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导
读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导
读
抓
标
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写
作
背
景
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
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初
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字
词
检
测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找
英雄业绩
普通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剩得
不堪,哪堪
倒
装
句
式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整
体
把
握
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运用典故。
示范朗诵
细
读
合
作
探
究
用典,就是借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表达思想情感。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不明说的,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文心雕龙》)
识典故——了解事典语典
?
古人
古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合
作
探
究
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
合
作
探
究
请同学们任选一典故,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
提示:结合文本和注释,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
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
时
间
宋朝大事记
辛弃疾大事记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41年
绍兴和议,纳贡称臣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1161年
金主南侵,生灵涂炭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1164年
北伐失利,隆兴和议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1195—
1202年
宰相专权,庆元党禁
瓢泉退隐(56—63岁)
1206年
军事冒进,开禧北伐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1208年
嘉定和议,侄伯关系
合
作
探
究
古
人
古
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情
感
用
意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从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年事已高,关心国事,壮心不已,知其难为犹奋力为之的英雄词人。
探典故——感知词人形象
?
这首词通过追怀往古、臧否人物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透视,以及壮心不已、知其难犹奋力为之的人生价值取向。
美
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把他满腔的浓浓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词,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诵读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
主题
怀古
忧世
抒志
层
次
英雄难觅
现状堪忧
我心未老
情
感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
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
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
对北定中原的渴望
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全词总结
拓
读
比较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
相
同
点
题材
手法
情感
不
同
点
年龄
阅历
手法
风格
情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怀古(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怀)
用
典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激昂慷慨的情调。
35岁
66岁
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辗转任职
镇江知府
暮年出山
不被重用
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用典。
连续用典,对比。
苍凉浑茫主色,清秀婉丽点缀。
悲壮苍凉,刚健雄放。
欲进不能,欲退不忍。
英雄难觅,现状堪忧,我心未老。
对比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把握词意,了解古代诗歌特殊的语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鉴赏词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品味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教学难点
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抒情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读
导入新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作背景: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3.紧抓标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引导学生回顾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二、初读
1.自由读: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大声诵读这首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
(1)停顿,封狼居胥
根据课下注释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英雄无觅
寻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寻常巷陌
普通。
金戈铁马
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
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倒装句: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古人为了押韵,产生了倒装现象,而我们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语序来理解句义。
3.齐读
古人云:一登高楼万古愁。
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
运用典故。
4.播放朗诵视频。
三、细读
1.明典故——了解事典语典。
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词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请结合注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确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尝试对这些“古事”进行简单概括。
教师示范:孙权,置镇京口,雄踞一方(尽量用动宾短语概括事件)。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内容。
古
人
古
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刘宋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请同学们任选一典故,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结合文本和注释,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怀古人物
情感态度
写作意图
(1)孙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孙权,东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权始置镇京口。孙权以江东区区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江山”,可实指京口之江山,虚指天下之江山。“无觅”,英雄已逝,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的英雄。“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小结: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舞榭歌台,遗迹沦湮,然后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仰慕歌颂(情感态度)
叹为英雄后继无人(意图)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称乳名,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于家庭成员和较亲密的人中之间的称呼。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自豪之感。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先后对内平定了孙恩和桓玄,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政权。
抓关键词——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申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串讲: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阳照着那些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令一心收复失地的辛弃疾羡慕不已。以寄奴称呼刘裕,既有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威风凛凛,又有憧憬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
刘裕:敬仰赞美(情感态度)
表建功立业雄心(意图)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轻信王玄谟之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其实,当时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并不占明显优势。倘能精心策划,谨慎用兵,虽未必能实现统一大业,然而收复部分失地,是极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于事功而轻启兵端,结果却是各路大军悉数溃退,不仅没有取得预期胜利,反而招致拓跋焘的大举南侵,最终使得两淮惨败,胡马饮江,国事从此一蹶不振。《资治通鉴》里记述元嘉北伐惨败后,评价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落得,剩得。
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他提出了“金国必乱必亡”,“更须二十年”这一积极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弃疾在语重心长地告诫朝廷当权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间几次北伐,由于“草草”从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壮举,却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淡。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词人的担心三年后就得到了验证:韩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结果一败涂地。用元嘉正式年号,具有反讽意味,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
刘义隆:不屑讽刺(情感态度)
劝为政者勿草率(意图)
(4)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无关宏旨的。当地的百姓已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不会审查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前的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
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
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还有金主完颜亮的身影。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迹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弃疾更是对“佛狸”所代表的异族侵略者深恶痛绝,他写道:“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
血污,风雨佛狸愁”。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对时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交织。
拓跋焘:耻辱悲哀(情感态度)
谏为政者勿忘却(意图)
(5)廉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此词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
廉颇:同情悲叹(情感态度)
望为政者用人才(意图)
4.探典故
(1)从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这首词通过追怀往古、臧否人物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透视,以及壮心不已、知其难犹奋力为之的人生价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炼,内涵丰富。
美读
1.全词总结:
层次:英雄难觅——现状堪忧——我心未老。
情感: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对北定中原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主题:怀古——忧世——抒志。
2.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把他满腔的浓浓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词,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诵读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可配乐)
五、拓读
比较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