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沪教版(2分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沪教版(2分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22 13:48:50

文档简介

“学习设计”备课方案


学情分析
1、学习材料分析(课程标准、学习材料的特点、重难点、先前教学经验反思等)
《度量》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学习内容之一。在整个单元中,《度量》一课将类比的数学思想贯穿始终,承接上一课时《长度比较》的内容,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为下一课时量线段的长、画线段做知识储备,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为了夯实基础,分解集中的难度,我把《度量》一课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解决米和厘米的表象建立以及基本度量方法的自主生成,第二课时再认识毫米并再次巩固度量的方法。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等方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操作、比较和讨论,总结和掌握基本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测量技能。本课的难点是:学会用尺量实物,并把度量方法表述清楚。在试教的过程中,在没有直观模型的辅助下,学生对于1米和1厘米表象建立产生困难。为了突破这一认知困难,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各种教具和操作活动作为支撑理解。有了观察、比较、思考、度量一系列具体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然对1米和1厘米的长有了观念。另外,在教学中,为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却无一定的分析能力,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课件里呈现的度量方法,尺没有贴紧物体的一边量,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学生在完成度量任务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困惑,不知哪一边才是物体的长。教师在课堂中,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度量》一课又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节课,需要教师一言一行都给予学生最标准最正确的示范。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习惯、学习兴趣及差异状况等)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在上一课时《长度比较》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长度比较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基础,但只有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在学习方式上,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他们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个性特点使得“听”和“看”这些传统学习方式的效率十分低下,反之,他们喜欢在课堂上动手,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1米和1厘米的直观模型,并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自身智力、生活经验、课外知识的不同导致一年级孩子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制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在《度量》一课中,1米和1厘米的表象建立是度量的基础,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需要有观察比较的学习体验。在度量纸条环节中,教师要求低层次学生会量,鼓励他们尝试说完整度量的基本方法: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而对于层次较高的同学,则要求他们表述清楚度量的方法。在练习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难度递增的习题设计使层次较低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同时给予层次较高的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度单位米(m)和厘米(cm),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1米=100厘米3、能用厘米尺去量实物,解决生活中的度量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用“拃”和“脚步”测量物体长度的视频,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2、在自主体验感悟1米和1厘米长度的实践活动中,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在大胆动手尝试度量、积极思考比较中,总结正确的度量方法,并能准确描述和掌握度量的基本方法,从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能从不同的度量方法中,感悟左端对准0刻度是最优越的测量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学习任务及要求
导学要点
学习评价及反馈
备注
教师根据课前的学情分析确立若干有逻辑联系的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含:完成学习任务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任务目标,教师整合各种要素所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用什么方法、形式判断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及反馈矫正
设计说明、生成性问题及处置、课后反思、教学一得等。
一、问题引入任务一:带着问题看视频:学生和老师测量同样长的物体,测出来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总结:虽然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但是每个人一拃和一脚步的长度都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制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米。(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意识到:由于每个人的一拃和一步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也不同,该如何表示课桌和橱柜的长,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就变得十分必要)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布置学习任务。2、出示表格。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和老师测量同样长的物体,测出来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3、总结:虽然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但是每个人一拃和一脚步的长度都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制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米。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给予反馈:因为每个人的手的大小和一步的大小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经历用“拃”和“脚步”量的测量过程,并将测量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表格的观察和比较,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一)认识米任务二:1、对着米尺做个动作表示一下1米的长度。总结:两臂张开,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庹。小朋友的一庹大约就是1米。2、寻找教室中的1米。(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建立1米的表象,即自己的一庹大约为1米)
教师展示介绍国际上统一的单位米以及英语缩写m。教师展示米尺,并布置学习任务:看着米尺做个动作表示1米的长。引导学生寻找教室中大约长1米的东西。教师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帮助学生巩固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两臂张开,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庹。小朋友的一庹大约就是1米。能够寻找出教室中长大约1米的东西。
通过给学生提供米尺这个标准,给学生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二)认识厘米师:为了度量较短的物体,人们把1米分成同样大小的100份,取其中1份就是1厘米。任务三:1、用1厘米长的小棒找找同桌身上的1厘米。2、用小棒量红纸条的长度。总结:为了解决小棒容易摆歪,不精准的缺点,工具尺诞生了。(通过比较和测量,学生能够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能用1厘米的小棒度量物体,知道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1、教师提问:如果用米尺量这张小小的红纸条你觉得方便吗?那不方便?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量较小的物体,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2、教师介绍长度单位厘米以及厘米的英语缩写cm。即把米尺分成同样大小的100份,取其中1份就是1厘米。由此揭示1米=100厘米3、教师引导学生用1厘米长小棒寻找同桌身上的1厘米,并总结:为了记住这个1厘米,把食指指甲盖的宽度作为大约1厘米。4、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用1厘米的小棒量红纸条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思考:纸条长几厘米,为什么?教师与学生谈话:1厘米的小棒挺不错的吧,可以量较短的物体,可是我看你们量得挺不容易嘛?由此引出为了解决小棒度量不精准不方便的问题,工具尺诞生了。
知道1米=100厘米能够通过用小棒比较,找到同桌身上长大约1厘米的部位。能够用1厘米的小棒量出纸条的长度,并知道3个1厘米就是3厘米。
学生把1厘米的小棒切实拿在手上观察、比较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学生通过用小棒量纸条这一实践活动,再次感悟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并发现用小棒量纸条存在容易摆歪、不精准等缺点。
三、认识工具尺任务四:1、和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尺上有什么?2、找找尺上的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知道工具尺的组成,知道刻度线、0刻度线,并能找到尺上的1厘米,知道相邻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和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尺上有什么?2、根据学生反馈,出示刻度线、0刻度线的概念。3、引导学生寻找尺上的1厘米,并思考:关于尺上的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4、教师提问:从0刻度到2刻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3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反馈:尺上有数字和长短不一的线。学生能够找到尺上的1厘米,并总结: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知道从0刻度出发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度量是建立在认识工具尺的组成基础之上的。这一学习任务是为学生度量实物做铺垫。
四、用尺度量任务五:1、用尺量一量绿纸条的长度2、同桌讨论:谁的度量方法正确,为什么?总结:你们真棒,开动脑筋,动手尝试,凭自己的能力就解决了今天课堂上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度量。(揭题)(学生在自主体验和观察比较中不知不觉地生成“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基本度量方法)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用尺量一量绿纸条的长度。并用ipad记录学生资源。2、教师展示来自学生的各种度量方法。引导学生不发表意见自己心里想一想:谁的量法正确,谁的量法不正确。3、教师展示三个小伙伴的度量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之后,总结度量方法。4、教师播放视频——量纸条的正确方法。给予学生再次度量的机会。5、教师揭题:你们真棒,开动脑筋,动手尝试,大胆总结,凭自己的能力就解决了今天课堂上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度量。
能够在自主体验和观察比较中不知不觉地生成“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基本度量方法。能够准确地量出绿纸条的长度。
在度量的学习任务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纸条的长度,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测量方法都是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行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暗示与指导,在同桌讨论三个小伙伴度量的方法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让“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度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五、练习巩固任务六:1、看尺直接读数,用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看尺直接读出物体的长度这一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度量方法,并训练学生尝试完整清晰地说出读数的方法)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用手势表示,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引导学生完整说出读数方法。
1能够看尺读出物体的长度,并尝完整清晰地说出读数的方法。
教师通过自己示范说,同桌互说,集体说训练学生说清读数方法,其实也是进一步巩固度量方法,为下一习题度量练习纸上的实物做铺垫。
任务七:
1、用尺测量橡皮和刀片的长度,将结果填在学习单上。2、部分同学用老师提供的尺量。
3、同桌交流测量结果是否相同。总结:无论是米尺、三角尺、卷尺,1厘米的长度都是一样的。(学生能使用所学的度量方法准确度量出物体的长度并说清度量方法,从与同桌的数据比较中感悟,每种尺上的1厘米都是相同的)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反馈时说清度量方法。总结:无论是米尺、三角尺、卷尺,1厘米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学生能够准确量出学习单上物体的长度。层次较高的学生能够说清度量方法。
这一练习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特意设计了量物体竖直高度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新知,提高自己的测量技能。
任务八:1、小胖的尺断了,你能用这把断尺量出橡皮的长度吗?2、比较两种量法,哪种更好?总结:用末端刻度减去开始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知道断尺的量法,并通过对比,感受从0刻度开始量的优越性)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用末端刻度减去开始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哪种量法更好,为什么?
每个学生积极动脑解决断尺问题,并在个别学生的反馈中知道断尺的量法。能够体会从0刻度开始量的优越性。
断尺的出现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没有0刻度怎么量?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再次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九(机动):1、动脑筋想一想:怎么量出带子长度2、带子拉直后老师的尺太短没办法量,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积极动脑,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度量问题)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拉直带子,找到度量的正确长度。再通过做标记或用两把尺量解决尺太短不够量的问题。
学生在困难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度量问题。
习题的设计承接上一课时《长度比较》的内容。即一端对齐,拉直绳子后再看另一端的长度比较的方法在度量中也予以应用。“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测量的东西很大部分也是弯曲的,学生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板书:
度量
1米=100厘米
米尺
m
cm
直尺
一端对准0刻度线
卷尺
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角尺度量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二学期P52-55
教学目标:1、会用不同的的方法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初步认识米尺、厘米尺,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感知一毫米、一厘米、一米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2、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厘米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媒体图。
师:小丁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看懂了什么?
师:小胖在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测量讲台的长,小丁丁和小亚在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
介绍:“拃”
师:请你照老师的样子,在桌上比划一下:一拃、两拃、三拃。
师:我们身上原来有那么多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
(通过引导观察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测量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感知
师:下面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老师想来量一量我们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身体的上的哪一把尺比较好呢?
师:老师觉得用“拃”量比较合适,你觉得呢?
请小朋友用你的“拃”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开始)
生反馈,师记录。
师:小朋友们量的真开心,老师也想来量一量。(师示范)
(通过让学生亲身感知,有了自己对度量的感知,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的学习价值。)
师:为什么我们都用“拃”来量,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请同桌之间比一比两个人“一拃”的长短,是否相同。(不确定,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师:我们的手大小不一样,度量的标准就不一样,所以度量的结果自然就不同。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那就是“尺”。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拃”量一量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拃”只可作为估测工具。而能准确度量的工具是尺。)
认识尺
认识米
师:介绍米尺。(板书m米)
演示1米的长度,请同学感知体验1米的长度。(大概两手张开的距离)
认识厘米
师:米尺适合度量较大的物体,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请出一个新朋友:厘米尺。观察自己的厘米尺,你看到了什么?
交流:尺上有数字(从0开始);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cm。
师: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0刻度,它是尺的起点。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到了cm,(板书cm)。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板书厘米)。师:请小朋友在你的尺上找一找1厘米。从0刻度到1刻度就是1厘米,你们找到了么?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小朋友的食指宽大约就是1厘米。
师: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字之间的长都是1厘米。
师: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0刻度到2刻度是2厘米……那么0刻度到100刻度就是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板书1米=100厘米,生齐读)
认识毫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厘米,现在小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想量数学书的厚度,要请小朋友来帮助他。
师:我们可以用更小的刻度来度量,那就是:毫米。
师:请你们看看自己的尺,1毫米有多长?
师: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师:我们知道了一大格表示1厘米,尺中间还有一小格,这一小格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毫米mm)。一大格里面有10小格,那么1厘米就是几毫米呢?(10毫米)也可以写作:1厘米=10毫米(板书)
(通过学生直观感知1米、1厘米和1毫米的概念,建立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化抽象为具体。)
巩固练习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尺,下面老师想用尺来度量这支铅笔,你觉得老师是应该用米尺还是厘米尺呢?
师:看一下老师是怎么量的?
  把铅笔的一端对齐0刻度,谁来说说,这支铅笔长多少厘米?
生:这支铅笔长9厘米。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用尺量一量?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铅笔,量一量它的长是多少厘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动手,师巡视。
师: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量的?(请2个对的同学上来量)
师示范方法总结:将一端对准0刻度;
尺一定要与所测量物体对齐;
读出另一端所对的刻度。
师:用尺度量的三个步骤是:准、齐、读。(板书)
师:小丁丁,小亚和小巧也在度量,我们看看他们量的方法对不对?(错在哪里?)
师: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55页,完成第5题。(生反馈)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得出用尺度量的三个步骤,强调度量的正确方法。)
五、拓展练习
师:小胖不小心把尺给折断了,还能量吗?(出示多媒体,小组讨论,汇报方法)
师:如果你的尺断了或者0刻度模糊不清,千万不要扔掉,我们可以从其他刻度数字开始测量,然后数出由几个1厘米组成的就可以了。
(通过“小胖尺断了”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尺的使用方法,培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度量
m

cm厘米
1米=100厘米
mm毫米
1厘米=10毫米
准、齐、读
教学设计:
《度量》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2页到55页的教学内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活动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形成数学技能,并且能够通过自己身边的数学活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长度概念,但不能精确的体会长度,因此本课以学生自身基础为基石,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进一步通过数学来认识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