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比较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用数大小相同的方格来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蝴蝶结、纸条、鞋带、自然常识书、绳子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
媒体出示主题图中的小伙伴,请学生按从高到矮的顺序为小伙伴排一排编号。
问:这些小伙伴,你们认识吗?他们谁高谁矮,你能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来排一排吗?请在括号中写上编号。
2、出示两张纸条
①
老师出示两张长短一样的纸条两张纸条,在黑板上摆成“
”
请学生看一看哪张纸条长?
②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
学生汇报之后老师演示将纸条重叠在一起,让学生看见原来这两张纸条是一样长的。
3、揭示课题
在比较物体长短时,当我们无法看出谁长谁短时,该怎么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还有哪些长度比较的方法。(板书:长度比较)
探究新知
1、比蝴蝶结带子
①(老师一手拿红色蝴蝶结,另一手拿黄色带子)这个蝴蝶结好看吗?老师是用这样的带子打出来的。现在要请你们比一比打这两个蝴蝶结的带子哪根长?
②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操作进行比较
演示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比的
③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后总结方法
方法归纳:将带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2、比绳子
①
多媒体出示书P50小朋友跳绳的情景:
问:你们认为小胖、小巧、小亚谁的绳子最长,你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
②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用多媒体演示方法。
③
归纳比较方法:将绳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3、比纸条(遮住一半)
过渡:刚才小朋友比了蝴碟结的带子和绳子长短,现在老师请你们来比比这两张纸条。
出示遮住一半的纸条
你们能告诉我哪张长,哪张短吗?为什么?
②
集体讨论后总结出方法(不能比,因为只看见一端,要把遮的纸拿掉。)
③(老师揭开纸张将一端对齐)原来要这样才能比出纸条的长短。
4、小结:当我们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可以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
5、继续探究:横长还是竖长?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是横长还是竖长呢,你有办法比较吗?
学生上来演示对折的方法,教师总结:用折叠的方法也是将两条边的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谁长,这条边就长。
实践操作
过渡:我们已经比较了带子、绳子和纸的长短。你们还想比比其它物体的长短吗?
①
老师提出要求:在你们的桌上、铅笔盒中和你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请你们选择其中
的物体来比较它们的长短。你们可以一个人进行比较,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来比较。
②
学生自由选材进行比较
汇报(比的是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老师归纳:我们小朋友比较了那么多的物体,有的竖着比,有的放平比,不管是怎么比的都是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长短的。
深入探究
过渡:我们小朋友已经会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老师这儿有这些学习用品,除了能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长短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吗?
①
出示多媒体
②
学生自由交流并总结出用数格子的方法。
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长短(水彩笔和蜡笔、小刀和橡皮)
全课总结
①
比较物体的长短一般可以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来比。但当遇到物体不能一端对齐时,我们也可以灵活运用。例如数方格的方法。
②
提出问题:如果方格也没有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把这个问题带回家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注:如果学生能有质疑,老师就不提问)长度比较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第二学期P50—51
教学目标:1.
会直接比较出一端对齐的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会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3.会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初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4.能通过长度比较的“实践验证”活动,发现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物体长度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双色片、回形针、绳、方格纸、长方形的纸、笔
一、经验引入
活动一:用目测法比较
图示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长度比较。
介绍目测法。
二、活动探究
活动二:感知长度
指出图片上绳的长度。
活动三: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
图片上两根绳谁长谁短,用什么方法比较。
同桌合作,比一比,说一说。
汇报,展示。
小结: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
再出示一根长绳,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小结:当2个物体的长度相差十分明显时,可以用直接观察也就是目测的方法,当它们的长度相差不明显时,就可以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
活动四:身边物品的比较
同桌两位同学,每人拿一只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同桌的同学比长短,并说一说。
活动五:不能移动的物体的长度比较
出示T字形白、黑两个方块,哪个方块比较长?
先猜想,再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同桌合作挑选一种工具进行验证。
投影展示(三种方法)。
小结:当两个物体不能直接比较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进行长度比较。
讨论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活动六:长方形邻边的长度比较
出示用红蓝两色描边的长方形纸片,是蓝边长还是红边长。
先猜想,后挑选方法来验证。
小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活动七:数方格
出示文具图
这些文具谁最长?谁最短?
说法不一,怎么办。
借助工具方格纸。
完成书上P51用方格纸数一数
汇报数的结果。
小结:刚才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能将放在不同位置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比较,这是借助工具的一种方法。
活动八:规定标准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分男女生游戏,说一说谁看到的蜡笔长些。
为什么你们说的和实际情况不一样。
小结:在用方格纸比较长度时,格子的大小要统一,这样才能比出长短。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学会了哪些长度比较的好方法?
五、拓展延伸
估一估,以下蔬菜各占几个方格长。
板书:
长度比较
目测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借助工具(方格纸)
【设计意图】对应教学目标:1.
会直接比较出一端对齐的物体的长短。
【评价关注点】1.能正确比较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短。
【设计意图】对应教学目标:1.
会直接比较出一端对齐的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2.会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3.会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初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4.能通过长度比较的“实践验证”活动,发现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体验。
【评价关注点】1.
能正确理解长度的概念。2.能正确理解长度比较的概念。3.能通过一端对齐的方法,正确比较长度。4.能通过方格纸正确比较长度。5.初步感知统一单位对测量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对应教学目标:
3.会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初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评价关注点】1.能通过方格纸正确比较长度。2.初步感知统一单位对测量的必要性。《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0、51页。
二、教材分析
《长度比较》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基础。
《长度比较》主要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积累的物体长短比较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物体(绳子、旗杆、人物、学习用品)来让学生体验、感知并掌握长度比较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构建长度比较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比一比》这一教学内容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了“比较”这一概念,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多少及大小。本班学生会熟练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大,谁比谁小”的规范数学语言来描述比较的结果。所以,本节课,将继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诸如“谁比谁长,谁比谁短”、“谁比谁高,谁比谁低”以及“在三根绳子中,哪根绳子最长”这样的语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由于“比较”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物体长度差异明显时,学生就自然会用目测进行直接比较了。
而当物体的长度差异不明显时,我们的学生已经在不自觉地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进行比较了。如:当两个小伙伴的身高比较接近时,他(她)会让两个小伙伴背靠背站在一起,然后把手平放在头顶进行观察比较。但是,当学生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为此,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并掌握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进行长度比较,并体验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形成完整的直接比较方法,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科学的数学知识。这节课同时学习了“数方格”的间接比较方法,它是比较由直接转向间接的一个载体,由定性(谁长谁短)转向定量的一个过渡,也是测量比较的基础;也为后续测量物体长度学习作铺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在观察、动手操作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长度比较的方法。
3、体会长度比较的相对性,并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长度比较的结果。
4、在长度比较学习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的愉悦与
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
五、教学重点
1、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度,体验此种比较方法的优越性。
2、能够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比较的结果。
六、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策略。
2、体会物体长度比较的相对性。
七、教学准备
教具:包书纸、彩带、多媒体课件
学具:几种长度不同的物品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现问题
1、比较包书纸长度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卷包书纸,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谁长谁短?
(2)学生用规范的语句表述比较结果。
2、出示彩带,引出问题
(1)出示两根卷曲的彩带,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短。
(2)通过讨论得出:由于两根彩带是卷曲的,所以不能清楚地比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件物体比较
(1)讨论比较的方法。
预设:①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两卷彩带拉直了再比较,但是想不到要把一端对齐再比较。
②
有的学生除了想到拉直之外,可能还会想到把一端对齐再比较。
(2)针对学生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引导。
针对预设
①
教师将彩带拉直,并贴于黑板上。并提问“现在把它们拉
直了,可是你觉得这样放看起来清楚吗?”“那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想到要将两根彩带的一端对齐再比较。
针对预设
②
提问“为什么把彩带拉直之后,还要把一端对齐了再比较?”
并请另一位学生复述
,从而达到引导全班学生注意这一问题的目的。
板书:
(3)小结并揭示课题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方法可以让我们清楚又方便地看出它们的长短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比较。板书课题:长度比较
2、多件物体比较
(1)数学书第50页第1题
①
师:要能够清楚方便地比较出三根绳子中哪根绳子最长,你有什么方法?
②
学生发现要把三根绳子拉直,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进行比较。
(2)高低比较
①
两根柱子比较。
②
数学书第50页第2题。
③
三只小动物比较。
a、出示三只小动物站在台上的图片。
b、讨论公平地比较三只小动物身高的方法。
c、比较三只小动物中谁最高?谁最矮?
3、新授小结
师:小朋友们,一开始我们比较两卷包书纸长度的时候,我们用眼睛就
可以直接看出来了。但当我们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出来物体之间的长短关系时,我们就可以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实践练习
(1)第一层次练习
①
每人从盘子里选两样物品进行比较,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的结果。
②
小组汇报交流。
(2)第二层次练习
每人从盘子里选三样物品,从中选出最长与最短的物品,并进行相对性的
比较。
2、判断练习
(1)学生猜测两支笔的长度。
(2)媒体演示,移去遮片。
(3)讨论如何清楚地看出两支笔的长短。(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
法。)
3、灵活运用练习
(1)出示数学书第51页第5题实物图片。
(2)学生从中选出两样物品,比较一下它们的长短。
(3)讨论可以清楚准确地比较水彩笔和蜡笔的长度的方法。
(4)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水彩笔和蜡笔的长度。
板书:数方格
(四)自我评价,总结经验
1、师: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教师总结:
我们的眼睛很有用,有的时候可以直接比较出物体的长度。但有的时候,我们用眼睛就无法直接准确地比较出物体的长度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或者是数方格的方法了。
(五)拓展练习,延伸提高(机动)
1、师:这里有一张纸,你觉得是横长还是竖长?
2、讨论比较的方法,想到可以用“折”的方法来进行比较。
九、板书设计
长度比较
数
方
格
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
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