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声声慢》-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36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声声慢》-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36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15:25:11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及愁情;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
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鉴赏的指导。
教学难点
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初读,感知“愁”情
1.创设情景、歌曲导入。
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导入。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走近李清照:请两位同学以李清照的身份来一个自我介绍。
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简介。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并看注释疏通词义。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气候变化无常。
将息:调养、保养。
敌:对付、抵挡。
损:词中相当于“煞”,很、极的意思。
堪:可。
怎生:怎么,怎样。
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清冷惨淡
,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最难休息调养。饮下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傍晚之时骤降的冷风寒意。南飞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尤感伤心的是,原来却是旧时相识。
园中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萎殆尽。如今还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呢?静坐窗前,独自一人怎能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沥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在点点滴滴敲打不停。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
思考: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是哪一个?愁。
全词的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研读,品味“愁”心
1.体会“愁”情。
⑴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愁情。???
师生评议: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⑵请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
心理: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悲苦愁绝。
⑶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连用7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是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品味愁景。
⑴《读你》引入分析。
秋风萧瑟,梧桐婆娑,
这样的黄昏,更适合读你。
再读你,如花落满地,冷冷凄凄。
如何寻觅,那些笑靥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彻心扉的生死别离?
风住尘香,物是人非,再读你,
在《声声慢》的(
)中,读到了你满纸悲戚。
⑵思考:能否在空白处填入适合的意象,并试着说明理由。
意象: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渲染愁情。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⑶教师强调。
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酒:愁文化。风:渲染愁情。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黄花:憔悴的容颜。梧桐:牵愁惹恨。雨:哀伤愁丝。
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黄花:战地黄花分外香。雁:长空雁叫霜晨月。
⑷总结本词的意象、和情感:全词通过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3.分析愁因。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三、赏读,体会意境
聆听多媒体示范朗读。
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
个别诵读。
学生配乐诵读。
四、扩读,拓展愁情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清代王士嫘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老师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最后,我们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更几番风雨能消?!”
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共30张PPT)
Power
Design
声声慢
李清照
初读,感知愁情
1
初读·感知“愁”情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是谁
初读·感知“愁”情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初读·感知“愁”情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初读·感知“愁”情
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怎敌它晚来风急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独自怎生得黑
?
忽暖忽寒,气候变化无常
调养、保养
对付、抵挡
很、极

怎么,怎样
初读·感知“愁”情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清冷惨淡
,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最难休息调养。饮下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傍晚之时骤降的冷风寒意。南飞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尤感伤心的是,原来却是旧时相识。
园中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萎殆尽。如今还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呢?静坐窗前,独自一人怎能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沥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在点点滴滴敲打不停。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
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
初读·感知“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

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愁苦
研读,品味愁心
2
研读·品味“愁”

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体会“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诗评家称这句诗“创意出奇,卓绝千古”,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研读·品味“愁”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体会“愁”情
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心理:沉痛凄厉。
研读·品味“愁”

叠词作用
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体会“愁”情
研读·品味“愁”



秋风萧瑟,梧桐婆娑,
这样的黄昏,更适合读你。
再读你,如花落满地,冷冷凄凄。
如何寻觅,那些笑靥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彻心扉的生死别离?
风住尘香,物是人非,再读你,
在《声声慢》的(
)中,
读到了你满纸悲戚。
品味“愁”景
思考:能否在空白处填入适合的意象,并试着说明理由。
研读·品味“愁”

品味“愁”景
淡酒
过雁
黄花
梧桐
晚风
细雨
研读·品味“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品味“愁”景
为何说是“淡酒”?
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研读·品味“愁”

怎敌他晚来风急。
品味“愁”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急风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研读·品味“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品味“愁”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过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研读·品味“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品味“愁”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
结论:枯萎凋零的菊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研读·品味“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品味“愁”景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研读·品味“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品味“愁”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细雨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研读·品味“愁”

品味“愁”景
酒:“愁”的象征
风: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思的象征
全词通过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研读·品味“愁”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
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分析“愁”因
研读·品味“愁”

分析“愁”因
情愁
家愁
国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孀居之悲
流离之苦

赏读,体会愁境
3
赏读·体会“愁”境
聆听朗诵
赏读·体会“愁”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配乐朗诵
扩读,拓展愁情
4
扩读·拓展“愁”情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的愁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扩读·拓展“愁”情

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
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
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Power
Design
谢谢你的参与
一路有你,真好!