的烽火由远而近传递而来。
8.请对诗歌一、二句的景物描写作简要赏析。(5分)
9.第四句在有的版本中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依据,而且神韵顿损,请结合全诗谈谈“候”字的妙处。(6分)
8、①落日在辽阔荒远的沙漠缓缓西沉,陇山上明星闪烁、夜深星移。(解释诗句1分)②营造了日落星出、夜深星移的静谧意境。(意境2分)③越发反衬出下面军情的突然和紧张。(作用2分)
9、①“候”字为“等候”“等待”之一,写将士已做好准备,只待命令。(解释字义2分)②体现了连营将士行动神速、戒备森严、军容整肃。联系前句的夜深静谧,体现将士们警惕性高。(分析效果2分)③突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主旨2分)
【解析】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9、此处考查练字的妙处。此处“候”字不仅体现了将士们警惕性高,而且突出了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肇东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B
15.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理解错误。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故选B。
1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题干问“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这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本题作答时抓住“忧”字,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原因。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